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13167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2 22: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露一种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成像镜头包含塑胶镜筒以及成像镜片组,其中成像镜片组设置于塑胶镜筒中。塑胶镜筒包含物端开孔以及第一环形面,其中第一环形面形成于塑胶镜筒中,并环绕物端开孔。成像镜片组具有光轴并包含多个光学元件,其中光学元件中至少一者为塑胶透镜。塑胶透镜包含第二环形面以及物侧连接面。物侧连接面较第二环形面靠近塑胶透镜的光学有效部,第一环形面与第二环形面互相平行且皆与光轴垂直,且第一环形面与第二环形面间无其他光学元件。当物侧连接面与第一环形面的距离满足特定条件时,可有效提升制造合格率。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具有上述成像镜头的相机模块及具有上述相机模块的电子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7年08月15日、申请号为201710696420.1、专利技术名称为“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成像镜头及相机模块,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应用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成像镜头及相机模块。
技术介绍
一般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成像镜头而言,设置于其中的光学元件除了包含用于成像的透镜外,通常亦包含遮光片、间隔环、固定环等光学元件,用以维持透镜之间的适当光学间距,或是用以将所有透镜固定于塑胶镜筒中。然而,在组装的过程中,由于光学元件与透镜间的尺寸关系,容易导致外在施加的压合力量间接破坏透镜及光学元件,且使其无法回复成受力前的状态。举例来说,请参照图8A、图8B以及图8C,其中图8A绘示现有技术的成像镜头80的示意图,图8B绘示依照图8A成像镜头80中遮光片81的示意图,图8C绘示依照图8A成像镜头80中间隔环82的示意图。由图8A可知,将各光学元件依序配置于成像镜头80的镜筒89后,于像侧端配置一固定环83,并沿箭头A所指的位置施加压合力量于固定环83。由于固定环83的开孔大于其他光学元件的外径,使其他光学元件受力的位置皆靠近其周边部外径面处,如箭头B所指位置。由图8B可知,遮光片81受力后产生压痕811,表示其已损坏,且状态无法回复。再由图8C可知,间隔环82受力后产生屈曲(Flexture)821,除本身损坏外,也影响与其毗邻的其他光学元件(如透镜)也产生屈曲变形的问题,进而影响其光学有效部的形状,导致成像品质降低。由于间隔环82一般为PC材质,其硬度属于偏软性质(对应铅笔硬度),产生屈曲后不可恢复,若改用较硬的塑胶材质则有造价成本过高且不易射出成型的缺点。综上所述,现有技术的成像镜头中,光学元件的尺寸问题会直接导致制造合格率降低,且影响其成像品质,系为目前产业界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成像镜头、相机模块以及电子装置,透过塑胶镜筒上第一环形面与塑胶透镜上第二环形面的配置,可有效降低塑胶透镜屈曲的程度,促进其小型化及提升制造合格率。依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包含塑胶镜筒以及成像镜片组,其中成像镜片组设置于塑胶镜筒中。塑胶镜筒,包含物端开孔以及第一环形面,其中第一环形面形成于塑胶镜筒中,并环绕物端开孔。成像镜片组设置于塑胶镜筒中,其具有光轴并包含多个光学元件,其中光学元件中至少一者为塑胶透镜。塑胶透镜包含光学有效部、周边部、第二环形面、物侧连接面以及像侧连接面。周边部环绕光学有效部。第二环形面形成于塑胶透镜的物侧表面并环绕光学有效部。物侧连接面形成于塑胶透镜的物侧表面并环绕光学有效部,物侧连接面与设置于塑胶透镜的物侧的光学元件连接。像侧连接面形成于塑胶透镜的像侧表面并环绕光学有效部,像侧连接面与设置于塑胶透镜的像侧的另一光学元件连接。物侧连接面较第二环形面靠近光学有效部。第一环形面与第二环形面互相平行且皆与光轴垂直,且第一环形面与第二环形面间无其他光学元件。物侧连接面位于第一环形面的物侧,物侧连接面与第一环形面平行于光轴的距离为AT1,像侧连接面与第一环形面平行于光轴的距离为AT2,其满足下列条件:-0.60<AT1/AT2<0.0。借此,可使塑胶透镜外型更立体,有别于一般较扁平的透镜,提供更多透镜本身的支撑强度,且第一环形面与第二环形面的配置有助于缓冲成像镜头组装过程的压合力道,有效降低塑胶透镜屈曲的程度。根据前段所述的成像镜头,第一环形面与第二环形面间可具有空气间距。第一环形面与第二环形面间的空气间距为d,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001mm<d<0.08mm。再者,物侧连接面与第一环形面平行于光轴的距离为AT1,像侧连接面与第一环形面平行于光轴的距离为AT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2×|AT1|<AT2。物侧连接面与像侧连接面可相互平行且皆与光轴垂直。第一环形面与第二环形面间可涂布胶水材料。第一环形面与第二环形面中至少一者为环形阶梯面,并朝垂直光轴的方向分布。塑胶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像侧连接面与第一环形面平行于光轴的距离为AT2,其满足下列条件:0.4<AT2/CT<2.0。较佳地,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5<AT2/CT<1.6。第一环形面垂直光轴的长度为S1,第二环形面垂直光轴的长度为S2,其满足下列条件:70%<(S1/S2)×100%<200%。依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包含前述的成像镜头。另外,相机模块中,成像镜头的物端开孔可为成像镜片组的光圈。成像镜片组中,塑胶透镜的数量为N枚,塑胶透镜中塑胶透镜的外径为ψN1i的塑胶透镜数量为N1,塑胶透镜中塑胶透镜的外径为ψN2j的塑胶透镜数量为N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5≤N<10;N=N1+N2;2.8mm<ψN1i<3.8mm,i=1、2、3…N-1;以及4.7mm<ψN2j<7.0mm,j=1、2…N-N1。依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述的相机模块;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相机模块的成像面。附图说明图1A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一种相机模块的示意图;图1B绘示依照第一实施例相机模块的成像镜头中成像镜片组的示意图;图1C绘示依照第一实施例塑胶镜筒及第四塑胶透镜的分解示意图;图1D绘示依照第一实施例参数的示意图;图1E绘示依照第一实施例成像镜片组各塑胶透镜外径的示意图;图2A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一种相机模块的示意图;图2B绘示依照第二实施例相机模块的成像镜头中成像镜片组的示意图;图2C绘示依照第二实施例塑胶镜筒及第四塑胶透镜的分解示意图;图2D绘示依照第二实施例参数的示意图;图2E绘示依照第二实施例成像镜片组各塑胶透镜外径的示意图;图3A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一种相机模块的示意图;图3B绘示依照第三实施例相机模块的成像镜头中成像镜片组的示意图;图3C绘示依照第三实施例塑胶镜筒及第四塑胶透镜的分解示意图;图3D绘示依照第三实施例参数的示意图;图3E绘示依照第三实施例成像镜片组各塑胶透镜外径的示意图;图4A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一种相机模块的示意图;图4B绘示依照第四实施例相机模块的成像镜头中成像镜片组的示意图;图4C绘示依照第四实施例塑胶镜筒及第四塑胶透镜的分解示意图;图4D绘示依照第四实施例参数的示意图;图4E绘示依照第四实施例成像镜片组各塑胶透镜外径的示意图;图5A绘示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图5B绘示第五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另一示意图;图5C绘示第五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方块图;图6绘示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图7绘示本专利技术第七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图8A绘示现有技术的成像镜头的示意图;图8B绘示依照图8A成像镜头中遮光片的示意图;以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含:/n一塑胶镜筒,包含:一物端开孔;以及一第一环形面,形成于该塑胶镜筒中,并环绕该物端开孔;以及/n一成像镜片组,设置于该塑胶镜筒中,其具有一光轴并包含多个光学元件,其中所述多个光学元件中一者为一塑胶透镜,该塑胶透镜包含:一光学有效部;一周边部,环绕该光学有效部;一第二环形面,形成于该塑胶透镜的物侧表面并环绕该光学有效部;一物侧连接面,形成于该塑胶透镜的物侧表面并环绕该光学有效部,该物侧连接面与设置于该塑胶透镜的物侧的一光学元件连接;以及一像侧连接面,形成于该塑胶透镜的像侧表面并环绕该光学有效部,该像侧连接面与设置于该塑胶透镜的像侧的另一光学元件连接;该物侧连接面较该第二环形面靠近该光学有效部;/n其中,该第一环形面与该第二环形面互相平行,且该第一环形面与该第二环形面间无其他光学元件;/n其中,该物侧连接面位于该第一环形面的物侧,该物侧连接面与该第一环形面平行于光轴的距离为AT1,该像侧连接面与该第一环形面平行于光轴的距离为AT2,其满足下列条件:/n-0.60<AT1/AT2<0.0。/n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719 TW 1061241731.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塑胶镜筒,包含:一物端开孔;以及一第一环形面,形成于该塑胶镜筒中,并环绕该物端开孔;以及
一成像镜片组,设置于该塑胶镜筒中,其具有一光轴并包含多个光学元件,其中所述多个光学元件中一者为一塑胶透镜,该塑胶透镜包含:一光学有效部;一周边部,环绕该光学有效部;一第二环形面,形成于该塑胶透镜的物侧表面并环绕该光学有效部;一物侧连接面,形成于该塑胶透镜的物侧表面并环绕该光学有效部,该物侧连接面与设置于该塑胶透镜的物侧的一光学元件连接;以及一像侧连接面,形成于该塑胶透镜的像侧表面并环绕该光学有效部,该像侧连接面与设置于该塑胶透镜的像侧的另一光学元件连接;该物侧连接面较该第二环形面靠近该光学有效部;
其中,该第一环形面与该第二环形面互相平行,且该第一环形面与该第二环形面间无其他光学元件;
其中,该物侧连接面位于该第一环形面的物侧,该物侧连接面与该第一环形面平行于光轴的距离为AT1,该像侧连接面与该第一环形面平行于光轴的距离为AT2,其满足下列条件:
-0.60<AT1/AT2<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环形面与该第二环形面间具有一空气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环形面与该第二环形面间的空气间距为d,其满足下列条件:
0.001mm<d<0.08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物侧连接面与该第一环形面平行于光轴的距离为AT1,该像侧连接面与该第一环形面平行于光轴的距离为AT2,其满足下列条件:
2×|AT1|<AT2。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物侧连接面与该像侧连接面相互平行且皆与该光轴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相岐林振诚周明达
申请(专利权)人: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