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一次性使用喂食管,包括储食罐和导食管,导食管内部中空具有供食物流入的流道,储食罐底部与该流道管路连通,导食管外周面还环绕导食管轴向长度的全长包裹具有外管,外管内壁与导食管内壁时间具有空腔,空腔对应导食管尾端位置处外接管路并与外部注气部件气路连通;空腔头部则连接有弹性气囊,弹性气囊初始状态位于外管头部的端面位置,弹性气囊注气后沿头部方向向外扩张并封堵在外管与导食管头部端面位置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通过弹性气囊可有效减少喂食管头部与食道的摩擦,减少对食管刺激同时能便于喂食管与胃部定位,有效适用于喂食。有效适用于喂食。有效适用于喂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次性使用喂食管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材
,尤其涉及一种一次性使用喂食管。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临床上,对于一些不能由口进食、食道损伤或者丧失吞咽能力的患者,通常使用喂食管向胃部注入的营养丰富的流食来摄取足够的蛋白质、水、药物与热量。目前,喂食管通常可分为一次性使用喂食管和留置性使用喂食管。一次性使用喂食管在插管使用过程中,通常通过鼻孔插入,通过咽喉,并沿食管到达胃部。在到达预定长度时,可通过抽吸胃液或使用听诊器在尾部听气过水声等方法确定胃管已到达胃部。但是在实际临床操作中,对于部分食道有损伤的患者,现有的一次性使用喂食管,在通过食道的过程中,头部可能对食道产生摩擦,使得患者产生异物感甚至感觉不适,对此,有必要对喂食管进行进一步的设计,使之更加方便送至胃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可有效减少喂食管头部摩擦,减少对食管刺激同时能便于与胃部定位的一次性使用喂食管。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一次性使用喂食管,包括储食罐和导食管,所述的储食罐顶部开合连接有堵盖、底部与导食管尾部管路连通,所述的导食管前端通过患者喉部和食道后进入胃部;所述的导食管内部中空具有供食物流入的流道,所述的储食罐底部与该流道管路连通,所述的导食管外周面还环绕导食管轴向长度的全长包裹具有外管,所述的外管内壁与导食管内壁时间具有空腔,所述的空腔对应导食管尾端位置处外接管路并与外部注气部件气路连通;所述的空腔头部则连接有弹性气囊,所述的弹性气囊初始状态位于外管头部的端面位置,所述的弹性气囊注气后沿头部方向向外扩张并封堵在外管与导食管头部端面位置处。
[0005]在上述方案中,巧妙地将外管与导食管之间的间隙作为气道,并在头部设计弹性气囊,在通过食道时,可对弹性气囊进行不饱和充气,使得弹性气囊部分鼓出,外凸于头部,有效为喂食管与食道的接触提供缓冲,避免导食管头部过度摩擦造成异物感甚至食道损伤,而在到位后则可继续对弹性气囊进行充气,使得弹性气囊继续扩张,便于起到与胃部等等定位作用,避免喂食过程中松动脱出。
[0006]进一步的,所述的弹性气囊内壁环形镶嵌有显影环,所述的显影环内填充有显影材料。显影环的设计,为导食管头部起到标识定位的作用,为特定部位输送流质提供定位示意。
[0007]进一步的,所述的弹性气囊注气扩张后沿导食管和外管轴向截面与导食管和外管轴向截面形成L型结构,即弹性气囊注气后的外径大于外管外周面的外径。L型结构的弹性气囊,在进入胃部后,弹性气囊可起到类似挂钩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一侧勾于食道端部,
便于将喂食管头部定位在胃部,减少回缩入食道的可能。
[000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一次性使用喂食管,结构设计合理,通过弹性气囊的设置,可有效减少喂食管头部与食道的摩擦,减少对食管刺激同时能便于喂食管与胃部定位,有效适用于喂食。
附图说明
[000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0]图1是本技术最优实施例弹性气囊饱和充气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2是本技术最优实施例弹性气囊不饱和充气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中1、储食罐 2、导食管 3、堵盖 4、流道 5、外管 6、空腔 7、弹性气囊 8、显影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13]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
[0014]如图1至图2所示的一种一次性使用喂食管,是本技术最优实施例,包括储食罐1和导食管2,所述的储食罐1顶部开合连接有堵盖3、底部与导食管2尾部管路连通,所述的导食管2前端通过患者喉部和食道后进入胃部;所述的导食管2内部中空具有供食物流入的流道4,所述的储食罐1底部与该流道 4管路连通,所述的导食管2外周面还环绕导食管2轴向长度的全长包裹具有外管5,所述的外管5内壁与导食管2内壁时间具有空腔6,所述的空腔6对应导食管2尾端位置处外接管路并与外部注气部件气路连通;所述的空腔6头部则连接有弹性气囊7,所述的弹性气囊7初始状态位于外管5头部的端面位置,所述的弹性气囊7注气后沿头部方向向外扩张并封堵在外管5与导食管2头部端面位置处。
[0015]在实际设计中,所述的弹性气囊7注气扩张后沿导食管2和外管5轴向截面与导食管2和外管5轴向截面形成L型结构,即弹性气囊7注气后的外径大于外管5外周面的外径。L型结构的弹性气囊7,在进入胃部后,弹性气囊7可起到类似挂钩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一侧勾于食道端部,便于将喂食管头部定位在胃部,减少回缩入食道的可能。
[0016]在本方案中,还可将显影功能集成至弹性气囊7内,即所述的弹性气囊7 内壁环形镶嵌有显影环8,所述的显影环8内填充有显影材料。显影环8的设计,为导食管2头部起到标识定位的作用,为特定部位输送流质提供定位示意。
[0017]如此设计的一次性使用喂食管,结构设计合理,巧妙地将外管5与导食管2 之间的间隙作为气道,并在头部设计弹性气囊7。在喂食管通过食道时,可对弹性气囊7进行不饱和充气,使得弹性气囊7部分鼓出,外凸于头部,有效为喂食管与食道的接触提供缓冲,可有效减少喂食管头部与食道的摩擦,减少对食管刺激。而在喂食管到位后则可继续对弹性气囊7进行充气,使得弹性气囊7 继续扩张,便于起到与胃部等等定位作用,有效适用于喂食,避免喂食过程中喂食管松动脱出。
[0018]以上述依据本技术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技术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技术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
性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次性使用喂食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储食罐(1)和导食管(2),所述的储食罐(1)顶部开合连接有堵盖(3)、底部与导食管(2)尾部管路连通,所述的导食管(2)前端通过患者喉部和食道后进入胃部;所述的导食管(2)内部中空具有供食物流入的流道(4),所述的储食罐(1)底部与该流道(4)管路连通,所述的导食管(2)外周面还环绕导食管(2)轴向长度的全长包裹具有外管(5),所述的外管(5)内壁与导食管(2)内壁时间具有空腔(6),所述的空腔(6)对应导食管(2)尾端位置处外接管路并与外部注气部件气路连通;所述的空腔(6)头部则连接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中友,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中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