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富水砂层盾构区间联络通道地层预加固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盾构区间联络通道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富水砂层盾构区间联络通道地层预加固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地铁隧道施工工程中,为了应急疏散及排水需要,需要在盾构区间设置联络通道。联络通道施工风险较大,一直是地铁施工中事故多发的部位。联络通道事故易导致地面线缆破坏和建筑物的毁坏,甚至危及整个地铁线路。因此,联络通道施工在盾构施工中占有举足重轻的作用。但是,对于富水砂层地区,因砂石结构松散、空隙率大、地层自稳性差,开挖风险大,如何保证联络通道施工质量及其安全性,成为亟待攻克的难题。目前,富水砂层中地铁区间暗挖联络通道所采用的常规施工方案不仅周期长,而且对其它工序施工影响非常严重,最重要的是施工安全风险较大,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在地层加固方面,现如今主要采用旋喷桩加固,旋喷桩加固过程中不仅对地面影响较大,并且联络通道埋深较大时,施工难度大且投入成本高,施工工期不能得到有效保证。
[0003]常规联络通道施工时,在开挖方面,隧道与联络通道相接处的顶部支护薄弱区开挖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富水砂层盾构区间联络通道地层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对所施工联络通道(2)所处区域地层进行加固的通道地层整体加固结构和两个分别对所施工联络通道(2)前后两端地层进行加固的通道端部地层加固结构,两个所述通道端部地层加固结构分别位于所述通道地层整体加固结构前后两侧且二者均与所述通道地层整体加固结构紧固连接为一体;所施工联络通道(2)呈水平布设且其为连接于两个盾构隧道(1)之间且洞身位于富水砂层内的暗挖隧道;每个所述通道端部地层加固结构均为通过盾构隧道(1)向所施工联络通道(2)前端或后端的地层打设一组超前小导管(8)进行注浆加固后形成的注浆加固结构,两组所述超前小导管(8)分别布设于所施工联络通道(2)的前后两端且二者呈对称布设;每组所述超前小导管(8)均包括多根均布设于同一平面上的超前小导管(8),每组所述超前小导管(8)中的多根所述超前小导管(8)沿所施工联络通道(2)宽度方向由左至右进行布设且其均呈平行布设;每根所述超前小导管(8)均沿所施工联络通道(2)的纵向延伸方向布设,所述超前小导管(8)的一端为打入地层内的地层打入端且其另一端为注浆端;每根所述超前小导管(8)均从所述注浆端向所述地层打入端逐渐向上倾斜;每组所述超前小导管(8)中多根所述超前小导管(8)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均相同,每组所述超前小导管(8)中所有超前小导管(8)的尺寸均相同且其注浆端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通道地层整体加固结构为对所施工联络通道(2)所处地层整体进行袖阀管注浆加固后形成的注浆加固结构。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富水砂层盾构区间联络通道地层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前小导管(8)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5
°
~30
°
,所述超前小导管(8)的所述地层打入端位于所施工联络通道(2)的拱顶上方且二者之间的竖向间距为1m~2m,所述超前小导管(8)的所述注浆端位于所施工联络通道(2)的拱顶下方。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富水砂层盾构区间联络通道地层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盾构隧道(1)与所施工联络通道(2)衔接的区域均为隧道衔接区域,每组所述超前小导管(8)均布设于一个所述隧道衔接区域外侧;每组所述超前小导管(8)中位于最左侧和位于最右侧的两根所述超前小导管(8)之间的间距D大于所施工联络通道(2)的开挖宽度;每组所述超前小导管(8)中所包括超前小导管(8)的数量为2M根,其中M为正整数且M≥3;每组所述超前小导管(8)中位于所施工联络通道(2)隧道中线左右两侧的超前小导管(8)数量均为M根。4.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富水砂层盾构区间联络通道地层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组管片临时支撑结构;两个所述盾构隧道(1)与所施工联络通道(2)衔接的区域均为隧道衔接区域,每个所述盾构隧道(1)中所述隧道衔接区域所处的隧道节段均为待加固隧道节段,两组所述管片临时支撑结构分别布设于两个所述盾构隧道(1)的所述待加固隧道节段内。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富水砂层盾构区间联络通道地层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管片临时支撑结构均包括2N个对所述待加固隧道节段内的盾构管片环逐一进行临时支撑的管片临时支撑结构,每组所述管片临时支撑结构中2N个所述管片临时支撑结构的结构均相同且其沿所布设盾构隧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宁振国,梁缄鑫,曹佳斌,张宝平,王日红,杨广祥,张帅宾,王青山,孟淑艳,刘菲,袁悦,张磊,周栋,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十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