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移动通信终端组件及其借助磁吸被充电的移动通信终端
本技术涉及音频和/或视频智能终端、以及电通信终端的电源供给,特别是涉及移动电话(以下简称“手机”)借助磁吸电接触实施充电的移动通信终端组件。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无线充电的移动通信终端,尤其是众人都在使用的无线充电移动电话,即手机,为大家带来很多方便和时尚,特别是在车载、船运环境必须充电时。但是该技术是在手机面壳里面安装一套感应线圈接收电路,在供电模块内,设置产生射频电力的振荡电路和发射线圈。在快捷充电时,发射功率比较大,通常容许使用、并且比较经济的发射频率是200~300kHz,属于长波波段,会有电磁辐射污染环境。而且无线传输电力,能量利用效率较低,材料成本也比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移动通信终端组件。该组件是一种内置永磁体的供电模块同安装有软磁材料的移动通信终端,借助磁吸完成供电、受电触点群各触点一一对应地电联接实施充电,可令拥有者有使用无线充电手机方便、快捷的感受,却不存在电磁辐射污染环境的危害,反而是拥有电能利用效率高、材料成本低,从而售价较低廉的优点。本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动通信终端组件,包括移动通信终端(200)及其面壳(290)和显示屏(280),以及供电模块(400),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终端(200)在其通信“终端后壳”(230)内设置有触点电路板(250),以及所述通信终端“主电路或辅助电路板”(270),并且该通信终端(200)和供电模块(400)还各自分别包含第一磁性物质(260)和第二磁性物质(460),但至少其中之一应是永磁体,所述通信终端(200)和供电模块(400)靠磁力相互吸牢,实现至少是电源极性正–正和负–负相互对应电联接;所述触点电路板(250)上印制电路及其第一面(251)上与之电连接的后位受电第一触点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通信终端组件,包括移动通信终端(200)及其面壳(290)和显示屏(280),以及供电模块(400),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终端(200)在其通信“终端后壳”(230)内设置有触点电路板(250),以及所述通信终端“主电路或辅助电路板”(270),并且该通信终端(200)和供电模块(400)还各自分别包含第一磁性物质(260)和第二磁性物质(460),但至少其中之一应是永磁体,所述通信终端(200)和供电模块(400)靠磁力相互吸牢,实现至少是电源极性正–正和负–负相互对应电联接;所述触点电路板(250)上印制电路及其第一面(251)上与之电连接的后位受电第一触点群(253)的各触点,以及该电路板第二面(252)上的后位受电第二触点群(254)的各触点,合共被视为一层(A),第一磁性物质(260)和“终端后壳”(230)又各被视为一层,所述三者组成为三层层叠结构;所述通信“终端后壳”(230)外底面展露被设置在触点电路板(250)第一面(251)上的后位受电第一触点群(253)、或展露直接被设置在所述通信终端内“主电路或辅助电路板”(270)第一面(271)上的前位受电第一触点群(273);所述触点电路板(250)的第二面(252)借助其自身各导电过孔或使用预制金属件将在第一面(251)的各触点和/或印制电路电联接到第二面(252),或借助线缆,将第一面的后位受电第一触点群(253)的各触点直接贯通延伸、电联接至该电路板第二面上的后位受电第二触点群(254)各触点;所述触点电路板(250)是专为电接触充电设置的,还须将其第二面(252)上的后位受电第二触点群(254)各触点延伸、电联接所述“主电路或辅助电路板”(270)上涉及充电管理的电路,完成为所述通信终端(200)蓄电池充电做一一对应的电联接;前位受电第一、第二触点群(273)或(274),和印制在触点电路板(250)上的后位受电第一、第二触点群(253)或(254),在所述同一通信终端(200)内,前位和后位二者择一选用;所述供电模块(400)包括第二磁性物质(460)和电压变送电路板(450),该供电模块(400)通过其外电源插口(470)将从车载获得的12v和/或24v直流电力,以及/或者直接从其内置的储能电池或超级电容汲取直流电能,或者借助电源适配器从市电获取电力,经所述电压变送电路变换为所需电压值的直流电力,依靠磁吸力吸牢所述移动通信“终端后壳”(230),再借助供电模块后壳(430)展露在外底面的供电触点群(453),分别电接触通信“终端后壳”(230)外底面展露的触点电路板第一面(251)上的后位受电第一触点群(253)、或“主电路或辅助电路板”第一面(271)上的前位受电第一触点群(273)各触点,将所述直流电能导入所述移动通信终端(200),为其内蓄电池或超级电容充电。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通信终端(200)包含的第一磁性物质(260)为软磁性片材(260’),并就是所述触点电路板(250)的基底,亦即,所述触点电路板(250)第一面(251)和第二面(252)上的电路和/或其后位受电第一、第二触点群(253)和/或(254)的各触点,分别至少有一面电路和/或触点,是直接印制在所述软磁性片材(260’)的绝缘层上,或印制在该软磁性片材表面的绝缘薄膜上,呈现为铁质基底的触点电路板Fe–PCB。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终端后壳”(230)外底面展露的、印制或铆焊在触点电路板(250)、“主电路或辅助电路板”(270)第一面(251)或(271)上的后位或前位受电第一触点群(253)或(273)呈同心圆环状,以方便借助磁力同供电模块后壳(430)上的供电触点群(453)各弹性触点,相互一一对应地电接触,而所述供电模块(400)则可以绕所述同心圆环状后位或前位受电第一触点群(253)或(273)的中心轴线旋转任意角度。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终端后壳”(230)内或其底面上、或下,设置的软磁性片材(260’),是厚度1.50mm≥δ≥0.15mm的低碳钢片,而所述供电模块后壳(430)内置放的第二磁性物质(460)则是充足了磁的“永磁体”(460’’)。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终端后壳”(230)底面,设置第一避空位(233),其展现的触点群,是直接印制在所述移动通信终端(200)的面壳(290)和显示屏(280)后面的“主电路或辅助电路板”(270)第一面(271)上的前位受电第一触点群(273);充电时,所述供电模块后壳(430)上的供电触点群(453)各弹性触点,穿越所述通信“终端后壳”(230)底面上的第一避空位(233)和附着于其上的软磁性片材(260’)的第二避空位(266),而直接电接触已经联通充电管理电路的所述前位受电第一触点群(273)各触点,完成充电联接。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信“终端后壳”(230)内,所述三层层叠结构之第一磁性物质(260)和通信“终端后壳”(230)两层,都将各自与层(A)的后位受电第一、第二触点群(253)和(254)相干涉的部位避让开,在所述相干涉的部位,在第一磁性物质(260)上设第二避空位(266),在“终端后壳”(230)上设第一避空位(233),用于让所述俩后位受电触点群(253)和(254)与所述移动通信终端(200)内部和外部,包括同所述供电模块(400)借助磁力互相吸牢,能在几何上与之贯通和完成相互一一对应的充电连接。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层层叠结构,其各层与显示屏(280)的距离是,所述第一磁性物质(260)和通信“终端后壳”(230)分别是,一个比层(A)近,而另一个则比层(A)远;第一磁性物质(260)和通信“终端后壳”(230)分别将干涉层(A)后位受电第二触点群(254)和后位受电第一触点群(253)的部位避让,在第一磁性物质(260)上设第二避空位(266),在“终端后壳”(230)上设第一避空位(233),用于让后位受电第二触点群(254)通过连接件与所述移动通信终端(200)内部“主电路或辅助电路板”(270)的充电电路电连接,借助磁力令所述移动通信终端(200)和供电模块(400)相互吸牢,所述后位受电第一触点群(253)与供电模块(400)的供电触点群(453)各触点,相互一一对应地电接触,实施充电。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层层叠结构,其各层与显示屏(280)的距离是,第一磁性物质(260)和通信“终端后壳”(230)分别都比层(A)距离显示屏(280)更近,第一磁性物质(260)和通信“终端后壳”(230)分别将干涉了层(A)后位受电第二触点群(254)的位置避让,在第一磁性物质(260)上设置第二避空位(266)和在通信“终端后壳”(230)上设置第一避空位(233),用于让后位受电第二触点群(254)通过连接件与所述移动通信终端(200)内部“主电路或辅助电路板”(270)的充电电路电连接,借助磁力令所述移动通信终端(200)和供电模块(400)相互吸牢,所述后位受电第一触点群(253)与供电模块(400)的供电触点群(453)各触点,相互一一对应地电接触,实施充电。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层层叠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富昌,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泰而法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