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光纤准直器阵列目标上光束合成的指向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16157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6 23: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自适应光纤准直器阵列目标上光束合成的指向控制方法,其步骤如下:首先在每束主激光内分别耦合一路不同波长的指示光,通过光电探测系统探测各束指示光在目标上的位置,调整各路自适应光纤准直器的指向,使得对应的指示光在目标上位置与指定位置重合,即可实现了各束主激光都作用在目标上的指定位置。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自适应光纤准直器目标上光束合成的指向控制问题,提高了目标上的激光功率密度,改善了激光束的作用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适应光纤准直器阵列目标上光束合成的指向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激光
,更为具体的,涉及自适应光纤准直器阵列目标上光束合成的指向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单模光纤激光器单纤输出功率存在物理极限。为了进一步提高输出功率,光束合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按照具体实施方式,光束合成可分为发射前合成与目标上合成两种技术途径。自适应光纤准直器阵列是目标上光束合成系统中的一种关键器件,通过在准直透镜的焦面上移动光纤端帽位置改变输出光束的指向。通常自适应光纤准直器输出的单个子光束口径小于大气相关长度,因而大气湍流主要对子光束引入倾斜,高阶像差成分较少,仅通过调整各子光束的指向使其在目标上的光斑位置重合即可实现良好的到靶光束质量。通常自适应光纤准直器阵列中输入的各子光束波长一致,难以通过观测目标上的光斑位置信息来区分各子光束的指向进而有效控制,因而目前报道的子光束指向控制往往基于优化算法,以目标上某一位置激光束功率密度最高作为标准。然而优化算法往往收敛速度慢、稳定性差,难以满足实际系统运用要求。目前未见关于直接探测各子光束指向并进行控制的自适应光纤准直器阵列光束指向控制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自适应光纤准直器阵列目标上光束合成的指向控制方法,通过在各主激光子光束内耦合不同波长的指示光,利用指示光的标记各束主激光子光束,解决了主激光子光束的指向探测与控制问题,提高了目标上的激光功率密度,改善了激光束的作用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案实现的:自适应光纤准直器阵列目标上光束合成的指向控制方法,包括:步骤1,将波长为λi的指示光与第i束主激光耦合,其中i=1,2,3,…n,n是自适应光纤准直器的数量,且λ1、λ2、…、λn各不相同;步骤2,指定目标上的光束作用位置(Cx0、Cy0);步骤3,探测目标上波长为λi的光束光斑位置(Cxi、Cyi);步骤4,调整第i束光束指向,使光束光斑位置(Cxi、Cyi)与光束作用位置(Cx0、Cy0)重合。进一步地,包括:步骤5,重复执行步骤2~步骤4。进一步地,在步骤1中,波长为λi的指示光通过光纤合束器耦合进传输第i束主激光的光纤。进一步地,在步骤2中,目标上的光束作用位置(Cx0、Cy0)通过目标识别与跟踪算法自动指定,或由操作员人工指定。进一步地,在步骤3中,目标上波长为λi的光束光斑位置(Cxi、Cyi)由光电探测系统探测。进一步地,在步骤4中,分别以Cxi-Cx0=0和Cyi-Cy0=0为目标,控制第i个自适应光纤准直器在x和y方向偏转。进一步地,所述光电探测系统包括成像光学组件与图像探测器;通过光栅分光、棱镜分光或像素级带通滤光片实现同时对目标上波长为λ1~λi的光斑分别探测,光斑位置能够由质心算法或图像二值化方法计算得到。进一步地,采用PID算法控制第i个自适应光纤准直器在x和y方向偏转。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各主激光子光束内耦合不同波长的指示光,利用指示光标记各束主激光子光束,解决了主激光子光束的指向探测与控制问题,提高了目标上的激光功率密度,改善了激光束的作用效果。具体的,首先在每束主激光内分别耦合一路不同波长的指示光,通过光电探测系统探测各束指示光在目标上的位置,调整各路自适应光纤准直器的指向,使得对应的指示光在目标上位置与指定位置重合,即可实现各束主激光都作用在目标上的指定位置。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系统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主激光器,2-第一指示激光器,3-第二主激光器,4-第二指示激光器,5-第n主激光器,6-第n指示激光器,7-第一自适应光纤准直器,8-第二自适应光纤准直器,9-第n自适应光纤准直器,10-光电探测系统,11-目标。具体实施方式本说明书中所有实施例公开的所有特征,或隐含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和/或扩展、替换。如图1所示,自适应光纤准直器阵列目标上光束合成的指向控制方法,包括:步骤1,将波长为λi的指示光与第i束主激光耦合,其中i=1,2,3,…n,n是自适应光纤准直器的数量,且λ1、λ2、…、λn各不相同;步骤2,指定目标上的光束作用位置(Cx0、Cy0);步骤3,探测目标上波长为λi的光束光斑位置(Cxi、Cyi);步骤4,调整第i束光束指向,使光束光斑位置(Cxi、Cyi)与光束作用位置(Cx0、Cy0)重合。进一步地,包括:步骤5,重复执行步骤2~步骤4。进一步地,在步骤1中,波长为λi的指示光通过光纤合束器耦合进传输第i束主激光的光纤。进一步地,在步骤2中,目标上的光束作用位置(Cx0、Cy0)通过目标识别与跟踪算法自动指定,或由操作员人工指定。进一步地,在步骤3中,目标上波长为λi的光束光斑位置(Cxi、Cyi)由光电探测系统探测。进一步地,在步骤4中,分别以Cxi-Cx0=0和Cyi-Cy0=0为目标,控制第i个自适应光纤准直器在x和y方向偏转。进一步地,所述光电探测系统包括成像光学组件与图像探测器;通过光栅分光、棱镜分光或像素级带通滤光片实现同时对目标上波长为λ1~λi的光斑分别探测,光斑位置能够由质心算法或图像二值化方法计算得到。进一步地,采用PID算法控制第i个自适应光纤准直器在x和y方向偏转。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它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系统结构示意图,包括多个主激光器和多个指示激光器等,具体按图2所示,设置有第一主激光器1、第一指示激光器2、第二主激光器3、第二指示激光器4、第n主激光器5、第n指示激光器6、第一自适应光纤准直器7、第二自适应光纤准直器8、第n自适应光纤准直器9、光电探测系统10和目标11。在该实施例中,n取4,λ1=532nm,λ2=589nm,λ4=808nm,主激光波长为1070nm,目标为十字靶板,人工指定十字叉中心位置为(Cx0,Cy0),光电探测系统采用采用焦距为1m的镜头作为成像光学组件,采用n台CMOS相机作为图像传感器。通过镜头成像的光束由分光镜分为四束,波长为λ1~λn的光束分别进入n个CMOS相机成像。光斑位置采用质心算法计算。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在各主激光子光束内耦合不同波长的指示光,利用指示光的标记各束主激光子光束,解决了主激光子光束的指向探测与控制问题。本专利技术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自适应光纤准直器阵列目标上光束合成的指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步骤1,将波长为λ

【技术特征摘要】
1.自适应光纤准直器阵列目标上光束合成的指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1,将波长为λi的指示光与第i束主激光耦合,其中i=1,2,3,…n,n是自适应光纤准直器的数量,且λ1、λ2、…、λn各不相同;
步骤2,确定目标上的光束作用位置(Cx0、Cy0);
步骤3,探测目标上波长为λi的光束光斑位置(Cxi、Cyi);
步骤4,调整第i束光束指向,使光束光斑位置(Cxi、Cyi)与光束作用位置(Cx0、Cy0)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光纤准直器阵列目标上光束合成的指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5,重复执行步骤2~步骤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光纤准直器阵列目标上光束合成的指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波长为λi的指示光通过光纤合束器耦合进传输第i束主激光的光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光纤准直器阵列目标上光束合成的指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目标上的光束作用位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春风董理治王勋陈善球吴丰阳邓键马社王晓丹
申请(专利权)人:航天科工微电子系统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