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无背楞模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26959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2 22: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无背楞模板,涉及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包括一组平行的面板,所述面板的外侧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加筋杆,所述第一加筋杆的外侧中部设置有若干个斜撑组件,所述第二加筋杆与第一加筋杆的外侧的交接处共同设置有直角连接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斜撑组件对第一加筋杆进行支撑,且斜撑组件的上撑杆和下撑杆的长度和角度均可以调整,从而可以适用于不同的环境,通过中撑杆对上撑杆和下撑杆进行固定,从而可以提高上撑杆和下撑杆的稳定性吗,通过直角连接件的第一卡件和第二卡件分别对第一加筋杆和第二加筋杆进行固定,通过长螺栓对第一卡件和第二卡件进而固定,从而提高了面板和侧板交接处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无背楞模板
本技术涉及建筑材料
,具体是一种新型无背楞模板。
技术介绍
现代高层建筑以惊人的速度耸立于城市之间,其间的功劳脱离不了建筑模板发挥的作用,现在市场上使用的新型无背楞模板具有强度大,经久耐用等特点,结构简单,装配迅速,维修方便,生产效率高,投资小,而且经过简单的恢复可重复使用,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无背楞大钢模板(授权公告号CN201225000Y),该专利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了施工速度,降低了施工成本,延长了钢模板的使用寿命,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提高了经济效益,但是其稳定性不佳,模板的交接处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形,严重甚至可能造成渗漏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无背楞模板,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无背楞模板,包括一组平行的面板,一组所述面板的两端均设置有侧板,所述侧板的外侧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加筋杆,所述面板的外侧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加筋杆,所述第一加筋杆的外侧一端设置有水平连接件,且第一加筋杆的外侧中部设置有若干个斜撑组件,所述第二加筋杆与第一加筋杆的外侧的交接处共同设置有直角连接件,所述面板和第一加筋杆的内侧共同贯穿设置有对拉螺栓,所述斜撑组件包括上撑杆,所述上撑杆的上端转动连接有上固定片,且上撑杆的下端转动连接有底座,所述底座的内侧上端靠近上撑杆的前侧转动连接有下撑杆,所述下撑杆的上端转动连接有下固定片,所述上撑杆与下撑杆的中部共同转动连接有中撑杆,所述上固定片与下固定片均通过螺栓固定在相对应的第一加筋杆的外侧,所述上撑杆、中撑杆和下撑杆的结构相同。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下撑杆包括外套杆,所述外套杆的内侧上端嵌入设置有内滑杆,所述外套杆的外侧前端固定连接有转动轴,且外套杆的外侧后端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外套杆与内滑杆的交接处的一侧嵌入设置有紧固螺栓。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内滑杆的上端与下固定片转动连接,所述外套杆的下端与底座转动连接,所述转动轴与中撑杆的下端转动连接。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直角连接件包括第一卡件以及位于第一卡件一侧的第二卡件,所述第一卡件和第二卡件的内侧在水平方向上共同贯穿设置有长螺栓,所述第一卡件和第二卡件的内侧在垂直方向上均贯穿设置有一组短螺栓。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卡件通过相对应的短螺栓与第一加筋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卡件通过相对应的短螺栓与第二加筋杆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卡件包括弯角片,所述弯角片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卡接片,且弯角片的一侧开设有长螺孔,所述卡接片的内侧在垂直方向上开设有一组短螺孔。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短螺栓贯穿短螺孔的内侧,所述长螺栓贯穿长螺孔的内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斜撑组件对第一加筋杆进行支撑,且斜撑组件的上撑杆和下撑杆的长度和角度均可以调整,从而可以适用于不同的环境,通过中撑杆对上撑杆和下撑杆进行固定,从而可以提高上撑杆和下撑杆的稳定性吗,通过直角连接件的第一卡件和第二卡件分别对第一加筋杆和第二加筋杆进行固定,通过长螺栓对第一卡件和第二卡件进而固定,从而提高了面板和侧板交接处的稳定性,进而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面板和侧板不易发生变形和渗漏,提高了施工的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新型无背楞模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种新型无背楞模板中斜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一种新型无背楞模板中下撑杆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一种新型无背楞模板中直角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一种新型无背楞模板中第一卡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面板;2、侧板;3、第二加筋杆;4、直角连接件;41、第一卡件;411、弯角片;412、长螺孔;413、短螺孔;414、卡接片;42、短螺栓;43、长螺栓;44、第二卡件;5、对拉螺栓;6、斜撑组件;61、上撑杆;62、上固定片;63、下固定片;64、中撑杆;65、底座;66、下撑杆;661、外套杆;662、转动轴;663、内滑杆;664、紧固螺栓;665、把手;7、水平连接件;8、第一加筋杆。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5,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新型无背楞模板,包括一组平行的面板1,一组面板1的两端均设置有侧板2,侧板2的外侧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加筋杆3,面板1的外侧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加筋杆8,第一加筋杆8的外侧一端设置有水平连接件7,且第一加筋杆8的外侧中部设置有若干个斜撑组件6,第二加筋杆3与第一加筋杆8的外侧的交接处共同设置有直角连接件4,面板1和第一加筋杆8的内侧共同贯穿设置有对拉螺栓5,斜撑组件6包括上撑杆61,上撑杆61的上端转动连接有上固定片62,且上撑杆61的下端转动连接有底座65,底座65的内侧上端靠近上撑杆61的前侧转动连接有下撑杆66,下撑杆66的上端转动连接有下固定片63,上撑杆61与下撑杆66的中部共同转动连接有中撑杆64,上固定片62与下固定片63均通过螺栓固定在相对应的第一加筋杆8的外侧,上撑杆61、中撑杆64和下撑杆66的结构相同,通过地脚螺栓把底座65固定在地面上,通过调节上撑杆61与下撑杆66的长度和角度,可以使得斜撑组件6在不同环境下对第一加筋杆8进行支撑,进而使得面板1稳定。在图3中:下撑杆66包括外套杆661,外套杆661的内侧上端嵌入设置有内滑杆663,外套杆661的外侧前端固定连接有转动轴662,且外套杆661的外侧后端固定连接有把手665,外套杆661与内滑杆663的交接处的一侧嵌入设置有紧固螺栓664,通过紧固螺栓664对外套杆661与内滑杆663进行固定,从而可以调节外套杆661与内滑杆663的相对长度。在图2和图3中:内滑杆663的上端与下固定片63转动连接,从而在调节下撑杆66的长度时,使得内滑杆663与下固定片63的角度相适应,外套杆661的下端与底座65转动连接,从而在调节下撑杆66的长度时,使得外套杆661与底座65的角度相适应,转动轴662与中撑杆64的下端转动连接,从而在调节上撑杆61与下撑杆66的长度时,使得中撑杆64分别与上撑杆61和下撑杆66的角度相适应。在图4中:直角连接件4包括第一卡件41以及位于第一卡件41一侧的第二卡件44,第一卡件41和第二卡件44的内侧在水平方向上共同贯穿设置有长螺栓43,第一卡件41和第二卡件44的内侧在垂直方向上均贯穿设置有一组短螺栓42,通过第一卡件41和第二卡件44分别对第一加筋杆8和第二加筋杆3进行固定,使得直角连接件4与第一加筋杆8和第二加筋杆3形成一个整体。在图2和图4中:第一卡件41通过相对应的短螺栓42与第一加筋杆8固定连接,从而使得第一卡件41与第一加筋杆8牢固地连接在一起,第二卡件44通过相对应的短螺栓42与第二加筋杆3固定连接,从而使得第二卡件44与第二加筋杆3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在图5中:第一卡件41包括弯角片4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无背楞模板,包括一组平行的面板(1),一组所述面板(1)的两端均设置有侧板(2),所述侧板(2)的外侧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加筋杆(3),所述面板(1)的外侧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加筋杆(8),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筋杆(8)的外侧一端设置有水平连接件(7),且第一加筋杆(8)的外侧中部设置有若干个斜撑组件(6),所述第二加筋杆(3)与第一加筋杆(8)的外侧的交接处共同设置有直角连接件(4),所述面板(1)和第一加筋杆(8)的内侧共同贯穿设置有对拉螺栓(5),所述斜撑组件(6)包括上撑杆(61),所述上撑杆(61)的上端转动连接有上固定片(62),且上撑杆(61)的下端转动连接有底座(65),所述底座(65)的内侧上端靠近上撑杆(61)的前侧转动连接有下撑杆(66),所述下撑杆(66)的上端转动连接有下固定片(63),所述上撑杆(61)与下撑杆(66)的中部共同转动连接有中撑杆(64),所述上固定片(62)与下固定片(63)均通过螺栓固定在相对应的第一加筋杆(8)的外侧,所述上撑杆(61)、中撑杆(64)和下撑杆(66)的结构相同。/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无背楞模板,包括一组平行的面板(1),一组所述面板(1)的两端均设置有侧板(2),所述侧板(2)的外侧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加筋杆(3),所述面板(1)的外侧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加筋杆(8),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筋杆(8)的外侧一端设置有水平连接件(7),且第一加筋杆(8)的外侧中部设置有若干个斜撑组件(6),所述第二加筋杆(3)与第一加筋杆(8)的外侧的交接处共同设置有直角连接件(4),所述面板(1)和第一加筋杆(8)的内侧共同贯穿设置有对拉螺栓(5),所述斜撑组件(6)包括上撑杆(61),所述上撑杆(61)的上端转动连接有上固定片(62),且上撑杆(61)的下端转动连接有底座(65),所述底座(65)的内侧上端靠近上撑杆(61)的前侧转动连接有下撑杆(66),所述下撑杆(66)的上端转动连接有下固定片(63),所述上撑杆(61)与下撑杆(66)的中部共同转动连接有中撑杆(64),所述上固定片(62)与下固定片(63)均通过螺栓固定在相对应的第一加筋杆(8)的外侧,所述上撑杆(61)、中撑杆(64)和下撑杆(66)的结构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无背楞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撑杆(66)包括外套杆(661),所述外套杆(661)的内侧上端嵌入设置有内滑杆(663),所述外套杆(661)的外侧前端固定连接有转动轴(662),且外套杆(661)的外侧后端固定连接有把手(665),所述外套杆(661)与内滑杆(663)的交接处的一侧嵌入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包张君周红光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谊科建筑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