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电站内识别危险距离的红外报警器及其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13603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2 22: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电站内识别危险距离的红外报警器及其使用方法,涉及红外对射识别仪器技术领域。该变电站内识别危险距离的红外报警器,该红外报警器由固定滑槽、移动报警器小车、太阳能电池板、控制面板组成,控制面板包括天线、编程接口、充电接口、红外对射元件、信号灯、电源灯、蜂鸣器,滑槽固定于站内支柱水泥杆上,移动报警器小车位于滑槽内。该变电站内识别危险距离的红外报警器及其使用方法,能够在高压带电体下侧、作业区域上方构筑起一道无形的防御周界面,当较大型移动物体侵入警戒区域时,能够迅速的发出声光报警,并将报警信号传输给主控制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电站内识别危险距离的红外报警器及其使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红外对射识别仪器
,具体为一种变电站内识别危险距离的红外报警器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变电站是电力网的重要枢纽,更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变电站主要功能是变换电压,用于接受、分配以及控制负荷流向。不同电压等级的带电设备应有相对应的安全距离,如果人体与带电设备无法保证足够的安全距离,带电设备就会向人放电,会对人身、设备以及电网造成严重的后果。《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变电部分)》规定了设备不停电的安全距离为10kV及以下为0.7m,35kV为1.0m,110kV为1.5m,220kV为3.0m,500kV为5.0m等。然而目前,对这种安全距离的把握主要依靠工作人员的肉眼来判断,缺乏科学性、实践性。因此,研制出一种检测灵敏、告警及时、结构简单、实用性强的距离警示装置迫在眉睫,当实时距离小于安全距离时,就能及时发出警报,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电网事故的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变电站内识别危险距离的红外报警器及其使用方法,解决了目前,对安全距离的把握主要依靠工作人员的肉眼来判断,缺乏科学性、实践性。因此,研制出一种检测灵敏、告警及时、结构简单、实用性强的距离警示装置迫在眉睫,当实时距离小于安全距离时,就能及时发出警报,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电网事故发生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变电站内识别危险距离的红外报警器,该红外报警器由固定滑槽、移动报警器小车、太阳能电池板、控制面板组成,控制面板包括天线、编程接口、充电接口、红外对射元件、信号灯、电源灯、蜂鸣器,滑槽固定于站内支柱水泥杆上,移动报警器小车位于滑槽内,太阳能电池板至于移动报警器小车上表面,固定滑槽为一个凹形圆环槽,用于可采用有机塑料材质或者金属材料,移动报警器小车内置电源模块、红外对射识别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声光报警模块、信号显示等模块,电源来源主要有三个,即AC220V站用电直接供电、蓄电池供电以及太阳能电板供电,既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电能损耗,又可以满足不同工况下报警器的正常工作,当高压电设备警戒区域内出现侵入物时,红外信号传输受阻,经过数据处理,发出声光报警,并将数据传给主控制室;红外对射元件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其中发射端置于移动报警器小车上,接收端安装于周围固定物体上,如水泥杆,其中,发射端能够发射出多道光束,每个光束之间的夹角为值依据实际情况控制在5°~10°之间;最大夹角为可达90°±30°。本专利技术中,只有当2道及以上光束无法被接收端接收时,才认为有物体侵入,报警器距离高压带电体的具体安装距离H参考于不同电压等级警戒区域的划定,应置于警戒区域的临界边缘位置,大于或等于,不应小于该范围。优选的,所述凹形圆环槽即是报警器的固定装置,又是移动报警器小车的行驶路线,小车可以在水泥柱周围以360°的视角巡视识别警戒区域的侵入物体。一种变电站内识别危险距离的红外报警器的使用方法,包括上述所述的变电站内识别危险距离的红外报警器,具体操作如下:S1、设备开始工作,电源自检是否正常,若是,则进行步骤S2,若不是,则发出电源警告,随后结束流程;S2、报警小车开始行使,随着小车的行使,判断是否到达终端,若是,则进行步骤S3,若不是则进行步骤S4;S3、电机反转,并随后进行步骤S4;S4、红外对射元件启动工作,随后进行步骤S5;S5、判断2个信号传输是否被中断,若是,则进行步骤S6,若不是,则进行步骤S2;S6、发出声光报警,随后进行步骤S7;S7、数据传输给主控制器,随后结束流程。(三)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变电站内识别危险距离的红外报警器及其使用方法。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变电站内识别危险距离的红外报警器及其使用方法,能够在高压带电体下侧、作业区域上方构筑起一道无形的防御周界面,当较大型移动物体侵入警戒区域时,能够迅速的发出声光报警,并将报警信号传输给主控制室。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变电站内识别危险距离报警器的适用场景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固定滑槽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移动报警器小车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移动报警器控制面板功能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移动报警器应用场景布放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移动报警报警机理示例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移动报警器工作逻辑功能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7,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变电站内识别危险距离的红外报警器,其特征在于:该红外报警器由固定滑槽、移动报警器小车、太阳能电池板、控制面板组成,控制面板包括天线、编程接口、充电接口、红外对射元件、信号灯、电源灯、蜂鸣器,滑槽固定于站内支柱水泥杆上,移动报警器小车位于滑槽内,太阳能电池板至于移动报警器小车上表面,固定滑槽为一个凹形圆环槽,用于可采用有机塑料材质或者金属材料,移动报警器小车内置电源模块、红外对射识别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声光报警模块、信号显示等模块,电源来源主要有三个,即AC220V站用电直接供电、蓄电池供电以及太阳能电板供电,既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电能损耗,又可以满足不同工况下报警器的正常工作,当高压电设备警戒区域内出现侵入物时,红外信号传输受阻,经过数据处理,发出声光报警,并将数据传给主控制室;红外对射元件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其中发射端置于移动报警器小车上,接收端安装于周围固定物体上,如水泥杆,其中,发射端能够发射出多道光束,每个光束之间的夹角为值依据实际情况控制在5°~10°之间;最大夹角为可达90°±30°。本专利技术中,只有当2道及以上光束无法被接收端接收时,才认为有物体侵入,报警器距离高压带电体的具体安装距离H参考于不同电压等级警戒区域的划定,应置于警戒区域的临界边缘位置,大于或等于,不应小于该范围,凹形圆环槽即是报警器的固定装置,又是移动报警器小车的行驶路线,小车可以在水泥柱周围以360°的视角巡视识别警戒区域的侵入物体。一种变电站内识别危险距离的红外报警器的使用方法,包括上述所述的变电站内识别危险距离的红外报警器,具体操作如下:S1、设备开始工作,电源自检是否正常,若是,则进行步骤S2,若不是,则发出电源警告,随后结束流程;S2、报警小车开始行使,随着小车的行使,判断是否到达终端,若是,则进行步骤S3,若不是则进行步骤S4;S3、电机反转,并随后进行步骤S4;S4、红外对射元件启动工作,随后进行步骤S5;S5、判断2个信号传输是否被中断,若是,则进行步骤S6,若不是,则进行步骤S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电站内识别危险距离的红外报警器,其特征在于:该红外报警器由固定滑槽、移动报警器小车、太阳能电池板、控制面板组成,控制面板包括天线、编程接口、充电接口、红外对射元件、信号灯、电源灯、蜂鸣器,滑槽固定于站内支柱水泥杆上,移动报警器小车位于滑槽内,太阳能电池板至于移动报警器小车上表面,固定滑槽为一个凹形圆环槽,用于可采用有机塑料材质或者金属材料,移动报警器小车内置电源模块、红外对射识别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声光报警模块、信号显示等模块,电源来源主要有三个,即AC220V站用电直接供电、蓄电池供电以及太阳能电板供电,既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电能损耗,又可以满足不同工况下报警器的正常工作,当高压电设备警戒区域内出现侵入物时,红外信号传输受阻,经过数据处理,发出声光报警,并将数据传给主控制室;/n红外对射元件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其中发射端置于移动报警器小车上,接收端安装于周围固定物体上,如水泥杆,其中,发射端能够发射出多道光束,每个光束之间的夹角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电站内识别危险距离的红外报警器,其特征在于:该红外报警器由固定滑槽、移动报警器小车、太阳能电池板、控制面板组成,控制面板包括天线、编程接口、充电接口、红外对射元件、信号灯、电源灯、蜂鸣器,滑槽固定于站内支柱水泥杆上,移动报警器小车位于滑槽内,太阳能电池板至于移动报警器小车上表面,固定滑槽为一个凹形圆环槽,用于可采用有机塑料材质或者金属材料,移动报警器小车内置电源模块、红外对射识别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声光报警模块、信号显示等模块,电源来源主要有三个,即AC220V站用电直接供电、蓄电池供电以及太阳能电板供电,既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电能损耗,又可以满足不同工况下报警器的正常工作,当高压电设备警戒区域内出现侵入物时,红外信号传输受阻,经过数据处理,发出声光报警,并将数据传给主控制室;
红外对射元件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其中发射端置于移动报警器小车上,接收端安装于周围固定物体上,如水泥杆,其中,发射端能够发射出多道光束,每个光束之间的夹角为值依据实际情况控制在5°~10°之间;最大夹角为可达90°±30°。本发明中,只有当2道及以上光束无法被接收端接收时,才认为有物体侵入,报警器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佘培亮秦立浩汪鹏王猛吴曦翱朱元杰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马鞍山供电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