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点火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4388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6 22: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点火机,包括有外壳,其内部具有容腔,所述容腔邻近前端的位置上具有开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支架,至少局部位于所述容腔内且邻近前端的位置;打火石,设置在所述支架上,且邻近所述开口布置;打火轮,转动设置在所述支架上,且该打火轮的外周面与所述打火石相接触;驱动件,位于所述容腔内,与所述打火轮相联动,被布置成相对所述外壳前后移动,从而带动所述打火轮转动。在打火轮转动的过程中,打火石和打火轮相摩擦而产生火花,实现打火的目的,整个过程比较方便,且点火率高,并且不会出现背景技术中由撞击磨损破裂所带来的点火率低的问题,点火的可靠性高。点火的可靠性高。点火的可靠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点火机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点火机。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点火机一般都是采用气体打火的,在气体用完后需要进一步补充气体,使用不方便。
[000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如中国技术专利《一种打火机的点火装置》,其专利号为CN200720192740.5,公开了一种打火机的点火装置包括铜砧、压电体和压电帽,其中,铜砧作为点火装置的一个电极,压电体侧壁上设置外凸部,该外凸部内设置有一外露的导电柱而作为点火装置的另一个电极,通过在外凸部内设置导电柱,使点火装置内由压电陶瓷一端输出的一个电极可通过该导电柱、金属跷板而传导至出气针的嘴部,而点火装置内铜砧的一极可直接通过导电片而传导至出气针嘴部附近,但是压电陶瓷和铜砧之间直接撞击接触,不能保证压电陶瓷与铜砧接触紧密有效,同时,当撞击时互相直接接触,压电陶瓷和铜砧之间没有缓冲件,容易造成撞击破裂和磨损,不利于延长陶瓷放电时间,降低了点火器的点火率。
[0004]因此,需要对现有的点火机作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提高点火率的点火机。
[0006]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点火机,包括有
[0007]外壳,其内部具有容腔,所述容腔邻近前端的位置上具有开口;
[0008]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
[0009]支架,至少局部位于所述容腔内且邻近前端的位置;
[0010]打火石,设置在所述支架上,且邻近所述开口布置;
[0011]打火轮,转动设置在所述支架上,且该打火轮的外周面与所述打火石相接触;
[0012]驱动件,位于所述容腔内,与所述打火轮相联动,被布置成相对所述外壳前后移动,从而带动所述打火轮转动。
[0013]实现驱动件前后移动的方式有多种,但是优选地,所述容腔内设置有相对所述外壳转动继而带动所述驱动件向前或向后运动的转动件,所述驱动件连接在所述转动件上。
[0014]为了使转动件自动恢复至原始位置,还包括有作用在所述转动件上,且在蓄能状态下始终使所述转动件具有朝相反转动方向转动趋势的第一弹性件。
[0015]可以采用主动驱动的形式,也可以采用手动驱动的形式,但是从节约成本的角度来讲,优选地,所述转动件为自下向上逐渐向后倾斜布置的转动杆,所述外壳上设置有能驱动所述转动杆向后转动继而带动所述驱动件向后运动的手动操作件,所述手动操作件与所述转动杆的上端相联动,所述转动杆的下端转动设置在所述容腔的内壁上。
[0016]第一弹性件可以采用第一弹簧的形式,也可以采用簧片的形式,但是优选地,所述容腔的内壁上设置有定位柱,所述第一弹性件为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定位柱上,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转动件上。
[0017]为了实现转动件的可靠转动,所述容腔内壁上设置有安装架,所述转动杆基本呈V形,所述转动杆的下端转动设置在所述安装架上。为了实现打火石的安装,所述支架内设置有前端敞口的容置槽,所述打火石局部位于所述敞口的前方,所述打火轮位于所述打火石的前方,所述容置槽内设置有作用在所述打火石上且在蓄能状态下始终使所述打火石具有向前移动趋势的第二弹性件。如此,能保持打火石与打火轮的外周面始终接触。
[0018]为了方便安装打火轮,所述支架的前端开设有容置所述打火轮的缺口,所述打火轮通过转轴转动设置在所述缺口内。
[0019]优选地,所述缺口内设置有与所述打火轮同轴设置的齿轮,所述驱动件的前端作用在所述齿轮上。
[0020]驱动件的结构形式有多种,但是从成本角度和实现齿轮可靠转动的角度来讲,所述驱动件为钢丝,所述钢丝的前端设置有位于所述齿轮外齿槽内的弯折部。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该点火机通过打火机内部的驱动件带动打火轮转动,由于打火轮与打火石相接触,因此,在打火轮转动的过程中,打火石和打火轮相摩擦而产生火花,实现打火的目的,整个过程比较方便,且点火率高,并且不会出现
技术介绍
中由撞击磨损破裂所带来的点火率低的问题,点火的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图1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图1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图1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7]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点火机包括有外壳1、支架2、打火石3、打火轮4、驱动件、转动件、第一弹性件及第二弹性件。
[0028]如图1所示,外壳1包括有顶部敞口的下壳11和覆盖在下壳11上的上壳12,上述的上壳11和下壳12围合形成有容腔10,容腔10的前端具有开口101。
[0029]如图4所示,支架2前后布置,且该支架2位于容腔10内且局部伸出于开口101的前方,支架2内设置有前端敞口的容置槽21,打火石3的后端位于容置槽21内,打火石3的前端局部位于敞口的前方,具体地,容置槽21内设置有作用在打火石3上且在蓄能状态下始终使打火石3具有向前移动趋势的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为前后布置的第二弹簧8,第二弹簧8的后端与容置槽21的后壁相连,第二弹簧8的前端与打火石3相连。
[0030]如图2所示,支架2的前端开设有容置打火轮4的缺口22,打火轮4通过转轴转动设置在缺口22内,且该打火轮4的外周面与打火石3相接触,在上述第二弹簧8的作用下,能始终使使打火石3与打火轮4的外周面相接触。上述的齿轮9位于缺口22内,且与打火轮4同轴
设置,驱动件的前端作用在齿轮9上。具体地,驱动件为位于容腔10内的钢丝5,齿轮9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多个沿周向间隔布置的齿部90,相邻齿部90之间形成有外齿槽91,钢丝5的前端设置有位于外齿槽91内的弯折部51,如此实现齿轮9与钢丝5的联动。
[0031]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转动件为设置在容腔10内,且相对外壳1转动的转动杆6,具体地,容腔10内壁上设置有安装架103,转动杆6转动设置在安装架103上,本实施例中在自然状态下,转动杆6自上而下逐渐向后侧倾斜,且该转动杆6基本呈V形,且竖向设置,钢丝5的后端连接在转动杆6的拐角处。为了方便实现转动杆6转动,上壳12上设置有能驱动转动杆6的上端向后转动继而带动钢丝5向后运动的手动操作件122,手动操作件122为按压件,具体地,上壳12上设置有安装口121,手动操作件122的后端转动设置在下壳11的对应位置上,手动操作件122的前端能上下运动地设置在上壳12上,手动操作件122的底面上具有向下延伸且位于转动杆6的前方的凸部123,且该凸部123与转动杆6的上端的前表面相接触,转动杆6的下端转动设置在安装架103上。为了使转动杆6自动恢复至原始位置,第一弹性件作用在转动杆6上,且在蓄能状态下始终使转动杆6的上端具有向前转动的趋势,从而使得凸部123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点火机,包括有外壳(1),其内部具有容腔(10),所述容腔(10)邻近前端的位置上具有开口(10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支架(2),至少局部位于所述容腔(10)内且邻近前端的位置;打火石(3),设置在所述支架(2)上,且邻近所述开口(101)布置;打火轮(4),转动设置在所述支架(2)上,且该打火轮(4)的外周面与所述打火石(3)相接触;驱动件,位于所述容腔(10)内,与所述打火轮(4)相联动,被布置成相对所述外壳(1)前后移动,从而带动所述打火轮(4)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容腔(10)内设置有相对所述外壳(1)转动继而带动所述驱动件向前或向后运动的转动件,所述驱动件连接在所述转动件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点火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作用在所述转动件上,且在蓄能状态下始终使所述转动件具有朝相反转动方向转动趋势的第一弹性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点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为自下向上逐渐向后倾斜布置的转动杆(6),所述外壳(1)上设置有能驱动所述转动杆(6)向后转动继而带动所述驱动件向后运动的手动操作件(122),所述手动操作件(122)与所述转动杆(6)的上端相联动,所述转动杆(6)的下端转动设置在所述容腔(10)的内壁上。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点火机,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金福
申请(专利权)人:余姚市福源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