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的中性线重叠转换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91054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0 00: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的中性线重叠转换机构,其连杆组件包括与备用侧传动轴或常用侧传动轴连接的第一摆动杆、以及与常用侧动触头或备用侧动触头连接的第二摆动杆,第一摆动杆和第二摆动杆的配合端分别设置有横轴与滑移孔,横轴穿设于滑移孔中,在第一摆动杆带动第二摆动杆摆动过程中,横轴和滑移孔侧壁抵触传动,并且横轴沿滑移孔长度可进行滑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横轴与滑移孔的设置,令第一摆动杆和第二摆动杆在联动摆动的过程中灵活性更高,在完成动触头良好的分合闸的同时,降低零部件结构的适配难度,令整体结构的摆动传动更加顺畅,提高分合闸效率和稳定性。提高分合闸效率和稳定性。提高分合闸效率和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的中性线重叠转换机构


[0001]本技术属于电气开关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的中性线重叠转换机构。

技术介绍

[0002]双电源开关广泛的应用于各种需不间断供电的场所,其实现了负载线路在两路电源之间的自动转换,以保证用户供电的可靠性。现有技术中参考申请人之前所申请的专利号为201621181669.6,名称为“一种双电源开关的转换机构”的技术专利,双电源开关包括了相极开关组和中性极开关组,两者均具有常用电源侧和备用电源侧,在电源开关进行切换的过程中,依靠相极开关组和中性极开关组所连接的传动轴的不同,实现一侧相极分闸(或合闸)时,会带动另一侧中性极合闸(或分闸),即在整个过程中相极开关组实现电源的转换时,中性极开关组在持续供电中完成转换,更加的安全。本技术旨在对中性极开关组处的转换机构进行进一步改进,提高分合闸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的中性线重叠转换机构,令转换机构的传动更加稳定,保证分合闸的质量和效率。
[0004]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的中性线重叠转换机构,包括相互配合设置的常用侧动触头和常用侧静触头、以及相互配合设置的备用侧动触头和备用侧静触头,常用侧动触头通过一连杆组件连接至对角侧的备用侧传动轴,备用侧动触头通过一连杆组件连接至对角侧的常用侧传动轴,两组连杆组件在前后位置布置成交叉重叠状态,连杆组件包括与备用侧传动轴或常用侧传动轴连接的第一摆动杆、以及与常用侧动触头或备用侧动触头连接的第二摆动杆,第一摆动杆和第二摆动杆的配合端分别设置有横轴与滑移孔,横轴穿设于滑移孔中,在第一摆动杆带动第二摆动杆摆动过程中,横轴和滑移孔侧壁抵触传动,并且横轴沿滑移孔长度可进行滑移。
[0005]作为一种改进,常用侧动触头和备用侧动触头通过转轴可摆动的设置于壳体上,第二摆动杆与常用侧动触头或备用侧动触头于转轴处进行同轴摆动。
[0006]作为一种改进,第二摆动杆通过一安装轴穿过常用侧动触头或备用侧动触头,连同转轴形成结构固定。
[0007]作为一种改进,第二摆动杆包括左片体和右片体,左片体和右片体的上部相合并成为一体,下部分离并夹设于常用侧动触头或备用侧动触头的两侧进行固定。
[0008]作为一种改进,左片体为整片平板,右片体的下部进行直角弯折,令左片体和右片体的下部之间形成供常用侧动触头或备用侧动触头容纳的空间。
[0009]作为一种改进,第一摆动杆包括柱体和连杆,柱体沿轴向开设与备用侧传动轴或常用侧传动轴配合的方孔,连杆连接于柱体侧面的一端。
[0010]作为一种改进,连杆为左右两个片体,两个片体之间用于第二摆动杆进行容纳。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横轴与滑移孔的设置,令第一摆动杆和第二摆动杆在联动摆动的过程中灵活性更高,在完成动触头良好的分合闸的同时,降低零部件结构的适配难度,令整体结构的摆动传动更加顺畅,提高分合闸效率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3]图2是本技术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0014]图3是本技术的静触头、动触头配合连杆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4是本技术的连杆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说明。
[0017]如图1、2、3、4所示,为技术双电源转换开关的中性线重叠转换机构的具体实施例。该实施例包括相互配合设置的常用侧动触头1和常用侧静触头2、以及相互配合设置的备用侧动触头3和备用侧静触头4,常用侧动触头1通过一连杆组件5连接至对角侧的备用侧传动轴6,备用侧动触头3通过一连杆组件5连接至对角侧的常用侧传动轴7,两组连杆组件5在前后位置布置成交叉重叠状态,连杆组件5包括与备用侧传动轴6或常用侧传动轴7连接的第一摆动杆51、以及与常用侧动触头1或备用侧动触头3连接的第二摆动杆52,第一摆动杆51和第二摆动杆52的配合端分别设置有横轴53与滑移孔54,横轴53穿设于滑移孔54中,在第一摆动杆51带动第二摆动杆52摆动过程中,横轴53和滑移孔54侧壁抵触传动,并且横轴53沿滑移孔54长度可进行滑移。
[0018]本技术在使用时,相极开关组中采用同侧传动轴驱动同侧动触头的方式,中性线开关组采用交叉重叠后传动轴驱动不同侧动触头的方式,从而出现了相极开关组中一常用侧动触头分闸时,中性线开关组中备用侧动触头3合闸,相极开关组中备用侧动触头合闸时,中性线开关组中常用侧动触头1分闸;在整个过程中相极开关组实现了电源的转换,而中性线开关组在持续供电中完成转换,提高了安全性能,并且结构简单便于实现。本技术将中性线开关组中的两组连杆组件5进行了结构上的改进,将原来直接铰接的第一摆动杆51和第二摆动杆52,改进为更为灵活的横轴53和滑移孔54的连接配合结构;原来的结构对第一摆动杆51和第二摆动杆52的摆动轨迹要求较高,因第一摆动杆51和第二摆动杆52为对角连接的状态,其结构长度,摆动半径均较长,加工精度需求较高;改进后的结构在一侧传动轴旋转时,带动第一摆动杆51旋转,横轴53和滑移孔54的侧壁会进行抵触,带动第二摆动杆52的旋转,而在整体位置变化的过程中,横轴53可在滑移孔54中进行一定的位置移动,令第一摆动杆51和第二摆动杆52的摆动更加的灵活顺畅,不会存在结构上的卡顿,也令动触头的分闸和合闸更加的灵活稳定,保证分合闸效率,同时可一定降低结构间的加工精度需求,以及降低使用时的结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0019]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常用侧动触头1和备用侧动触头3通过转轴11可摆动的设置于壳体上,第二摆动杆52与常用侧动触头1或备用侧动触头3于转轴11处进行同轴摆动。
[0020]如图1、2、3、4所示,在横轴53和滑移孔54方案的基础上,可以将第二摆动杆52的摆
动轴设置为与常用侧动触头1或备用侧动触头3同轴,提升了第二摆动杆52带动动触头同步旋转的效率和稳定性,避免原来不同轴设置时结构加工和装配的复杂性。
[0021]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第二摆动杆52通过一安装轴12穿过常用侧动触头1或备用侧动触头3,连同转轴11形成结构固定。
[0022]如图1、2、3、4所示,依靠安装轴12和转轴11两根轴在第二摆动杆52与常用侧动触头1或备用侧动触头3上的穿设,可以良好的将第二摆动杆52和动触头安装为一体进行摆动,对于转轴11,本身两端穿设于壳体上可完成定位,安装轴12可具体采用穿过第二摆动杆52和动触头后,一侧为大头进行限位,另一侧卡设卡环完成安装,在结构上便于拆装。
[0023]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第二摆动杆52包括左片体521和右片体522,左片体521和右片体522的上部相合并成为一体,下部分离并夹设于常用侧动触头1或备用侧动触头3的两侧进行固定。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的中性线重叠转换机构,包括相互配合设置的常用侧动触头(1)和常用侧静触头(2)、以及相互配合设置的备用侧动触头(3)和备用侧静触头(4),所述常用侧动触头(1)通过一连杆组件(5)连接至对角侧的备用侧传动轴(6),所述备用侧动触头(3)通过一连杆组件(5)连接至对角侧的常用侧传动轴(7),两组连杆组件(5)在前后位置布置成交叉重叠状态,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组件(5)包括与备用侧传动轴(6)或常用侧传动轴(7)连接的第一摆动杆(51)、以及与常用侧动触头(1)或备用侧动触头(3)连接的第二摆动杆(52),所述第一摆动杆(51)和第二摆动杆(52)的配合端分别设置有横轴(53)与滑移孔(54),所述横轴(53)穿设于滑移孔(54)中,在第一摆动杆(51)带动第二摆动杆(52)摆动过程中,横轴(53)和滑移孔(54)侧壁抵触传动,并且横轴(53)沿滑移孔(54)长度可进行滑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的中性线重叠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常用侧动触头(1)和备用侧动触头(3)通过转轴(11)可摆动的设置于壳体上,所述第二摆动杆(52)与常用侧动触头(1)或备用侧动触头(3)于转轴(11)处进行同轴摆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的中性线重叠转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明但海龙吴金辉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现代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