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蚧壳虫迁地生活史观测研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13907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6 22: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蚧壳虫迁地生活史观测研究方法,其包括砧木的培育和选择、虫枝选择、砧木苗固定及嫁接、迁地栽培、养虫网罩设置等步骤,本方法采集的蚧壳虫寄主虫枝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周年成活率100%,有效实现了就便或驻地或就近蚧壳虫生活史观测。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与传统的野外调查方法及水培法比较,具有操作简便、技术方法可靠、节约调查成本、数据采集精准、不受地域限制开展生活史观测等特点,有效解决了水培法因采集的寄主枝条失水干枯导致虫体死亡,无法连续、完整观测蚧壳虫生活史的难题;有效解决了蚧壳虫单点、初发期无法实现其在不同海拔、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全生活史观测研究,为此类害虫生活史观测开辟了全新的技术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蚧壳虫迁地生活史观测研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病虫害防治
,具体为一种蚧壳虫迁地生活史观测研究方法。
技术介绍
蚧壳虫是余甘子、柑橘、芒果、苹果、梨等果树上的一类重要害虫,常见的有粉蚧、红蚧、盾蚧、蜡蚧、草履蚧和吹绵蚧等,主要为害叶片、枝条和果实。蚧壳虫往往是雄性有翅,具飞翔能力,若虫和雌成虫一经分化,终生寄居在枝叶或果实上,刺吸汁液,造成叶片发黄、枝梢枯萎、树势衰退,且易诱发煤烟病。蚧壳虫发生危害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密切。各种环境因素对蚧壳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寿命和数量消长等都有直接影响,通常将这些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2大类。非生物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风、雨等气候因子,生物因素主要有寄主植物、天敌和人类活动等。为了更好地消除蚧壳虫的危害,需要对其进行长时间、全周期的生活史观察和研究,而目前的观察和研究需要科研人员多次翻山越岭地去实地观察,中间路程费时费力,工作强度大,同时由于受制于道路等地理条件影响,科研人员无法实现高频次地甚至持续不间断地全周期观察,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有待提高。此外,目前的实地调查方法无法实现无虫害发生气候条件下余甘子蚧壳虫的生活史观测。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蚧壳虫迁地生活史观测研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一个上述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蚧壳虫迁地生活史观测研究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S10.砧木的培育和选择:利用育苗容器培育的实生苗作为砧木;砧木苗龄小于2年、无病虫害、苗干通直;S20.虫枝选择:在蚧壳虫危害较为严重的植株上,选择危害较为典型、危害时间不超过1年的虫枝作为接穗;所述接穗长度50~80cm、嫁接部位直径0.6~2.5cm;S30.砧木苗固定及嫁接:于3月上旬采用靠接方法进行嫁接,嫁接前在接穗枝条周围适当位置绑缚固定好砧木,嫁接后用塑料薄膜条自下而上绑缚密封嫁接口,嫁接完成后对育苗容器浇足水一次;S40.迁地栽培:嫁接成活后,及时将嫁接成活的植株移植到方便观测的地点进行管护;S50.养虫网罩设置:在迁地后的植株外设置养虫网罩,避免蚧壳虫逃离;S60.生活史观测:定期进入养虫网罩内观察记录不同时期各虫态的发生和变化情况,最后得出精准的生活史数据。其中,步骤S40中方便观测的地点可以是交通方便的试验地、基层单位、办公室或居家庭院等。进一步地,步骤S40中将嫁接成活的多个所述植株分别移植到不同地理条件(如不同海拔)、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不同地点,以便于后期比较观察。进一步地,所述实生苗和所述植株为嫁接亲和力较高的同种或同属植物。进一步地,所述实生苗的苗干距离营养土5-7cm处直径为1~2.5cm。进一步地,所述养虫网罩的网孔不大于120目/cm2。进一步地,所述养虫网罩的长度和宽度为90-200cm,高度为130-250cm。进一步地,所述养虫网罩上设置有袖筒和拉链门。利用养虫网罩将虫枝上的各虫态生活环境完全密封,既能有效阻挡若虫的爬行扩散和雄性成虫的飞翔,方便及时采集雄性成虫虫体标本、防止害虫因迁地栽培发生扩散;又能防止外界昆虫、蚂蚁和其他异物进入网罩内,对虫枝上的蚧壳虫的生活产生不必要的干扰。进一步地,所述育苗容器底部设置有密封不渗水的保水腔,保水腔内填充有保水材料;所述育苗容器在保水腔的上方设置有用于渗水或透气的通孔。在育苗容器底部的保水腔做为储水层使用,应密封不渗水,以保证砧木在野外嫁接后的水分供给。优选地,所述育苗容器为圆柱形育苗容器袋,育苗容器袋材料为聚乙烯塑料,厚度0.09~0.10mm,袋体高度40cm、袋体直径10cm,袋体下部15cm高度范围密封不渗水作为保水腔,袋体15~30cm高度打6个渗水或透气的通孔,通孔直径0.4cm。进一步地,所述保水材料为云南腾冲市马站乡的火山浮石,保水材料填充在育苗容器底部的保水腔内,保水材料上方填充育苗营养土。进一步地,所述火山浮石的粒径为1~3cm。云南腾冲市马站乡的火山浮石为一种放入水中能够漂浮在水面的石头,俗称“火山浮石”,其为砖红色,富含钙镁等营养元素,具有比重小、储存和释放水分能力强、生态环保、取材容易、价格低廉等特点;使用时,以机械粉碎或人工敲打破碎为直径1~3cm颗粒;填充时,较大颗粒的浮石材料放在底层,颗粒最小的放在上层。相比采用普通保水材料,实生苗和嫁接成活率提高20-3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蚧壳虫迁地生活史观测研究方法,实验表明,本方法采集的蚧壳虫寄主虫枝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周年成活率100%,有效实现了就便(至少交通方便)或驻地或就近蚧壳虫生活史观测。本专利技术方法与传统的野外调查方法和水培法比较,具有操作简便、技术方法可靠、节约调查成本、数据采集精准、不受地域限制开展生活史观测等特点,有效解决了因水培法采集的寄主枝条失水干枯导致虫体死亡,无法连续、完整观测蚧壳虫生活史的难题;有效解决了蚧壳虫单点、初发期无法实现其在不同海拔、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全生活史观测研究,为此类害虫生活史观测开辟了全新的技术方法。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蚧壳虫迁地生活史观测研究方法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余甘子蚧壳虫迁地生活史观测研究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S10.砧木的培育和选择:利用育苗容器培育的余甘子实生苗作为砧木;砧木苗龄小于2年、无病虫害、苗干通直;实生苗的苗干距离营养土5-7cm处直径为1~2.5cm。S20.虫枝选择:在蚧壳虫危害较为严重的余甘子植株上,选择危害较为典型、危害时间不超过1年的虫枝作为接穗;砧木与植株同种,均为余甘子。所述接穗长度50~80cm、嫁接部位直径0.6~2.5cm;S30.砧木苗固定及嫁接:于3月上旬采用靠接方法进行嫁接,嫁接前在接穗枝条周围适当位置绑缚固定好砧木,嫁接后用塑料薄膜条自下而上绑缚密封嫁接口,嫁接完成后对育苗容器浇足水一次;S40.迁地栽培:嫁接成活后,及时将嫁接成活的植株移植到方便观测的地点进行管护;步骤S40中方便观测的地点可以是交通方便的试验地、基层单位、办公室或居家庭院等。更为优选地,将嫁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蚧壳虫迁地生活史观测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nS10.砧木的培育和选择:利用育苗容器培育的实生苗作为砧木;砧木苗龄小于2年、无病虫害、苗干通直;/nS20.虫枝选择:在蚧壳虫危害较为严重的植株上,选择危害较为典型、危害时间不超过1年的虫枝作为接穗;所述接穗长度50~80cm、嫁接部位直径0.6~2.5cm;/nS30.砧木苗固定及嫁接:于3月上旬采用靠接方法进行嫁接,嫁接前在接穗枝条周围适当位置绑缚固定好砧木,嫁接后用塑料薄膜条自下而上绑缚密封嫁接口,嫁接完成后对育苗容器浇足水一次;/nS40.迁地栽培:嫁接成活后,及时将嫁接成活的植株移植到方便观测的地点进行管护;/nS50.养虫网罩设置:在迁地后的植株外设置养虫网罩,避免蚧壳虫逃离;/nS60.生活史观测:定期进入养虫网罩内观察记录不同时期各虫态的发生和变化情况,最后得出精准的生活史数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蚧壳虫迁地生活史观测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0.砧木的培育和选择:利用育苗容器培育的实生苗作为砧木;砧木苗龄小于2年、无病虫害、苗干通直;
S20.虫枝选择:在蚧壳虫危害较为严重的植株上,选择危害较为典型、危害时间不超过1年的虫枝作为接穗;所述接穗长度50~80cm、嫁接部位直径0.6~2.5cm;
S30.砧木苗固定及嫁接:于3月上旬采用靠接方法进行嫁接,嫁接前在接穗枝条周围适当位置绑缚固定好砧木,嫁接后用塑料薄膜条自下而上绑缚密封嫁接口,嫁接完成后对育苗容器浇足水一次;
S40.迁地栽培:嫁接成活后,及时将嫁接成活的植株移植到方便观测的地点进行管护;
S50.养虫网罩设置:在迁地后的植株外设置养虫网罩,避免蚧壳虫逃离;
S60.生活史观测:定期进入养虫网罩内观察记录不同时期各虫态的发生和变化情况,最后得出精准的生活史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蚧壳虫迁地生活史观测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0中将嫁接成活的多个所述植株分别移植到不同地理条件、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不同地点,以便于后期比较观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蚧壳虫迁地生活史观测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实生苗和所述植株为嫁接亲和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华赵江萍杨晏平吴建花黄佳聪
申请(专利权)人:保山市林业和草原技术推广站保山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