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跨度悬挂式钢结构连桥及其设计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设计
,特别涉及一种小跨度悬挂式钢结构连桥及其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建筑形体的日趋复杂,连桥结构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多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这类结构中的连桥一般都具有跨度较大,刚度较小。如连桥与主体结构之间采用强连接,由于连桥水平刚度较小,无法协调主体结构共同工作,采用整体结构计算时往往导致计算结果不能满足规范的相关要求。因此实际设计时连桥与主体结构之间一般采用弱连接,目前工程中常用的弱连接方式是采用牛腿上设置滑动支座、隔震支座的连接方式以实现连桥在风、温度或地震作用下的水平滑动,但是滑动支座的滑移量不宜控制,容易发生连桥滑落或与主体结构碰撞,隔震支座具有一定的支座刚度,需协调两侧主体结构和连桥之间的位移和内力,水平位移量过大时容易把隔震支座破坏甚至造成连桥坠落,还有较高的支座和牛腿的总高度不仅压低了建筑使用净高,也对建筑外观效果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强风或地震过后,连桥的自复位问题,滑动支座和隔震橡胶支座都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专利技术内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小跨度悬挂式钢结构连桥,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梁(1)、悬挂梁(2)、悬挂装置(3)、连桥边梁(4)以及减震器(5),所述安装梁(1)由立梁和位于立梁底部的安装支座组合形成L型结构,所述连桥边梁(4)设置于连桥的两端、两侧安装梁(1)之间,且连桥边梁(4)通过悬挂装置(3)与悬挂梁(2)连接、吊装于安装支座上方;所述悬挂梁(2)设置于安装梁(1)的立梁上端;所述减震器(5)设置在连桥边梁(4)与安装梁(1)的立梁之间的变形缝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跨度悬挂式钢结构连桥,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梁(1)、悬挂梁(2)、悬挂装置(3)、连桥边梁(4)以及减震器(5),所述安装梁(1)由立梁和位于立梁底部的安装支座组合形成L型结构,所述连桥边梁(4)设置于连桥的两端、两侧安装梁(1)之间,且连桥边梁(4)通过悬挂装置(3)与悬挂梁(2)连接、吊装于安装支座上方;所述悬挂梁(2)设置于安装梁(1)的立梁上端;所述减震器(5)设置在连桥边梁(4)与安装梁(1)的立梁之间的变形缝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跨度悬挂式钢结构连桥,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桥边梁(4)的底面与安装梁(1)安装支座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可通过以下公式确定:
其中,Δ为连桥边梁底面与安装梁的安装支座上表面之间的距离,mm;
l为悬挂装置(3)的拉具长度,mm;
μ为地震作用下预估的主体结构悬挂端处最大水平位移量,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小跨度悬挂式钢结构连桥,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5)是弹簧减震器,其包括弹簧(51)、阻尼器(52)、固定锚板(53)和活动锚板(54);所述固定锚板(53)与安装梁(1)的立梁侧壁固定;所述阻尼器(52)的一端固定在固定锚板(53)上,另一端连接活动锚板(54);所述活动锚板(54)通过阻尼器(52)的末端延伸至连桥边梁(4)侧部;所述弹簧(51)套装在阻尼器(52)的外侧,两端分别与固定锚板(53)和活动锚板(54)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小跨度悬挂式钢结构连桥,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5的弹簧(51)刚度、弹簧(51)最大变形量、阻尼器52的阻尼力及阻尼系数通过以下公式确定:
δ≥μ
其中,k为减震器(5)的弹簧(51)刚度,N/mm;
δ为减震器(5)的弹簧(51)最大变形量,mm;
Mb为连桥质量设计值,kg;
n为减震器(5)的数量;
fb为连桥的设计振动频率,Hz;
g为重力加速度,m/s2;
FR为阻尼器(52)的阻尼力,N;
Np为连桥上总的行人数;
λ为处于同步状态的连桥上行人的百分比,
α为人行荷载产生的纵向力、横向力动荷载因子;
mp为连桥上行人的平均质量,kg;
C为阻尼器(52)的阻尼系数,N·s/m;
ab为纵向、横向的振动加速度,m/s2。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小跨度悬挂式钢结构连桥,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装置3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上耳板(34)、上锚具(35)、拉具(31)、下锚具(33)以及下耳板(32),所述上耳板(34)与悬挂梁(2)连接,所述下耳板(32)与连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倍林,贾俊明,吴琨,李建兵,龙婷,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