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组件
本申请涉及换热领域,尤其是一种结构紧凑的换热组件。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的热泵系统包括换热器、储液组件和阀件等元件,热泵系统其系统结构较复杂,各元件之间需通过管路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得整个热泵系统占用空间较多,不利于系统小型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一种换热组件,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多根并列排列的换热管和储液组件;所述换热管连接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所述储液组件固定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外侧,所述储液组件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储液组件包括具有管腔的储液筒、单向阀和干燥过滤器,所述单向阀位于储液筒的筒腔,且所述单向阀与所述储液筒周向密封,所述筒腔包括分布于所述单向阀相对两侧的第一储液腔和第二储液腔;所述第一储液腔与所述单向阀的进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储液腔与所述单向阀的出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储液腔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管腔连通;所述干燥过滤器位于所述第二储液腔以对进入所述第二储液腔的制冷剂干燥及过滤。本申请另一方面还提供又一种换热组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组件(100),包括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多根并列排列的换热管(3)和储液组件(4);所述换热管(3)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管(1)和所述第二集流管(2)之间;/n所述储液组件(4)固定于所述第二集流管(2)的外侧,所述储液组件(4)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集流管(2)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储液组件(4)包括具有筒腔(410)的储液筒(41)、单向阀(42)和干燥过滤器(43),所述单向阀(42)位于所述储液筒(41)的筒腔(410),且所述单向阀(42)与所述储液筒(41)周向密封,所述筒腔(410)包括分布于所述单向阀(42)相对两侧的第一储液腔(410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组件(100),包括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多根并列排列的换热管(3)和储液组件(4);所述换热管(3)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管(1)和所述第二集流管(2)之间;
所述储液组件(4)固定于所述第二集流管(2)的外侧,所述储液组件(4)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集流管(2)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储液组件(4)包括具有筒腔(410)的储液筒(41)、单向阀(42)和干燥过滤器(43),所述单向阀(42)位于所述储液筒(41)的筒腔(410),且所述单向阀(42)与所述储液筒(41)周向密封,所述筒腔(410)包括分布于所述单向阀(42)相对两侧的第一储液腔(4101)和第二储液腔(4102);所述第一储液腔(4101)与所述单向阀(42)的进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储液腔(4102)与所述单向阀(42)的出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储液腔(4101)与所述第二集流管(2)的管腔连通;所述干燥过滤器(43)位于所述第二储液腔(4102)以对进入所述第二储液腔(4102)的制冷剂干燥及过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换热组件(100)还包括三通换向阀(5)以及至少两个隔板(6),第一集流管(1)通过隔板(6)形成至少两个腔室:第一腔(11)和第二腔(12);第二集流管(2)通过隔板(6)形成至少两个腔室:第三腔(21)和第四腔(22),第一腔(11)的管壁设有第一端口(111),第二腔(12)的管壁设有第二端口(121);多根换热管(3)至少包括两个管组:第一换热管组(31)和第二换热管组(32),第一腔(11)通过第一换热管组(31)与第三腔(21)连通,第二腔(12)通过第二换热管组(32)与第四腔(22)连通;
三通换向阀(5)固定于第二集流管(2)的外侧,储液组件(4)和三通换向阀(5)沿第二集流管(2)的长度方向布置;储液筒(41)沿储液组件(4)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设有第一管口(411)和第二管口(412),第一管口(411)与第一储液腔(4101)连通,第二管口(412)与第二储液腔(4102)连通;
储液筒(41)的筒壁上设有第三端口(413);单向阀(42)和干燥过滤器(43)在储液组件(4)的长度方向上分布于第三端口(413)的两侧,第三端口(413)与第二储液腔(4102)连通;
三通换向阀(5)包括第四端口(511)、第五端口(512)以及第六端口(513),第四端口(511)与储液筒(41)的第二管口(412)对接,第四腔(22)的管壁设有开口(220),第五端口(512)与开口(220)对接;第六端口(513)用于与外部的系统元件对接;
三通换向阀(5)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第一工作状态下,第六端口(513)关闭,三通换向阀(5)具有形成于第四端口(511)和第五端口(512)之间的第一阀体通道(5112),所述第一阀体通道(5112)连通所述第二储液腔(4102)与所述第四腔(22);在第二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五端口(512)关闭,所述三通换向阀(5)具有形成于第四端口(511)和第六端口(513)之间的第二阀体通道(5113),所述第二阀体通道(5113)与所述第二储液腔(4102)相连通且与所述第四腔(22)相隔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换向阀(5)是三通球阀,所述三通球阀包括阀座(51)、位于阀座(51)内的球体(52)以及与球体(52)连接的驱动组件(53),所述第四、第五、第六端口(511、512、513)设置于阀座(51)上,所述球体(52)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七端口(521)和第八端口(522),驱动组件(53)带动球体(52)在阀座(51)内转动而改变三通球阀在第一阀体通道(5112)和第二阀体通道(5113)之间的转换,从而切换换热组件(100)的工作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时,第七、第八端口(521、522)与第四、第五端口(511、512)分别重合,驱动组件(53)带动球体(52)在阀座(51)内偏转一定角度时,所述换向节流阀(5)切换为第二工作状态,第七、第八端口(521、522)转换为与第四、第六端口(511、513)分别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筒(41)的筒壁一体延伸有用于与所述第二集流管(2)配合固定的配合结构(8),所述配合结构(8)朝向所述第二集流管(2)的侧面为与所述第二集流管(2)的管壁适配的弧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结构(8)包括第一配合件(81)和第二配合件(82),所述第一配合件(81)比所述第二配合件(82)靠近所述第一管口(411),所述第二集流管(2)的管壁上设有第一通孔(210),所述储液筒(41)的筒壁上设有第二通孔(4100),所述第一配合件(81)设有穿孔(810),所述穿孔(81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通孔(210)和第二通孔(4100)对接,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储液腔(4101)与所述第三腔(21)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任一所述的换热组件(100),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军启,刘东,朱坤军,董海锋,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