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膀胱全切术后输尿管引流管的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17651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6 23: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膀胱全切术后输尿管引流管的固定装置,涉及医学护理技术领域,包括皮肤连接片,所述皮肤连接片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固定压块,所述固定压块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限位扣,所述限位扣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收束管,所述收束管的前端设置有活动槽,所述限位扣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翻折片,所述翻折片的一侧设置有上粘扣,所述限位扣的另一侧外表面设置有下粘扣。解决了装置可能会出现工作时固定效果不佳的问题,通过收束管将引流管进行收集,便于护理操作过固定压块将导管和装置更好的进行连接,加强固定效果,增加装置的稳定性,使用起来有更好的前景。来有更好的前景。来有更好的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膀胱全切术后输尿管引流管的固定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学护理
,尤其涉及一种膀胱全切术后输尿管引流管的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全膀胱切除术在男性是将膀胱、前列腺和精囊一并切除,在女性是将膀胱和尿道一并切除,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是整块切除膀胱、前列腺、精囊、盆腔腹膜、盆腔侧壁和血管的周围组织(包括淋巴结和淋巴管);在女性则另外包括阔韧带、子宫、子宫颈和部分阴道,术后护理用膀胱造瘘管及导尿管将新膀胱内的尿液和黏膜引出体外,保持新膀胱内低压,以利于新膀胱愈合。
[0003]现有的输尿管引流管的固定装置在工作时可能会出现装置固定效果不佳,而且导管过多,不方便整理。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膀胱全切术后输尿管引流管的固定装置,具备固定性强和便于收整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阴囊拖举支撑护理装置可能会出现固定效果不佳、不方便整理的问题。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上述固定性强和便于收整的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膀胱全切术后输尿管引流管的固定装置,包括皮肤连接片,所述皮肤连接片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固定压块,所述固定压块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限位扣,所述限位扣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收束管,所述收束管的前端设置有活动槽,所述限位扣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翻折片,所述翻折片的一侧设置有上粘扣,所述限位扣的另一侧外表面设置有下粘扣,所述下粘扣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拉带。
[0008]优选的,所述固定压块包括加厚板,所述加厚板的中部设置有卡槽垫,所述卡槽垫的前端设置有橡胶圈,所述橡胶圈的中部设置有通口。
[0009]优选的,所述卡槽垫的外壁与固定压块的中部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橡胶圈的内壁与通口的外壁之间为固定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收束管包括接口,所述接口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收集盒,所述收集盒的外壁设置有定位孔,所述收集盒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固定出口。
[0011]优选的,所述接口的一侧外表面与收集盒的一侧外表面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收集盒的外壁与定位孔的一侧外表面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收集盒的一侧外表面与固定出口的一侧外表面之间为固定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限位扣的一侧外表面与旋转轴的外壁之间为活动连接,所述翻折片的一侧外表面与上粘扣的一侧外表面之间为固定连接。
[0013]优选的,所述皮肤连接片上端外表面与固定压块的下端外表面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下粘扣的一侧外表面与拉带的一侧外表面之间为固定连接。
[0014](三)有益效果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膀胱全切术后输尿管引流管的固定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6]1、本技术中,采用的膀胱全切术后输尿管引流管的固定装置,实现固定性强和便于收整,在使用时,固定压块通过加厚板与皮肤连接片固定,中部的卡槽垫用于安装限位扣,通口与手术创伤口进行对齐,方便引流管进行工作,外壁的橡胶圈加强保护性,防止装置边缘过于锋利,限位扣上端的收束管对引流管进行整合,方便养护操作,将引流管通过接口穿过,经过收集盒进行固定,定位孔加强牢固性,最后引流管从固定出口通过,提高装置的牢固性和灵活性。
[0017]2、本技术中,采用的膀胱全切术后输尿管引流管的固定装置,实现固定性强和便于收整的,在使用时,通过收束管将引流管进行收集,便于护理操作过固定压块将导管和装置更好的进行连接,加强固定效果,增加装置的稳定性,使用起来有更好的前景。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提出一种膀胱全切术后输尿管引流管的固定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提出一种膀胱全切术后输尿管引流管的固定装置中固定压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提出一种膀胱全切术后输尿管引流管的固定装置中收束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例说明:
[0022]1、皮肤连接片;2、固定压块;3、限位扣;4、收束管;5、活动槽;6、旋转轴;7、翻折片;8、上粘扣;9、下粘扣;10、拉带;201、加厚板;202、卡槽垫;203、橡胶圈;204、通口;401、接口;402、收集盒;403、定位孔;404、固定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24]参照图1

3,一种膀胱全切术后输尿管引流管的固定装置,包括皮肤连接片1,皮肤连接片1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固定压块2,固定压块2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限位扣3,限位扣3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收束管4,收束管4的前端设置有活动槽5,限位扣3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旋转轴6,旋转轴6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翻折片7,翻折片7的一侧设置有上粘扣8,限位扣3的另一侧外表面设置有下粘扣9,下粘扣9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拉带10。
[0025]进一步地,固定压块2包括加厚板201,加厚板201的中部设置有卡槽垫202,卡槽垫202的前端设置有橡胶圈203,橡胶圈203的中部设置有通口204,固定压块2通过加厚板201与皮肤连接片1固定,中部的卡槽垫202用于安装限位扣3,通口204与手术创伤口进行对齐,方便引流管进行工作。
[0026]进一步地,卡槽垫202的外壁与固定压块2的中部之间为固定连接,橡胶圈203的内壁与通口204的外壁之间为固定连接,外壁的橡胶圈203加强保护性,防止装置边缘过于锋利。
[0027]进一步地,收束管4包括接口401,接口401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收集盒402,收集盒402的外壁设置有定位孔403,收集盒402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固定出口404,引流管通过接口401穿过,经过收集盒402进行固定,定位孔403加强牢固性。
[0028]进一步地,接口401的一侧外表面与收集盒402的一侧外表面之间为固定连接,收集盒402的外壁与定位孔403的一侧外表面之间为固定连接,收集盒402的一侧外表面与固定出口404的一侧外表面之间为固定连接,便于引流管从固定出口404通过。
[0029]进一步地,限位扣3的一侧外表面与旋转轴6的外壁之间为活动连接,翻折片7的一侧外表面与上粘扣8的一侧外表面之间为固定连接,有利于加强装置的稳定性。
[0030]进一步地,皮肤连接片1上端外表面与固定压块2的下端外表面之间为固定连接,下粘扣9的一侧外表面与拉带10的一侧外表面之间为固定连接,加强整体装置工作效率,实用性强。
[0031]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患者在做完膀胱全切术后需要导尿管引流管进行引流,首先将皮肤连接片1固定在患者的皮肤上,上端的固定压块2固定在皮肤连接片1上,固定压块2通过加厚板201与皮肤连接片1固定,中部的卡槽垫202用于安装限位扣3,通口204与手术创伤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膀胱全切术后输尿管引流管的固定装置,包括皮肤连接片(1),其特征在于:所述皮肤连接片(1)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固定压块(2),所述固定压块(2)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限位扣(3),所述限位扣(3)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收束管(4),所述收束管(4)的前端设置有活动槽(5),所述限位扣(3)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旋转轴(6),所述旋转轴(6)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翻折片(7),所述翻折片(7)的一侧设置有上粘扣(8),所述限位扣(3)的另一侧外表面设置有下粘扣(9),所述下粘扣(9)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拉带(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膀胱全切术后输尿管引流管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压块(2)包括加厚板(201),所述加厚板(201)的中部设置有卡槽垫(202),所述卡槽垫(202)的前端设置有橡胶圈(203),所述橡胶圈(203)的中部设置有通口(20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膀胱全切术后输尿管引流管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垫(202)的外壁与固定压块(2)的中部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橡胶圈(203)的内壁与通口(204)的外壁之间为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蕊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