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6051 阅读:1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该触控显示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以及一液晶层。第一基板包括多个感测区及位于其外的一非感测区,且每一感测区内具有一第一电极。第二基板包括多个主间隙物、多个感测凸块、多个第一辅助间隙物以及多个第二辅助间隙物。主间隙物连接至第一基板的非感测区。感测凸块对应于感测区并具有第二电极,且与第一基板维持一感测间隙。第一辅助间隙物对应于非感测区,且与第一基板维持一第一辅助间隙。第二辅助间隙物对应于非感测区,且与第一基板维持一第二辅助间隙。感测间隙大于第一辅助间隙而小于第二辅助间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一种触控显示面板(touch display panel),且特别是有关一种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built-in touch display panel)。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无线通讯和信息家电等各项应用的快速发展,为了达到更便利、体积更轻巧化以及更人性化的目的,许多信息产品的输入装置已由传统的键盘或滑鼠等转变为触控显示面板(touch display panel)。图1绘示一种已知的触控显示面板局部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传统触控显示面板100包括一第一基板110、一第二基板120以及一液晶层130。第二基板120上具有主间隙物128a、感测凸块128b、辅助间隙物128c以及第二电极126。第一基板110上具有感测垫高结构114b,感测垫高结构114b上具有第一电极116。主间隙物128a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第二基板120与第一基板110间一定的距离(cell gap),辅助间隙物128c的功能则是当外在施力远大于主间隙物128a以及感测凸块128b所能承受时协助支撑,避免主间隙物128a及感测凸块128b因变形量过大而毁损。承上所述,在正常的情况下,位于感测垫高结构114b上的第一电极116与位于感测凸块128b上的第二电极126并不直接接触,且两者之间具有一感测间隙Gs。当一外力施加于第二基板120,且使主间隙物128a的形变大于感测间隙Gs时,原本不直接接触的第一电极116与第二电极126就会导通,因而在第一基板110上形成电压变化。检测此电压变化,再通过系统将的转换成讯号并换算成坐标,即可求得按压发生点的位置。-->然而,现有技术存在下列缺点:首先,经过多次按压以后,主间隙物128a以及感测凸块128b的变形量增大且弹性恢复力变差,造成感测间隙Gs缩小甚至消失,亦即,在某些点位上第一电极116与第二电极126是直接接触的,这种状态会造成触控功能不良或短路(touch function short),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感测凸块128b上方的第二电极126毁损。如欲以增设主间隙物128a的方式来增加触控显示面板100的耐压性以及寿命,其可感应触控的最小外力(active force)就必须增大,亦即,触控感应的灵敏度会降低;另外,也较容易产生低温液晶泡。所谓低温液晶泡,是由于主间隙物128a以及液晶层130具有不同的收缩系数,所以在低温环境时两者体积无法以等比例收缩,故原本应是布满液晶分子的液晶层130中,产生可通过显示面板而被使用者所观察到的空隙,一般称此空隙为低温液晶泡。其次,由于主间隙物128a一直与下方第一基板110接触,所以下方像素电极(本图中未绘示)就必须与主间隙物128a隔开一段距离,以避免因对组误差或按压时主间隙物128a移位,而造成第二基板120上第二电极126与像素电极误桥接,形成显示异常(display abnormal)的现象。换言之,面板本身的开口率(aperture ratio)会下降,间接造成透光率下降或背光模块成本的提升。再者,由于感测凸块128b上的第二电极126须与感测垫高结构114b上的第一电极116接触,造成第一电极116电位改变以换算触碰的位置,因此,第一电极116上方的配向膜材料厚度也会影响可感应触控的最小外力(activeforce)。过去已知的感测垫高结构114b均是以第一基板110上薄膜晶体管工艺堆迭层别的差异来形成,故其高度始终无法有效提升。所以,当使用APR(凸版印刷)方式将配向膜转印至第一基板110上时,感测垫高结构114b上方残留的配向膜厚并无法因高度差异而减小,因此会影响均匀性及所需的可感应触控的最小外力(active force)。因此,如何克服并防止上述缺陷的产生,实为目前触控显示面板的生产技术上亟待克服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通过增设辅助间隙物,增加触控显示面板的支撑力道,提升其耐按压程度以及寿命,并且不牺牲触控面板本身的感应灵敏度。本专利技术可解决触控面板产生的显示异常(display abnormal)的现象,同时可有效改善面板的开口率。本专利技术的触控显示面板的间隙物与垫高结构之间所维持的间隙,能以多道工艺与不同上下高度组合的变化来达成,因此其设计更具弹性以及多元性。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以及一液晶层,其中第二基板与第一基板相对设置,液晶层则设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第一基板包括多个感测区以及位于这些感测区之外的一非感测区,且每一感测区中具有一第一电极。第二基板与第一基板相对设置,且位于第一基板具有感测区的一侧。第二基板面对前述第一基板的一侧设置有多个主间隙物、多个感测凸块、多个第一辅助间隙物以及多个第二辅助间隙物。主间隙物连接至第一基板的非感测区。感测凸块对应于第一基板的感测区且具有第二电极,且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在感测凸块的位置上维持一感测间隙。第一辅助间隙物对应于第一基板的非感测区,且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在第一辅助间隙物的位置上维持第一辅助间隙。第二辅助间隙物对应于第一基板的非感测区,且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在第二辅助间隙物的位置上维持第二辅助间隙。第一辅助间隙小于感测间隙,而感测间隙小于第二辅助间隙。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电极包括一感测电极。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电极包括一共用电极,且共用电极覆盖前述的感测凸块。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主间隙物、第一辅助间隙物以及第二辅助间隙物中的至少一者被前述共用电极所覆盖。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被共用电极所覆盖的这些主间隙物、第一辅助间隙物或第二辅助间隙物具有与感测凸块相同的高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主间隙物、第一辅助间隙物以及第二辅助间隙物中的至少一者位于前述共用电极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位于前述共用电极上的这些主间隙物、第一辅助间隙物或第二辅助间隙物具有与感测凸块不同的高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位于前述共用电极上的这些主间隙物、第一辅助间隙物或第二辅助间隙物包括柱状间隙物或球状间隙物。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位于前述共用电极上的这些主间隙物、第一辅助间隙物或第二辅助间隙物为球状间隙物,且第二基板在对应于这些球状间隙物的位置上具有多个凹陷,球状间隙物嵌入凹陷内。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基板更包括一彩色滤光层,位于共用电极层之下。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基板更包括一黑矩阵,位于共用电极层之下。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感测凸块、主间隙物、第一辅助间隙物以及第二辅助间隙物中的至少一种位于黑矩阵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基板包括多个感测垫高结构、多个主垫高结构、多个第一辅助垫高结构以及多个第二辅助垫高结构。感测垫高结构位于感测区内的第一电极下,并对应于感测凸块。主垫高结构位于非感测区内,并对应连接主间隙物。第一辅助垫高结构位于非感测区内,并对应于第一辅助间隙物。第二辅助垫高结构位于非感测区内,并对应于第二辅助间隙物。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感测垫高结构、主垫高结构、第一辅助垫高结构以及第二辅助垫高结构中,主垫高结构的厚度大于第一辅助垫高结构的厚度,第一辅助垫高结构的厚度大于感测垫高结构的厚度,且感测垫高结构的厚度大于第二辅助垫高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包括: 一第一基板,包括多个感测区以及位于所述多个感测区之外的一非感测区,且每一感测区中具有一第一电极; 一第二基板,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侧,并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基板包括: 多个主间隙物,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面对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且所述多个主间隙物连接至所述第一基板的非感测区; 多个感测凸块,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面对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所述多个感测凸块对应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多个感测区,每一所述感测凸块上具有一第二电极,且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在所述多个感测凸块的位置上维持一感测间隙; 多个第一辅助间隙物,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面对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所述多个第一辅助间隙物对应于所述第一基板的非感测区,且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在所述多个第一辅助间隙物的位置上维持一第一辅助间隙; 多个第二辅助间隙物,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面对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所述多个第二辅助间隙物对应于所述第一基板的非感测区,且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在所述多个第二辅助间隙物的位置上维持一第二辅助间隙,其中所述第一辅助间隙小于所述感测间隙,而所述感测间隙小于所述第二辅助间隙;以及 一液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包括多个感测区以及位于所述多个感测区之外的一非感测区,且每一感测区中具有一第一电极;一第二基板,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侧,并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基板包括:多个主间隙物,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面对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且所述多个主间隙物连接至所述第一基板的非感测区;多个感测凸块,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面对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所述多个感测凸块对应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多个感测区,每一所述感测凸块上具有一第二电极,且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在所述多个感测凸块的位置上维持一感测间隙;多个第一辅助间隙物,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面对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所述多个第一辅助间隙物对应于所述第一基板的非感测区,且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在所述多个第一辅助间隙物的位置上维持一第一辅助间隙;多个第二辅助间隙物,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面对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所述多个第二辅助间隙物对应于所述第一基板的非感测区,且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在所述多个第二辅助间隙物的位置上维持一第二辅助间隙,其中所述第一辅助间隙小于所述感测间隙,而所述感测间隙小于所述第二辅助间隙;以及一液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包括一感测电极。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包括一共用电极,且所述共用电极覆盖所述多个感测凸块。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主间隙物、所述多个第一辅助间隙物以及所述多个第二辅助间隙物中的至少一者被所述共用电极所覆盖。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被所述共用电极所覆盖的所述多个主间隙物、所述多个第一辅助间隙物或所述多个第二辅助间隙物具有与所述多个感测凸块相同的高度。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主间隙物、所述多个第一辅助间隙物以及所述多个第二辅助间隙物中的至少一者位于所述共用电极上。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共用电极上的所述多个主间隙物、所述多个第一辅助间隙物或所述多个第二辅助间隙物具有与所述多个感测凸块不同的高度。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共用电极上的所述多个主间隙物、所述多个第一辅助间隙物或所述多个第二辅助间隙物包括柱状间隙物或球状间隙物。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共用电极上的所述多个主间隙物、所述多个第一辅助间隙物或所述多个第二辅助间隙物为球状间隙物,且所述第二基板在对应于所述多个球状间隙物的位置上具有多个凹陷,所述多个球状间隙物嵌入所述多个凹陷内。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板更包括一彩色滤光层,位于所述共用电极层之下。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板更包括一黑矩阵,位于所述共用电极层之下。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感测凸块、所述多个主间隙物、所述多个第一辅助间隙物以及所述多个第二辅助间隙物中的至少一种位于所述黑矩阵上。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包括:多个感测垫高结构,位于所述多个感测区内的所述多个第一电极下,并对应于所述多个感测凸块;多个主垫高结构,位于所述非感测区内,并对应连接所述多个主间隙物;多个第一辅助垫高结构,位于所述非感测区内,并对应于所述多个第一辅助间隙物;以及多个第二辅助垫高结构,位于所述非感测区内,并对应于所述多个第二辅助间隙物。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感测垫高结构、所述多个主垫高结构、所述多个第一辅助垫高结构以及所述多个第二辅助垫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政德程琮钦周文彬李锡烈黄伟明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