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合器及后处理系统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尾气后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混合器及后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研究表明尾气后处理系统(例如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SCR系统)管路中氨分布的均匀程度对系统的整体性能和耐久性能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氨分布不均匀会导致局部区域氨过多从而易造成氨泄漏,而在另一些氨稀薄区域造成氮氧化合物(NOx)转化效率过低。长时间氨的不均匀分布会导致催化剂老化不均匀,从而影响催化剂的整体性能。另外,尿素液滴的不均匀分布会造成局部管壁或混合结构温度过低,形成结晶,严重时会堵塞尾气管、导致发动机动力性能下降。为了降低尿素结晶的风险,现有技术中通常设置混合管,向混合管中喷射尿素液滴与发动机排气相混合。然而,受限于安装布置,混合管的混合效率有待提高。基于此,亟需一种混合器及后处理系统,用以解决如上提到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器及后处理系统,能够提升发动机排气与尿素溶液的混合效果,降低尿素结晶的风险,实现气体周向均匀分布。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1),设有进气口(131)、喷射口(111)和出气口(132):/n分隔板(2),固定设于所述壳体(1)内且将所述壳体(1)的内部分隔为第一腔室(21)和第二腔室(22),所述进气口(131)和所述喷射口(111)均与所述第一腔室(21)连通,所述出气口(132)与所述第二腔室(22)连通;/n混合组件(3),包括旋流管(31)和内衬混合管(32),所述旋流管(31)的外周壁上设有旋流结构(311),所述旋流管(31)套接于所述内衬混合管(32)的外周且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腔室(21)内;所述内衬混合管(32)的外周壁上设有与所述旋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设有进气口(131)、喷射口(111)和出气口(132):
分隔板(2),固定设于所述壳体(1)内且将所述壳体(1)的内部分隔为第一腔室(21)和第二腔室(22),所述进气口(131)和所述喷射口(111)均与所述第一腔室(21)连通,所述出气口(132)与所述第二腔室(22)连通;
混合组件(3),包括旋流管(31)和内衬混合管(32),所述旋流管(31)的外周壁上设有旋流结构(311),所述旋流管(31)套接于所述内衬混合管(32)的外周且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腔室(21)内;所述内衬混合管(32)的外周壁上设有与所述旋流结构(311)连通的多个混合孔(321),所述喷射口(111)与所述内衬混合管(32)的内腔连通,所述内衬混合管(32)的一端穿设所述分隔板(2)位于所述第二腔室(22)内;
均流板(4),设置于所述出气口(132)处,所述均流板(4)上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均流孔(4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孔(41)包括第一均流孔(411)和第二均流孔(412),沿所述内衬混合管(32)的轴向,所述第一均流孔(411)靠近所述内衬混合管(32)设置,所述第二均流孔(412)远离所述内衬混合管(32)设置,且所述第一均流孔(411)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二均流孔(412)的孔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组件(3)还包括扰流板(35),所述扰流板(35)设于所述第二腔室(22)内且位于所述内衬混合管(32)的下方;
所述扰流板(35)与位于所述扰流板(35)底部的所述第二腔室(22)的内壁配合形成容纳腔(351),所述扰流板(35)与所述第二腔室(22)的内壁间存在与所述容纳腔(351)连通的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远,黄凯,王科星,朱光贞,邢喜春,陈涛,岳磊,
申请(专利权)人: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