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设备和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15567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6 22: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便携式设备和充电装置,包括壳体和壳体内的充电电池,还包括触点线路板和软磁部件,触点线路板第一面设有第一受电触点组;所述壳体底壳上开设有用于触点线路板的第一受电触点组向充电装置展露或者便于触点线路板与充电电池电连接的第一避空位,软磁部件与所述触点线路板的叠置或者设置在该触点线路板的周围;软磁部件与充电装置的永磁部件吸合从而使第一受电触点组能与充电装置对应接触电连接实现充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兼具同于无线充电方便的优点,但不存在电磁辐射污染,且电能利用效率高、相对感应式无线充电发热低、材料成本低。材料成本低。材料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便携式设备和充电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充电
,特别是涉及一种为便携式设备进行接触式充电的技术。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比如移动电话的无线充电,是在移动电话内设置一个接收电路和感应接收线圈,在供电器端设置一个发射电路和感应线圈。在快速充电时,发射功率比较大,通常容许使用、并且比较经济的发射频率是200~300kHz,属于长波波段,会产生电磁辐射污染环境。而且无线传输电力,能量利用效率较低,材料成本也比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出一种不仅具有无线充电方便的优点,而且不存在电磁辐射污染、电能利用效率高、材料成本低的便携式设备和充电装置。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5]提供一种便携式设备,包括壳体和壳体内的充电电池,还包括触点线路板和软磁部件,所述触点线路板第一面设有第一受电触点组,第一受电触点组经由所述触点线路板第二面或设置在该线路板的连接件直接或者间接电连接至充电电池;所述壳体底壳上开设有用于所述触点线路板的第一受电触点组向充电装置展露或者便于所述触点线路板与充电电池电连接的第一避空位,所述软磁部件与所述触点线路板的叠置或者设置在该触点线路板的周围;所述软磁部件与充电装置的永磁部件吸合从而使所述第一受电触点组能与充电装置对应接触电连接实现充电。
[0006]进一步地:
[0007]所述软磁部件上开设有用于所述触点线路板的第一受电触点组向充电装置展露或用于所述触点线路板与充电电池电连接的第二避空位。
[0008]所述软磁部件位于所述底壳内面与触点线路板之间,所述触点线路板的第一受电触点组依次透过所述第二避空位和第一避空位展露。
[0009]所述触点线路板处于所述第二避空位的位置,所述软磁部件和触点线路板固定于所述底壳外表面,所述触点线路板的第一受电触点组借助所述第二避空位展露。
[0010]所述触点线路板处于所述第二避空位的位置,所述软磁部件和触点线路板固定于底壳内面,所述触点线路板的第一受电触点组借助所述第一避空位展露。
[0011]所述软磁部件的第二避空位边缘,设有用于将所述触点线路板扣住的扣耳或扣环,同时所述触点线路板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避空位的尺寸,所述软磁部件设置在底壳的内面。
[0012]所述触点线路板处于所述第一避空位的位置,所述软磁部件固定于底壳内面,所述触点线路板的第一受电触点组借助所述第一避空位展露。
[0013]所述触点线路板处于所述第一避空位的位置,所述软磁部件固定于底壳外表面,所述触点线路板的第一受电触点组透过所述第二避空位展露。
[0014]还包括指环扣配件,该指环配件包括铰接的指环和扣板,所述扣板包括磁性材料。
[0015]所述软磁部件材质为铁。
[0016]所述软磁部件至少为1片 0.1mm至1.5mm厚的铁片或成形件。
[0017]所述便携式设备是移动电话。
[0018]提供一种用于上述的便携式设备进行充电的充电装置,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传输或电压变送电路板,还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的供电触针群和永磁部件,所述永磁部件设置在壳体的底壳内,所述供电触针群的第一端与所述传输或电压变送电路板电连接;第二端展露在底壳之外;永磁部件用于与所述便携式设备的软磁部件吸合从而使所述供电触针群的第二端与便携式设备的受电触点组对应接触电连接。
[0019]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兼具无线充电方便的优点,但不存在电磁辐射污染,且发热少,电能利用效率高、材料成本低。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便携式设备实施例一与充电装置配合的剖面示意图;
[0021]图2是本技术便携式设备实施例二与充电装置配合的剖面示意图;
[0022]图3是本技术便携式设备实施例三与充电装置配合的剖面示意图;
[0023]图4是本技术便携式设备实施例四与充电装置配合的剖面示意图;
[0024]图5是本技术便携式设备实施例五与充电装置配合的剖面示意图;
[0025]图6是本技术便携式设备实施例六与充电装置配合的剖面示意图;
[0026]图7是本技术便携式设备实施例七与充电装置配合的剖面示意图;
[0027]图8是本技术便携式设备实施例八与充电装置配合的剖面示意图;
[0028]图9是本技术便携式设备实施例九与充电装置配合的剖面示意图;
[0029]图10是本技术便携式设备的触点线路板与软磁部件固定结构示意图;
[0030]图11是本技术便携式设备实施例底壳外表面的正视图之一;
[0031]图12是本技术便携式设备实施例底壳外表面的正视图之二。
[0032]附图中标号如下:200便携式设备;230便携式设备的底壳;231底壳内面;232底壳外表面;233第一避空位;250触点线路板;251所述触点电路板250的第一面;252触点电路板的第二面;253第一受电触点组;254第二触受电点触点组;260软磁部件;261第二避空位;263扣耳;267固定孔;270主电路板或辅助电路板;280显示屏;290面板;400充电装置;430充电装置壳体的底壳;450传输或电压变送电路板;453供电触针群;460永磁部件;470外电源插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33]现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0034]本技术一种便携式设备200,如图1至图10所示,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包括有充电电池的主电路板或辅助电路板270、以及触点线路板250和软磁部件260。所述触点线路板250的第一面251设有第一受电触点组253,触点线路板250的第二面252设有与第
一受电触点组253对应电连接的第二受电触点组254,其第二受电触点组254用于与所述主电路板或辅助电路板270电连接。所述壳体底壳230上开设有第一避空位233,所述软磁部件260上开设有第二避空位261,所述软磁部件260与所述触点线路板250的叠置或者设置在该触点线路板的周围。所述触点线路板250的第一受电触点组253可以借助所述第一避空位或者第二避空位展露在外,还可以是同时借助所述第一避空位和第二避空位展露在外。所述软磁部件260与充电装置400的永磁部件460吸合从而使所述第一受电触点组253与充电装置400对应接触电连接。将所述直流电能导入所述便携式设备200比如移动电话,为其内蓄电池或超级电容充电。
[0035]如图1所示,所述软磁部件260位于所述触点线路板250的第一面,所述软磁部件260位于所述底壳内面231与触点线路板250之间,所述第一避空位233与第二避空位261正对,所述触点线路板250的第一受电触点组253依次透过所述第二避空位261和第一避空位233展露。所述第二受电触点组254直接与所述主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设备,包括壳体和壳体内的充电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触点线路板和软磁部件,所述触点线路板第一面设有第一受电触点组,第一受电触点组经由所述触点线路板第二面或设置在该线路板的连接件直接或者间接电连接至充电电池;所述壳体底壳上开设有用于所述触点线路板的第一受电触点组向充电装置展露或者便于所述触点线路板与充电电池电连接的第一避空位,所述软磁部件与所述触点线路板的叠置或者设置在该触点线路板的周围;所述软磁部件与充电装置的永磁部件吸合从而使所述第一受电触点组能与充电装置对应接触电连接实现充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磁部件上开设有用于所述触点线路板的第一受电触点组向充电装置展露或用于所述触点线路板与充电电池电连接的第二避空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磁部件位于所述底壳内面与触点线路板之间,所述触点线路板的第一受电触点组依次透过所述第二避空位和第一避空位展露。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点线路板处于所述第二避空位的位置,所述软磁部件和触点线路板设置于所述底壳外表面,所述触点线路板的第一受电触点组借助所述第二避空位展露。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点线路板处于所述第二避空位的位置,所述软磁部件和触点线路板设置于底壳内面,所述触点线路板的第一受电触点组借助所述第一避空位展露。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磁部件的第二避空位边缘,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富昌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泰而法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