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转子泵的全可变量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127955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2 22: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转子泵的全可变量控制系统,包括可变排量转子泵、比例电磁阀;可变排量转子泵包括泵体、变量环、变量弹簧,变量环和变量弹簧位于泵体的空腔内,变量环与泵体的空腔侧壁之间设有互不连通的第一反馈油腔和第二反馈油腔,第二反馈油腔与变量弹簧均位于变量环的同一侧;第一反馈油腔和第二反馈油腔均通过油路分别与主油道或泵出口相通;第二反馈油腔通过油路连接到比例电磁阀的P口,比例电磁阀的T口连接到油底壳;当比例电磁阀的P口与T口连通时,第二反馈油腔通过比例电磁阀的T口泄压之后,第一反馈油腔内的油压能够克服第二反馈油腔内的油压力与变量弹簧的预紧力,推动变量环在泵体空腔内进行偏转或旋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转子泵的全可变量控制系统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润滑系统,具体来说是一种可变排量的转子式机油泵。
技术介绍
转子式机油泵主要由内、外转子、机油泵体及机油泵盖等零件组成。主动的内转子和从动的外转子都装在泵体的转子腔内。内转子固定在主动轴上,外转子在转子腔内可以自由转动,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偏心距,内转子带动外转子一起沿同一方向转动。一般转子式机油泵的内转子有4个或4个以上的凸齿,外转子的凹齿数比内转子的凸子数多一个,这样内、外转子就能进行同向不同步的旋转,转子的外廓形状曲线为次摆线。转子齿形齿廓设计得使转子转到任何角度时,内、外转子每个齿的齿形廓线上总能互相成点接触。这样内、外转子间形成至少4个工作腔,随着转子的转动,这些工作腔的容积是不断变化的。在进油道的一侧空腔,由于内、外转子脱开啮合,容积逐渐增大,产生真空,机油被吸入,内、外转子继续旋转,机油被带到出油道的一侧,这时,内、外转子正好进入啮合,使这一空腔容积减小,油压升高,机油从齿间挤出并经出油道压送出去。这样,随着内、外转子的不断旋转,机油就不断地被吸入和压出。<br>可变排量的转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转子泵的全可变量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可变排量转子泵(10)、比例电磁阀(20);所述可变排量转子泵(10)包括泵体、变量环(11)、变量弹簧、外转子和内转子,所述变量环(11)和变量弹簧位于泵体的空腔内,所述变量环(11)设有转子腔和一个向外凸出的弹簧压块,所述弹簧压块的一侧与所述变量弹簧接触配合,所述变量环(11)与泵体的空腔侧壁之间设有互不连通的第一反馈油腔(12)和第二反馈油腔(13),第二反馈油腔(13)与变量弹簧均位于变量环(11)的同一侧;第一反馈油腔(12)和第二反馈油腔(13)均通过油路分别与主油道或泵出口相通;第二反馈油腔(13)通过油路连接到比例电磁阀(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转子泵的全可变量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可变排量转子泵(10)、比例电磁阀(20);所述可变排量转子泵(10)包括泵体、变量环(11)、变量弹簧、外转子和内转子,所述变量环(11)和变量弹簧位于泵体的空腔内,所述变量环(11)设有转子腔和一个向外凸出的弹簧压块,所述弹簧压块的一侧与所述变量弹簧接触配合,所述变量环(11)与泵体的空腔侧壁之间设有互不连通的第一反馈油腔(12)和第二反馈油腔(13),第二反馈油腔(13)与变量弹簧均位于变量环(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铁飞许仲秋刘光明佘笑梅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机油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