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发动机主动减振方法及设备。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发动机曲轴的转速信号,将转速信号滤波后得到参考信号;获取激振器周边的误差传感器的反馈信号,根据参考信号及反馈信号,采用多误差最小均方算法得到每个激振器的控制信号;根据控制信号控制激振器产生与车辆发动机的发电机组振动方向相反的振动响应。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将发动机曲轴的转速信号滤波后得到参考信号,根据参考信号及激振器周边的误差传感器的反馈信号得到每个激振器的控制信号,进而控制激振器产生与车辆发动机的发电机组振动方向相反的振动响应,可以实现在低动态刚度和高静态刚度工况下的低频隔振,较好地隔绝发动机传递给车体的振动,突破了被动隔振的技术瓶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发动机主动减振方法及设备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车辆发动机
,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发动机主动减振方法及设备。
技术介绍
发动机作为旋转往复机械是汽车振动噪声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影响驾乘舒适性的重要因素。柴油机振动量级较汽油机更大,引起振动噪声问题更加突出。现有技术在隔离发动机传递到车身振动主要是增加橡胶悬置或液压悬置的被动方式,改变液压悬置的阻尼来实现振动衰减控制。被动隔振系统能有效地隔离机械设备的中高频振动,但其无法同时满足低频隔振对低动态刚度和高静态刚度的要求,所以低频隔振一直是被动隔振技术的瓶颈。因此,开发一种车辆发动机主动减振方法及设备,可以有效克服上述相关技术中的缺陷,就成为业界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发动机主动减振方法及设备。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发动机主动减振方法,包括:获取发动机曲轴的转速信号,将所述转速信号滤波后得到参考信号;获取激振器周边的误差传感器的反馈信号,根据参考信号及所述反馈信号,采用多误差最小均方算法得到每个激振器的控制信号;根据所述控制信号控制激振器产生与车辆发动机的发电机组振动方向相反的振动响应。在上述方法实施例内容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车辆发动机主动减振方法,所述根据参考信号及所述反馈信号,采用多误差最小均方算法得到每个激振器的控制信号,包括:将参考信号及所述反馈信号输入多误差最小均方算法中,输出噪声消除量,将所述噪声消除量与实时发动机曲轴转速信号做差,若所述差值为最小差值,则将所述差值作为每个激振器的控制信号进行输出。在上述方法实施例内容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车辆发动机主动减振方法,所述多误差最小均方算法,包括:ek=dk-ykwk+1=wk+αekxk其中,xk为延迟线性抽样而得到的参考信号向量;为每个抽样与相应的权值;yk为控制信号输出;dk为控制输入;α为沿估计的负梯度方向搜索的步长;ek为控制输入与控制信号输出的差值;k为第k个激振器。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发动机主动减振系统,包括:车辆发动机,用于产生发动机曲轴的转速信号;悬置,用于安装激振器及误差传感器;激振器,用于产生与车辆发动机的发电机组振动方向相反的振动响应;误差传感器,用于获取噪声消除量与实时发动机曲轴转速信号的差值;控制器,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车辆发动机主动减振方法。在上述系统实施例内容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车辆发动机主动减振系统,还包括:功放,用于放大控制器输出的控制信号。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发动机主动减振装置,包括:第一主模块,用于获取发动机曲轴的转速信号,将所述转速信号滤波后得到参考信号;第二主模块,用于获取激振器周边的误差传感器的反馈信号,根据参考信号及所述反馈信号,采用多误差最小均方算法得到每个激振器的控制信号;第三主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控制信号控制激振器产生与车辆发动机的发电机组振动方向相反的振动响应。在上述装置实施例内容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车辆发动机主动减振装置,还包括:第一子模块,用于实现所述根据参考信号及所述反馈信号,采用多误差最小均方算法得到每个激振器的控制信号,包括:将参考信号及所述反馈信号输入多误差最小均方算法中,输出噪声消除量,将所述噪声消除量与实时发动机曲轴转速信号做差,若所述差值为最小差值,则将所述差值作为每个激振器的控制信号进行输出。在上述装置实施例内容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车辆发动机主动减振装置,还包括:第二子模块,用于实现所述多误差最小均方算法,包括:ek=dk-ykwk+1=wk+αekxk其中,xk为延迟线性抽样而得到的参考信号向量;为每个抽样与相应的权值;yk为控制信号输出;dk为控制输入;α为沿估计的负梯度方向搜索的步长;ek为控制输入与控制信号输出的差值;k为第k个激振器。第四方面,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与处理器通信连接的至少一个存储器,其中:存储器存储有可被处理器执行的程序指令,处理器调用程序指令能够执行第一方面的各种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实现方式所提供的车辆发动机主动减振方法。第五方面,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指令,计算机指令使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的各种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实现方式所提供的车辆发动机主动减振方法。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发动机主动减振方法及设备,通过将发动机曲轴的转速信号滤波后得到参考信号,根据参考信号及激振器周边的误差传感器的反馈信号得到每个激振器的控制信号,进而控制激振器产生与车辆发动机的发电机组振动方向相反的振动响应,可以实现在低动态刚度和高静态刚度工况下的低频隔振,较好地隔绝发动机传递给车体的振动,突破了被动隔振的技术瓶颈。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一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发动机主动减振方法流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发动机主动减振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实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发动机主动减振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车辆发动机主动减振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适应噪声对消原理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振动主动对消效果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另外,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各个实施例或单个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结合,以形成可行的技术方案,这种结合不受步骤先后次序和/或结构组成模式的约束,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专利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主动控制采用前馈控制,控制器根据被控对象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状态偏差,提前实施相应调控措施,调整被控对象的输入状态,以防止被控对象偏离给定目标。对于前馈控制,当已知对输出扰动的相关信号时,其可以得到相比于反馈控制更加突出的控制效果。发动机作为往复运动的旋转机械,振动激励具有与转速相关的特性,可以将转速信号作为前馈自适应滤波器的输入信号来实现干扰控制;在理想情况下,前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发动机主动减振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发动机曲轴的转速信号,将所述转速信号滤波后得到参考信号;获取激振器周边的误差传感器的反馈信号,根据参考信号及所述反馈信号,采用多误差最小均方算法得到每个激振器的控制信号;根据所述控制信号控制激振器产生与车辆发动机的发电机组振动方向相反的振动响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发动机主动减振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发动机曲轴的转速信号,将所述转速信号滤波后得到参考信号;获取激振器周边的误差传感器的反馈信号,根据参考信号及所述反馈信号,采用多误差最小均方算法得到每个激振器的控制信号;根据所述控制信号控制激振器产生与车辆发动机的发电机组振动方向相反的振动响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发动机主动减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参考信号及所述反馈信号,采用多误差最小均方算法得到每个激振器的控制信号,包括:将参考信号及所述反馈信号输入多误差最小均方算法中,输出噪声消除量,将所述噪声消除量与实时发动机曲轴转速信号做差,若所述差值为最小差值,则将所述差值作为每个激振器的控制信号进行输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发动机主动减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误差最小均方算法,包括:
ek=dk-yk
wk+1=wk+αekxk
其中,xk为延迟线性抽样而得到的参考信号向量;为每个抽样与相应的权值;yk为控制信号输出;dk为控制输入;α为沿估计的负梯度方向搜索的步长;ek为控制输入与控制信号输出的差值;k为第k个激振器。
4.一种车辆发动机主动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辆发动机,用于产生发动机曲轴的转速信号;悬置,用于安装激振器及误差传感器;激振器,用于产生与车辆发动机的发电机组振动方向相反的振动响应;误差传感器,用于获取噪声消除量与实时发动机曲轴转速信号的差值;控制器,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车辆发动机主动减振方法。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发动机主动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功放,用于放大控制器输出的控制信号。
6.一种车辆发动机主动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东阳,周忠胜,夏祖国,王成云,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越野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