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抬高臀部的哺乳靠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4729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6 22: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抬高臀部的哺乳靠垫,涉及医疗用具领域,包括支撑体、后挡部、头枕部、侧卧部与增高部;所述支撑体呈三锥形,且三棱锥形的支撑体的前侧侧面与底面垂直;支撑体前侧左端设有后挡部,头枕部与位于后挡部右侧,且头枕部与支撑体固定连接,头枕部与后挡部固定连接;支撑体前侧设有侧卧部;侧卧部位于头枕部右侧,且侧卧部与支撑体固定连接,侧卧部与头枕部固定连接;侧卧部正上方设有不少于三层增高部,增高部与支撑体分别通过粘扣粘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手臂移出受压位置来缓解麻木,并以靠垫实现头枕功能,代替手臂对新生儿头部进行支撑,最终满足了对于解决产妇手臂麻木、实现新生儿头枕功能的哺乳靠垫的技术需求。的技术需求。的技术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抬高臀部的哺乳靠垫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用具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抬高臀部的哺乳靠垫。

技术介绍

[0002]婴幼儿哺乳常采用四种姿势:摇篮抱法、交叉摇篮抱法、足球抱法与侧卧法。由于降生十几天的新生儿骨骼相对柔软,背部肌肉(特别是脊柱两侧的肌肉)不够强壮,不足支撑较重的头部,导致久抱不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因此新生儿哺乳更适合采用侧卧法。
[0003]侧卧法:需要产妇在床上侧卧,让新生儿的脸朝向产妇,将新生儿的头枕在臂弯上,使新生儿的嘴同产妇的乳头保持水平,同时用枕头支撑住后背。
[0004]由于新生儿头枕的手臂必定是产妇身下承受压力的手臂,但是手臂长时间受压会导致压迫神经、阻碍血液流通导致麻木,因此社会对于哺乳靠垫产生需求,我们希望这种靠垫能够解决产妇手臂麻木的问题,同时实现新生儿头枕的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满足上述
技术介绍
中对于解决产妇手臂麻木、实现新生儿头枕功能的技术需求,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抬高臀部的哺乳靠垫,通过将手臂移出受压位置来缓解麻木,并以靠垫实现头枕功能,代替手臂对新生儿头部进行支撑。
[0006]本技术满足上述技术需求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抬高臀部的哺乳靠垫,包括支撑体、后挡部、头枕部、侧卧部与增高部;所述支撑体呈三锥形,且三棱锥形的支撑体的前侧侧面与底面垂直;支撑体高度为25cm~35cm;支撑体底面三角形的外接圆直径为40cm~50cm。所述支撑体前侧左端设有后挡部,所述后挡部与支撑体固定连接。所述支撑体前侧设有头枕部,头枕部呈直四棱柱形状;头枕部与位于后挡部右侧,且头枕部与支撑体固定连接,头枕部与后挡部固定连接;头枕部的高度大于头枕部。所述支撑体前侧设有侧卧部,侧卧部呈直棱柱形状,直棱柱形状的侧卧部底面呈倒置的直角梯形;侧卧部位于头枕部右侧,且侧卧部与支撑体固定连接,侧卧部与头枕部固定连接;侧卧部的高度不高于头枕部的高度。所述侧卧部正上方设有不少于三层增高部,所述增高部呈棱台形,且上下底面均呈倒置的直角梯形;所述增高部与支撑体分别通过粘扣粘接;侧卧部与全部增高部的总高度之和高于头枕部的高度,且差值为5cm~15cm。所述固定连接优选为缝纫连接。此为右侧卧哺乳靠垫结构,左侧卧哺乳靠垫结构与之左右对称。
[000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说明,所述支撑体、后挡部、头枕部、侧卧部与增高部均分别包括外套与支撑性填充物。所述外套为纯棉面料、涤纶面料或皮革面料。所述支撑性填充物为纯棉团、蚕丝团或海绵块。
[0008]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以右侧卧哺乳靠垫为例:产妇采用右侧卧姿势,右臂环抱支撑体侧面;新生儿采用左侧卧姿,头部枕在头枕部上方,后脑倚在后挡部侧面;此时产妇可确定新生儿的嘴部的位置;选择合适数量的增高部堆叠于侧卧部上方,最终得到合适的高度差值,使得产妇肋部右侧倚在增高部表面后能够将乳房对准新生儿的嘴部。产妇
左手用于撑托新生儿背部,以控制哺乳。本技术通过将手臂移出受压位置来缓解麻木,并以靠垫实现头枕功能,代替手臂对新生儿头部进行支撑,最终满足了对于解决产妇手臂麻木、实现新生儿头枕功能的哺乳靠垫的技术需求。
附图说明
[000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进一步说明:
[0010]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正视图;
[0011]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左视图;
[0012]图3为本技术的斜俯视图;
[0013]图4为增高部结构示意图;
[0014]图中:1

支撑体,2

后挡部,3

头枕部,4

侧卧部,5

增高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依据本申请的上述结构特点,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0016]参照图1~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抬高臀部的哺乳靠垫,包括支撑体1、后挡部2、头枕部3、侧卧部4与增高部5;所述支撑体1呈三锥形,且三棱锥形的支撑体1的前侧侧面与底面垂直;支撑体1高度为25cm~35cm;支撑体1底面三角形的外接圆直径为40cm~50cm。
[0017]所述支撑体1前侧左端设有后挡部1,所述后挡部2与支撑体1固定连接。
[0018]所述支撑体1前侧设有头枕部3,头枕部3呈直四棱柱形状;头枕部3与位于后挡部2右侧,且头枕部3与支撑体1固定连接,头枕部3与后挡部2固定连接;头枕部3的高度大于头枕部3。所述支撑体1前侧设有侧卧部4,侧卧部4呈直棱柱形状,直棱柱形状的侧卧部4底面呈倒置的直角梯形;侧卧部4位于头枕部3右侧,且侧卧部4与支撑体1固定连接,侧卧部4与头枕部3固定连接;侧卧部4的高度不高于头枕部3的高度。所述侧卧部4正上方设有不少于三层增高部5,所述增高部5呈棱台形,且上下底面均呈倒置的直角梯形;所述增高部5与支撑体1分别通过粘扣粘接;侧卧部4与全部增高部5的总高度之和高于头枕部3的高度,且差值为5cm~15cm。所述固定连接优选为缝纫连接。此为右侧卧哺乳靠垫结构,左侧卧哺乳靠垫结构与之左右对称。
[0019]所述支撑体1、后挡部2、头枕部3、侧卧部4与增高部5均分别包括外套与支撑性填充物。所述外套为纯棉面料、涤纶面料或皮革面料。所述支撑性填充物为纯棉团、蚕丝团或海绵块。
[0020]工作原理:以右侧卧哺乳靠垫为例:产妇采用右侧卧姿势,右臂环抱支撑体1侧面;新生儿采用左侧卧姿,头部枕在头枕部3上方,后脑倚在后挡部2侧面;此时产妇可确定新生儿的嘴部的位置;选择合适数量的增高部5堆叠于侧卧部4上方,最终得到合适的高度差值,使得产妇肋部右侧倚在增高部5表面后能够将乳房对准新生儿的嘴部。产妇左手用于撑托新生儿背部,以控制哺乳。本技术通过将手臂移出受压位置来缓解麻木,并以靠垫实现头枕功能,代替手臂对新生儿头部进行支撑,最终满足了对于解决产妇手臂麻木、实现新生儿头枕功能的哺乳靠垫的技术需求。
[0021]产妇采用左侧卧姿时与之同理。
[0022]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
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3]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术语“设置”、“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4]综上所述,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指导,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与精神的前提下,对本技术所做的改变、修改、替换、变形仍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抬高臀部的哺乳靠垫,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体(1)、后挡部(2)、头枕部(3)、侧卧部(4)与增高部(5);所述支撑体(1)呈三锥形,且三棱锥形的支撑体(1)的前侧侧面与底面垂直;支撑体(1)高度为25cm~35cm;支撑体(1)底面三角形的外接圆直径为40cm~50cm;所述支撑体(1)前侧左端设有后挡部(2),所述后挡部(2)与支撑体(1)固定连接;所述支撑体(1)前侧设有头枕部(3),头枕部(3)呈直四棱柱形状;头枕部(3)与位于后挡部(2)右侧,且头枕部(3)与支撑体(1)固定连接,头枕部(3)与后挡部(2)固定连接;头枕部(3)的高度大于头枕部(3);所述支撑体(1)前侧设有侧卧部(4),侧卧部(4)呈直棱柱形状,直棱柱形状的侧卧部(4)底面呈倒置的直角梯形;侧卧部(4)位于头枕部(3)右侧,且侧卧部(4)与支撑体(1)固定连接,侧卧部(4)与头枕部(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英超杨晓伟
申请(专利权)人:烟台毓璜顶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