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黑臭水体底泥原位修复装置,涉及污水治理技术,黑臭水体底泥原位修复装置,包括储料箱,储料箱内用于存放黑臭水体底泥原位修复材料,储料箱的底部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多个下料盒,下料盒内设有下料滚轮,下料盒的底部固定设有出料管;两个下料盒之间固定设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上以转动的方式竖直连接有搅拌轴,搅拌轴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螺旋结构的搅拌叶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用于黑臭水体底泥原位修复材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对底泥污染物原位去除的同时,可恢复上覆水体水域生态系统,应用性强,经济合理,方法可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黑臭水体底泥原位修复装置
本技术属于污水治理技术,具体涉及一种黑臭水体底泥原位修复装置。
技术介绍
河湖受到污染后,小部分污染物可通过水体自净作用消解,大部分则沉降形成底部沉积物构成河湖底泥,河湖底泥在受到水流扰动时易再次悬浮重新进入水体,从而影响水体水质,长时间积累后形成黑臭水体。现有处理被污染的底泥常常采用原位处理技术,原位处理技术可以避免疏浚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问题,不需要寻找额外的处理处置场地。但是,现有的原位处理技术存在步骤繁杂,施工时间长,生态效果恢复不理想等缺陷,特别是在黑臭水体,现有的原位处理技术处理效果更不理想。为此为克服现有的原位处理技术的缺陷,我们提出了一种黑臭水体底泥原位修复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黑臭水体底泥原位修复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设计一种黑臭水体底泥原位修复装置,包括长条形的储料箱,所述储料箱内用于存放黑臭水体底泥原位修复材料,所述储料箱一侧的两端固定设有用于固定在船体上的固定支架,所述储料箱的底部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多个下料口,所述下料口上固定设有下料盒,所述下料盒内设有下料滚轮,所述下料盒的底部固定设有出料管;两个所述下料盒之间固定设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上以转动的方式竖直连接有搅拌轴,所述搅拌轴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螺旋结构的搅拌叶片;所述储料箱的下方沿其长度方向贯穿所述下料盒和连接座设有连杆,所述储料箱的一端固定设有用于带动连杆转动的驱动电机,所述连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上;所述下料滚轮固定在所述连杆上,所述下料滚轮的周向上阵列设有多个存料槽;所述搅拌轴的一端通过第一轴座和第二轴座固定在连接座上,所述搅拌轴与连杆之间设有传动机构。进一步的,所述下料滚轮的外径与下料盒内径相同。进一步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外螺纹套和齿轮,所述外螺纹套固定设置在连杆上,所述齿轮固定设置在搅拌轴上,所述齿轮与外螺纹套相啮合。进一步的,所述黑臭水体底泥原位修复材料包括颗粒结构的第一修复包材和第二修复包材,所述第一修复包材和第二修复包材等比例混合。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修复包材包括球形结构的纤维网状层,所述纤维网状层内设有沸石粉和过氧化钙相互混合的吸附块,所述纤维网状层的网线上包裹有降解层,所述降解层的外侧粘连有高效聚合氯化铝层。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修复包材包括沉水植物种子、所述沉水植物种子的外侧依次包裹有泥土层、天然矿物质复合材料、土料混合层。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黑臭水体底泥原位修复装置,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术无需排干黑臭水体便可实现对黑臭水体以及水体的底泥进行修复,可在净化黑臭水体的同时在底泥表面形成保护隔离层,可对底泥表面进行有效固化,避免鱼类活动、水体波动等对底泥产生扰动再次对水体造成污染。(2)、本技术在对底泥污染物原位去除的同时,可恢复上覆水体水域生态体系,应用性强,经济合理,方法可行。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关于第一修复包材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关于第二修复包材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关于修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关于修复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为:1储料箱1、下料口11、固定支架12、凸起13、下料盒2、下料滚轮21、存料槽22、出料管23、连接座3、外螺纹套31、齿轮32、驱动电机4、连杆5、搅拌轴6、第一轴座61、第二轴座62、搅拌叶片63、第一修复包材10、纤维网状层101、吸附块102、降解层103、高效聚合氯化铝层104、第二修复包材20、沉水植物种子201、泥土层202、天然矿物质复合材料203、土料混合层204。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有”、“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现结合说明书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结构特点。参见图3-4,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黑臭水体底泥原位修复装置,包括长条形的储料箱1,储料箱1用于存放黑臭水体底泥原位修复材料,储料箱1一侧的两端固定设有用于固定在船体上的固定支架12,储料箱1的底部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多个下料口11,下料口11上固定设有下料盒2,下料盒2内设有下料滚轮21,下料盒2的底部固定设有出料管23。两个下料盒2之间固定设有连接座3,连接座3上以转动的方式竖直连接有搅拌轴6,搅拌轴6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螺旋结构的搅拌叶片63。储料箱1的下方沿其长度方向贯穿下料盒2和连接座3设有连杆5,储料箱1的一端固定设有用于带动连杆5转动的驱动电机4,连杆5的一端固定连接在驱动电机4的输出端上。下料滚轮21固定在连杆5上,下料滚轮21的周向上阵列设有多个存料槽22,下料滚轮21的外径与下料盒2内径相同。搅拌轴6的一端通过第一轴座61和第二轴座62固定在连接座3上,搅拌轴6与连杆5之间设有传动机构,传动机构包括外螺纹套31和齿轮32,外螺纹套31固定设置在连杆5上,齿轮32固定设置在搅拌轴6上,齿轮32与外螺纹套31相啮合。参见图1-2,黑臭水体底泥原位修复材料,该修复材料颗粒结构包括第一修复包材10和第二修复包材20,第一修复包材10和第二修复包材20等比例混合。第一修复包材10包括球形结构的纤维网状层101,纤维网状层101内设有沸石粉和过氧化钙相互混合的吸附块102,吸附块103内的沸石粉和过氧化钙的混合质量比为1:2~3。纤维网状层101的网线上包裹有降解层103,降解层103的外侧粘连有高效聚合氯化铝层104。第二修复包材20包括沉水植物种子201、沉水植物种子201的外侧依次包裹有泥土层202、天然矿物质复合材料203、土料混合层204。土料混合层204为改性硅藻土和改性凹凸棒土按质量比为1:2~3的混合层。具体的,在对黑臭水体进行修复时,先将混合均匀的第一修复包材10和第二修复包材20置于储料箱1内,船体在黑臭水域移动时,驱动电机4带动连杆5转动,转动后的连杆5同步带动下料滚轮21和搅拌轴6一起转动,下料滚轮21将储料箱1内的第一修复包材10和第二修复包材20均匀播入水体内,并在搅拌叶片63的搅拌下与黑臭水体混合均匀。为了进一步说明,本技术还提供出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黑臭水体底泥原位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长条形的储料箱(1),所述储料箱(1)内用于存放黑臭水体底泥原位修复材料,所述储料箱(1)一侧的两端固定设有用于固定在船体上的固定支架(12),所述储料箱(1)的底部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多个下料口(11),所述下料口(11)上固定设有下料盒(2),所述下料盒(2)内设有下料滚轮(21),所述下料盒(2)的底部固定设有出料管(23);/n两个所述下料盒(2)之间固定设有连接座(3),所述连接座(3)上以转动的方式竖直连接有搅拌轴(6),所述搅拌轴(6)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螺旋结构的搅拌叶片(63);/n所述储料箱(1)的下方沿其长度方向贯穿所述下料盒(2)和连接座(3)设有连杆(5),所述储料箱(1)的一端固定设有用于带动连杆(5)转动的驱动电机(4),所述连杆(5)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驱动电机(4)的输出端上;/n所述下料滚轮(21)固定在所述连杆(5)上,所述下料滚轮(21)的周向上阵列设有多个存料槽(22);/n所述搅拌轴(6)的一端通过第一轴座(61)和第二轴座(62)固定在连接座(3)上,所述搅拌轴(6)与连杆(5)之间设有传动机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黑臭水体底泥原位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长条形的储料箱(1),所述储料箱(1)内用于存放黑臭水体底泥原位修复材料,所述储料箱(1)一侧的两端固定设有用于固定在船体上的固定支架(12),所述储料箱(1)的底部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多个下料口(11),所述下料口(11)上固定设有下料盒(2),所述下料盒(2)内设有下料滚轮(21),所述下料盒(2)的底部固定设有出料管(23);
两个所述下料盒(2)之间固定设有连接座(3),所述连接座(3)上以转动的方式竖直连接有搅拌轴(6),所述搅拌轴(6)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螺旋结构的搅拌叶片(63);
所述储料箱(1)的下方沿其长度方向贯穿所述下料盒(2)和连接座(3)设有连杆(5),所述储料箱(1)的一端固定设有用于带动连杆(5)转动的驱动电机(4),所述连杆(5)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驱动电机(4)的输出端上;
所述下料滚轮(21)固定在所述连杆(5)上,所述下料滚轮(21)的周向上阵列设有多个存料槽(22);
所述搅拌轴(6)的一端通过第一轴座(61)和第二轴座(62)固定在连接座(3)上,所述搅拌轴(6)与连杆(5)之间设有传动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黑臭水体底泥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迎蒙,叶根喜,刘永启,栗艳兵,陈正宗,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必蓝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