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痹痛的膏药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14126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6 22: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治疗痹痛的膏药及其制备方法,包括(1)浸泡、(2)下药、(3)炼油、(4)熬制、(5)下丹、(6)去烟毒、(7)检查膏药老嫩、(8)去火毒、(9)膏药的摊涂。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治疗痹痛的膏药及其制备方法,提高了药物利用率,减少了膏药制作过程中的浪费。此痹痛黑膏在减缓“痹证”症状上有明显的作用,在治疗此类疾病方面可能具有广阔的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治疗痹痛的膏药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中药
,具体涉及一种治疗痹痛的膏药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膏药属于中国传统治疗方法之一,系中医丸、散、膏、汤、丹五大剂型之一。历代医家均崇尚“外治之理即为内治之理”,至今已流传几千年,它是全科治疗实行的一种内病外治的极佳方法,利用药物直接施于病者外表穴位或患处,借助经络的通路发挥药物的通径走络、行滞去瘀、开窍透骨、舒筋活血、消肿化瘀、驱风散寒的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膏药即是外治法最常见、效果最好的一种剂型,深受广泛群众的欢迎。中医认为,痹证主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使经络及气血津液运行受阻,引起关节肿胀、疼痛、酸楚麻木甚至屈伸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现代医学中的风湿性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炎、痛风、腰颈椎病变等均属“痹证”范畴。可见风寒、湿热阻滞经络使气血津液运行受阻是痹证的主要病机,治疗应以祛邪通络为原则。《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痹证的主要病因为正虚邪侵,主要病机为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人体肌肤、筋肉、骨节等部位,导致气血闭阻、经络不通,即不通则痛。该病以正气虚衰为内因,风寒湿热之邪为外因。传统黑膏药的制作方法,要领及注意事项:一丹二油,膏药呈稠,三上三下,熬枯去渣,滴水成珠,离火下丹,丹熟造化,冷水地下,其形黑似漆,热则软,凉则硬,贴之即粘,拔之即起。详细步骤:①基质原料的选择与药料的处理植物油:以质地纯净的麻油为好。其优点是炼时泡沫少,有利于操作。且制成的膏药色泽光亮,性粘,质量好。亦可以采用棉子油、菜子油、花生油等,不宜用豆油。黄丹:又称章丹、铅丹、红丹、陶丹,橘黄色,质重,粉末状,主要成为为四氧化三铅,纯度要求在95%以上,且不含水分。药料的处理:药料可分为一般药料(粗料)与细料两类。粗料为一般性的中药根茎叶等,细料为贵重药与芳香药。粗料按处方取好,并进行适当的粉碎,为熬枯去渣作准备。细料如麝香等研成细粉备用,摊涂时撒在膏药表面;可溶性或挥发性的细料如冰片、樟脑、没药、乳香等可先研为细粉备用,在摊涂前投入熔化的膏药中混匀。(细粉要过120目筛);②药料的提取(熬枯去渣):取植物油置锅中,微热后将药料投入,加热并不断搅拌,直至药料炸至表面深褐色内部焦黄为度。此时温度可达220度,炸好后可用铁丝筛捞去药渣,去渣后的油为药油(锅最好用铜锅,控制温度可用专用高温温度计)。③炼油:取上述药油继续熬炼,待油温度上升到320度,改用中火。炼油的火候:一是看温度计,达到规定温度;二是看油烟,开始为浅青色,渐为黑而浓,进而为白色浓烟,无风时白烟直上;三是看油花:沸腾开始时,油花多在锅壁周边附近,当油花向锅中央聚集时为度;四是看滴水成珠:取少许药油滴于水中,不散开成珠状为度。④下丹成膏:药油炼成后,离火下丹,一般500克油可加250克左右丹,黄丹在下前先干燥并过100目筛。少量加丹,边加边搅动,一定要向同方向搅拌。搅成粘稠的膏体,膏药不粘手,拉丝不断为好,过硬则老,过粘则嫩。⑤滩涂:取膏药团置于容器中,在水浴或文火上熔化,将细料兑入,搅匀,用竹签取一定量的膏药在牛皮纸或膏药布上即可,麝香等特别贵重的药以及易挥发的冰片、樟脑、薄荷等可最后撒上。由于上述传统制作工艺药物有效成分提取不完全且易被破坏,同时油浸药渣及同时煎炸造成很大浪费。为此在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需要对其进行了工艺改进,使其既保留了铅皂的粘着力,又提高了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及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治疗痹痛的膏药及其制备方法。具体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治疗痹痛的膏药,包括以下药材:生马钱子60g,生草乌50g,生川乌50g,生天南星50g,元胡60g,川芎50g,牛膝50g,杜仲50g,骨碎补50g,三七粉80g,蜈蚣50g,全蝎50g,乌蛇60g,蛴螬30g,威灵仙90g,桂枝60g,生甘遂30g,三分三30g,甘草50g,洋金花50g,辽细辛35g,乳香30g,没药30g,冰片20g,龙血竭80g;漳丹1400-2500g。具体的制备方法为:(1)浸泡取上述剂量药材浸入五升植物油七日(2)下药药油分离后把香油入锅内加热熬至40-80℃后,按处方要求将应入的药物陆续下锅,根据处方要求,将用药秤准,配齐,分批入油中煎,先将生草乌、生川乌、生天南星、川芎、牛膝、杜仲、骨碎补、生甘遂、三分三放入油中,次下生马钱子、威灵仙、桂枝、甘草,最后下蜈蚣、全蝎、乌蛇、蛴螬;细料,洋金花、辽细辛、乳香、没药、冰片、龙血竭、三七粉不能同油共熬,碾成细粉在膏成摊贴时掺入膏药内。(3)炼油下药后,如有漂浮在油面的药物,需用漏勺压沉,数分钟后将诸药翻搅一次再压沉,如此后复数次,即“三上三下”使诸药均能煎透以达到更好地提取药物有效成分;熬至诸药焦枯,即使诸药外表呈深褐色内部焦黄色为度,用漏勺将药渣捞出,把药渣与药油分离净尽;去药渣时油的温度;200-250℃;去渣后,将药油继续煎熬约10分钟;(4)熬制将熬成的药油倾人瓷盆内,等沉淀后再进行过滤,将滤过的药油复入锅内,以先小火后大火的火力,不停地搅动熬制5-6小时,熬油标准是所谓“滴水成珠”,即以搅棒蘸油滴冷水中,油滴在水中不散开并凝聚成一团呈饼状。如油滴散开须再熬,再试至油熬成时要举大火炼油,3-5分钟,温度在300-360℃;(5)下丹熬油时,以发生的烟色来判断成否。油熬至沸,发青色烟,烟很淡,当青烟由淡变浓并发灰白色时再熬,则烟又渐渐由青烟变白色并还有清香药味,此时表示油快要熬成。时间1-2分钟,下丹时将丹置在细筛内,持筛缓缓弹动,使丹均匀撒在油中,迅速搅拌;下丹时间,5-10分钟,用丹的标准,因膏药种类、季节不同而不同。但一般夏季每500毫升油用漳丹240克,冬季用120克,秋春两季用210克为宜,如因丹不纯可酌情增加、夏季用至300克。下丹后,丹与药油在高温下迅速发生化学变化,油立刻起沫沸腾。此时必须不住地搅动或酌情喷点冷水,则油沫自落。油由黄褐色稀浆变成黑褐色的稠膏,并逐渐变成黑亮的膏药,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放出大量具有刺激性的浓烟(青烟);(6)去烟毒当烟由青色变成白色时,并有膏药的香味放出,表示膏药已成。这时倒入少量冷水入膏药中激之,则发生爆响声,烟大出,更须加强搅动3-5分钟,以除去烟毒,然后离火。(7)检查膏药老嫩滴水成珠:将膏油滴入水中成珠不散、膏色黑亮,表示火候适中;灰色表示未成需再熬。滴冷水中,冷后粘手发软拉不成丝者,表示太嫩,如象豆腐渣似的则为太老,火候适中,为捏之不粘而有力,色黑润而有光泽。(8)去火毒膏药熬成后,倾人备好的冷水盆中,倾倒时将水朝一个方向搅转,使膏药倾入后,集聚成整团,浸泡3-7天,并每日换新水以除去火毒;(9)膏药的摊涂把膏药被子准备好,把拔过火毒的膏药加热熔化,防止火大使膏药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治疗痹痛的膏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1)浸泡/n按照剂量药材浸入植物油七日;/n(2)下药/n药油分离后把香油入锅内加热熬至40-80℃后,根据处方要求,将用药秤准,配齐,分批入油中煎;先将生草乌、生川乌、生天南星、川芎、牛膝、杜仲、骨碎补、生甘遂、三分三放入油中,次下生马钱子、威灵仙、桂枝、甘草,最后下蜈蚣、全蝎、乌蛇、蛴螬;/n(3)炼油/n下药后,如有漂浮在油面的药物,需用漏勺压沉,炼油中每隔一段时间将诸药翻搅一次再压沉,如此后复数次;熬至诸药焦枯,即使诸药外表呈深褐色内部焦黄色为度,用漏勺将药渣捞出,把药渣与药油分离净尽;去药渣时油的温度为200-250℃;去渣后,将药油继续煎熬10分钟;/n(4)熬制/n将熬成的药油倾人瓷盆内,等沉淀后再进行过滤,将滤过的药油复入锅内,以先小火后大火的火力,不停地搅动熬制5-6小时,熬油标准是所谓“滴水成珠”,即以搅棒蘸油滴冷水中,油滴在水中不散开并凝聚成一团呈饼状;如油滴散开须再熬,再试至油熬成时要举大火炼油,大火3-5分钟,温度在300-360℃;/n熬油时,以发生的烟色来判断成否;油熬至沸,发青色烟,烟很淡,当青烟由淡变浓并发灰白色时再熬,则烟又渐渐由青烟变白色并还有清香药味,此时表示油快要熬成,再熬制1-2分钟,/n(5)下丹/n熬制成时候下漳丹,下漳丹时将漳丹置在细筛内,持筛缓缓弹动,使漳丹均匀撒在油中,迅速搅拌;下丹时间,5-10分钟,下漳丹后,漳丹与药油在高温下迅速发生化学变化,油立刻起沫沸腾,须不住地搅动或酌情喷点冷水,油由黄褐色稀浆变成黑褐色的稠膏,并逐渐变成黑亮的膏药,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放出大量具有刺激性的青烟;当烟由青色变成白色时,并有膏药的香味放出,表示膏药已成;/n(6)去烟毒/n这时倒入少量冷水入膏药中激之,则发生爆响声,烟大出,更须加强搅动3-5分钟,以除去烟毒,然后离火;/n(7)检查膏药老嫩/n采用滴水成珠方法:将膏油滴入水中成珠不散、膏色黑亮,表示火候适中;灰色表示未成需再熬;滴冷水中,冷后粘手发软拉不成丝者,表示太嫩,如象豆腐渣似的则为太老,火候适中,为捏之不粘而有力,色黑润而有光泽;/n(8)去火毒/n膏药熬成后,倾人备好的冷水盆中,倾倒时将水朝一个方向搅转,使膏药倾入后,集聚成整团,浸泡3-7天,并每日换新水以除去火毒;/n(9)膏药的摊涂/n把膏药被子准备好,把拔过火毒的膏药加热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要勤搅动,受热均匀,温度为70-90℃之间,待膏药完全熔化后再加入细料,细料包括洋金花、辽细辛、乳香、没药、冰片、龙血竭、三七粉,碾成细粉;涂膏药时要由中央慢慢向四周摊涂为好,最后对折即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治疗痹痛的膏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浸泡
按照剂量药材浸入植物油七日;
(2)下药
药油分离后把香油入锅内加热熬至40-80℃后,根据处方要求,将用药秤准,配齐,分批入油中煎;先将生草乌、生川乌、生天南星、川芎、牛膝、杜仲、骨碎补、生甘遂、三分三放入油中,次下生马钱子、威灵仙、桂枝、甘草,最后下蜈蚣、全蝎、乌蛇、蛴螬;
(3)炼油
下药后,如有漂浮在油面的药物,需用漏勺压沉,炼油中每隔一段时间将诸药翻搅一次再压沉,如此后复数次;熬至诸药焦枯,即使诸药外表呈深褐色内部焦黄色为度,用漏勺将药渣捞出,把药渣与药油分离净尽;去药渣时油的温度为200-250℃;去渣后,将药油继续煎熬10分钟;
(4)熬制
将熬成的药油倾人瓷盆内,等沉淀后再进行过滤,将滤过的药油复入锅内,以先小火后大火的火力,不停地搅动熬制5-6小时,熬油标准是所谓“滴水成珠”,即以搅棒蘸油滴冷水中,油滴在水中不散开并凝聚成一团呈饼状;如油滴散开须再熬,再试至油熬成时要举大火炼油,大火3-5分钟,温度在300-360℃;
熬油时,以发生的烟色来判断成否;油熬至沸,发青色烟,烟很淡,当青烟由淡变浓并发灰白色时再熬,则烟又渐渐由青烟变白色并还有清香药味,此时表示油快要熬成,再熬制1-2分钟,
(5)下丹
熬制成时候下漳丹,下漳丹时将漳丹置在细筛内,持筛缓缓弹动,使漳丹均匀撒在油中,迅速搅拌;下丹时间,5-10分钟,下漳丹后,漳丹与药油在高温下迅速发生化学变化,油立刻起沫沸腾,须不住地搅动或酌情喷点冷水,油由黄褐色稀浆变成黑褐色的稠膏,并逐渐变成黑亮的膏药,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放出大量具有刺激性的青烟;当烟由青色变成白色时,并有膏药的香味放出,表示膏药已成;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鑫孙瑞芬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中医药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