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5238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6 22: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组件,包括换热器芯体和阀组件,所述换热器芯体与所述阀组件固定设置,所述阀组件包括阀体、阀芯部件、传感器,所述阀体具有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阀芯部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腔,所述传感器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腔,所述第二腔与所述板间路径连通;所述换热组件具有伸入部,所述伸入部伸入所述第一流体路径,所述阀芯部件的至少部分伸入所述伸入部。该换热组件具有阀芯部件和传感器,结构小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热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换热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组件。
技术介绍
新能源车用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换热系统,电池换热系统可以包括换热器芯体和电子膨胀阀,电池换热系统可以包括制冷剂和冷却液,冷却液在换热器芯体中换热后可以用于冷却电池,换热器芯体可以为板式换热器芯体结构,制冷剂经过电子膨胀阀后,再进入换热器芯体内部,在换热器芯体内部与冷却液进行换热。为提高工作介质的流量控制精度,电子膨胀阀需要通过系统管路设置的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采集信息,由系统控制器根据相应的控制程序进行过热度计算反馈给电子膨胀阀,电子膨胀阀据此调节流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小巧的换热组件。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换热组件,包括换热器芯体和阀组件,所述换热器芯体与所述阀组件固定设置,所述换热器芯体包括第一流体路径,板间路径,第二流体路径,所述换热器芯体具有多个堆叠设置的板片,各板片至少具有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沿着所述板片的堆叠方向,所述第一流体路径形成于各所述板片的第一孔口处,所述第二流体路径形成于各所述板片的第二孔口处,所述板间路径连通所述第一流体路径和所述第二流体路径;所述阀组件包括阀体、阀芯部件、传感器,所述阀体具有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阀芯部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腔,所述传感器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腔,所述传感器感测所述板间路径的温度和/或压力;所述换热组件具有伸入部,所述伸入部位于所述第一流体路径,所述阀芯部件的至少部分伸入所述伸入部。>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包括换热器芯体和阀组件,阀组件包括阀体、阀芯部件、传感器,所述阀体具有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阀芯部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腔,所述传感器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腔,所述第二腔与所述板间路径连通;所述换热组件具有伸入部,所述伸入部位于所述第一流体路径,所述阀芯部件的至少部分伸入所述伸入部。如此,从阀组件节流出来的流体可以直接进入第一流体路径,且传感器可以测量流经换热器芯体内部流体的温度和/或压力,同时由于伸入部伸入换热器芯体,降低换热组件的高度;使得具有阀芯部件和传感器的换热组件结构小巧。附图说明图1为换热组件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换热组件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换热组件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换热组件的另一剖面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换热组件的另一剖面示意图;图6为图1所示换热组件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7为阀组件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8为图1所示换热组件的顶板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1所示换热组件的第一类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1所示换热组件的第二类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另一种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所示换热组件的剖面示意图;图13为图11所示换热组件的一种结构分解示意图;图14为图11所示换热组件的另一种结构分解示意图;图15为另一种换热组件的剖面示意图;图16为另一种换热组件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图17为另一种换热组件的剖面示意图;图18为另一种换热组件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2,图1、图2示意出一种换热组件100,换热组件100包括换热器芯体1和阀组件2,换热器芯体1与阀组件2固定设置。换热器芯体1具有多个堆叠设置的板片11,相邻各板片11焊接固定,各板片11至少具有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沿着板片的堆叠方向,各板片11的第一孔口对齐设置,各板片11的第二孔口对齐设置。第一孔口、第二孔口位于板片11的邻近边缘位置,如此流经板片的流体可以具有较长的流动路线,有助于提高换热效率。参照图2-图10,换热器芯体1至少具有第一流道12和第二流道13,其中第一流道12与第二流道13内流体可以在换热器芯体内部换热;换热器芯体也还可以具有第三流道或第四流道。所述换热器芯体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第一类板、多个第二类板,所述第一类板和第二类板层叠形成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第一类板包括第一孔口、第二孔口、第三孔口;所述第二类板包括第一孔口、第二孔口,所述第二类板不具有所述第三孔口,沿着所述换热器芯体的长度或者宽度方向,所述第三孔口位于所述第一孔口与所述第二孔口之间;其中在换热器芯体的长度或者宽度方向,第三孔口位于第一孔口与第二孔口之间是指第一孔口与第二孔口可以不对齐,但是例如在换热器芯体的长度方向,第三孔口可以位于第一孔口与第二孔口之间的一个区域,或者例如在换热器芯体的宽度方向,第三孔口可以位于第一孔口与第二孔口之间的一个区域。换热器芯体1包括第一流体路径121、板间路径122和第二流体路径123、第三流体路径1224,第一流体路径121形成于第一类板、第二类板的第一孔口处,第二流体路径123形成于第一类板、第二类板的第二孔口处,第三流体路径1224形成于所述第一类板的第三孔口处,板间路径122连通第一流体路径121、第二流体路径123、第三流体路径1224。由于相邻板片堆叠会至少形成有两种流体的板间路径,此处板间路径122特指相邻板片之间的流体路径,且这个流体路径是第一流道的一部分,与第一流体路径、第二流体路径、第三流体路径连通。本文中,第一流体路径121包括(但不限于)一个通道,可以具有两个或以上通道,第二流体路径123包括(但不限于)一个通道,可以具有两个或以上通道。阀组件2包括阀体21、阀芯部件22、传感器23、电路板24,阀体21具有第一腔211和第二腔212,阀芯部件22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腔211,传感器23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腔212,传感器感测板间路径的温度和/或压力,其中第二腔212可以与板间路径122连通;传感器23与电路板24电连接。在图中所例示结构中,传感器23伸入换热器芯体1;当然,传感器23也可以不伸入换热器芯体1,传感器23可以位于换热器芯体上方,传感器23所在的第二腔与板间路径122连通,用于传感器23收集流经芯体的流体的压力和/或温度。传感器23伸入到换热器芯体可以进一步降低传感器凸伸出换热器芯体的高度,有利于降低尺寸。换热组件具有伸入部213,伸入部213位于第一流体路径121,阀芯部件的至少部分伸入到伸入部213内腔,阀芯部件与伸入部213内壁密封设置。阀芯部件22包括阀芯221、转子组件222、定子组件223,定子组件223套于转子组件222的外周,定子组件223与电路板16电连接;阀组件2还具有阀口220,阀口220能够连通位于阀口220两侧的流通通道;本实施例中,阀体21还包括阀座224,阀座224设置于阀芯221的外周并限位设置,阀口220成形于阀座224,阀芯221通过靠近和远离阀口220改变工作介质在阀口220处的流通截面积,进而能够在阀口220处形成节流。阀组件2工作时,通过控制通过定子组件223的绕组中的电流按照预定的规律变化,从而控制定子组件223产生变化的激励磁场,转子组件222在激励磁场的作用下转动,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组件,包括换热器芯体和阀组件,所述换热器芯体与所述阀组件固定设置,所述换热器芯体包括第一流体路径,板间路径,第二流体路径,所述换热器芯体具有多个堆叠设置的板片,各板片至少具有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沿着所述板片的堆叠方向,所述第一流体路径形成于各所述板片的第一孔口处,所述第二流体路径形成于各所述板片的第二孔口处,所述板间路径连通所述第一流体路径和所述第二流体路径;/n所述阀组件包括阀体、阀芯部件、传感器,所述阀体具有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阀芯部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腔,所述传感器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腔,所述传感器感测所述板间路径的温度和/或压力;/n所述换热组件具有伸入部,所述伸入部位于所述第一流体路径,所述阀芯部件的至少部分伸入所述伸入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组件,包括换热器芯体和阀组件,所述换热器芯体与所述阀组件固定设置,所述换热器芯体包括第一流体路径,板间路径,第二流体路径,所述换热器芯体具有多个堆叠设置的板片,各板片至少具有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沿着所述板片的堆叠方向,所述第一流体路径形成于各所述板片的第一孔口处,所述第二流体路径形成于各所述板片的第二孔口处,所述板间路径连通所述第一流体路径和所述第二流体路径;
所述阀组件包括阀体、阀芯部件、传感器,所述阀体具有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阀芯部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腔,所述传感器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腔,所述传感器感测所述板间路径的温度和/或压力;
所述换热组件具有伸入部,所述伸入部位于所述第一流体路径,所述阀芯部件的至少部分伸入所述伸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伸入所述换热器芯体;所述换热组件包括引流管,所述引流管位于所述第一流体路径,所述阀组件包括节流出口通道,所述引流管内腔与所述节流出口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流体路径包括第一子路径和第二子路径,所述第一子路径与所述引流管内腔连通,所述第二子路径位于所述引流管外部;
所述换热器芯体包括第一挡部,所述第一挡部位于所述第二流体路径,所述第二流体路径包括第三子路径和第四子路径,所述第三子路径与所述第四子路径位于所述第一挡部的两侧;
所述板间路径至少包括第一换热区、第二换热区和第三换热区,所述第一子路径与所述第一换热区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区与所述第三子路径连通,所述第三子路径与所述第二换热区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区与所述第二子路径连通,所述第二子路径与所述第三换热区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换热区具有第三流体路径,所述第三流体路径与所述第二腔连通;
在所述板片的堆叠方向,所述第三流体路径在所述换热器芯体的延伸深度大于所述伸入部伸入所述换热器芯体的深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板片的堆叠方向,所述第一换热区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换热区的高度,所述第二换热区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三换热区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包括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阀组件包括节流进口通道,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节流进口通道连通,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流体孔径连通;所述第一端口设置于所述阀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伸入部一体凸出于所述阀体,所述阀体包括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所述第一侧部与阀芯部件配合设置,第二侧部与换热器芯体配合设置,第二侧部与换热器芯体焊接固定;
所述第二侧部凸出设置所述伸入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