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前排座椅头顶安全气囊和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22931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2 22: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前排座椅头顶安全气囊,包括安装在车顶的支撑气室和保护气室;所述支撑气室展开时从所述车顶朝向仪表板展开;所述保护气室与所述支撑气室连通,所述支撑气室展开后,所述保护气室从所述支撑气室朝向人体的方向展开;所述支撑气室与所述保护气室之间在面向人体的一侧留有第一保护空间,所述第一保护空间对应人体头部,用于保护人体的头部和颈部。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车顶和仪表板,还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前排座椅头顶安全气囊,所述支撑气室的上端连接气体发生器。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在儿童离位工况和无负载工况下避免乘客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前排座椅头顶安全气囊和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安全气囊的
,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前排座椅头顶安全气囊和汽车。
技术介绍
现有的汽车前排头顶座椅安全气囊不可能避免对在儿童离位工况(OOP,OutofPosition)时对乘客的严重伤害。而无安全带负载工况时,普通的头顶安全气囊会造成假人的颈部和头部将受到非常严重的伤害。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能够在儿童离位工况和无负载工况下避免乘客伤害的汽车前排座椅头顶安全气囊和汽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在儿童离位工况和无负载工况下避免乘客伤害的汽车前排座椅头顶安全气囊和汽车。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汽车前排座椅头顶安全气囊,包括安装在车顶的支撑气室和保护气室;所述支撑气室展开时从所述车顶朝向仪表板展开;所述保护气室与所述支撑气室连通,所述支撑气室展开后,所述保护气室从所述支撑气室朝向人体的方向展开;所述支撑气室与所述保护气室之间在面向人体的一侧留有第一保护空间,所述第一保护空间对应人体头部,用于保护人体的头部和颈部。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气室包括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所述保护气室包括第三气室和第四气室,所述第一气室和所述第二气室的上端连接在一起,并从所述上端分叉后分别与所述第三气室与所述第四气室的外侧连接,所述第三气室与所述第四气室的内侧连通;所述第一气室和所述第二气室的的分叉段与所述第三气室和所述第四气室面向人体的一侧之间形成所述第一保护空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气室和所述第二气室均为圆管状,展开时从车顶沿挡风玻璃向下延伸。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气室和所述第二气室的下端展开后与所述仪表板抵触,所述第一气室和所述第二气室的中段与所述第三气室和所述第四气室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气室的中段与所述第三气室之间设有第一进气孔,所述第二气室的中段与所述第四气室之间设有第二进气孔。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气室与所述第四气室的内侧连接处的一圈缝纫线位于竖直平面上,所述缝纫线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三气室和所述第四气室的最大周长。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气室与所述第四气室的内侧连接处还设有连接片,所述连接片上开设有多个通气孔,所述通气孔连通所述第三气室和所述第四气室,所述连接片的边缘与所述第三气室和所述第四气室缝纫连接形成所述缝纫线。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气室与所述保护气室之间在远离人体的一侧留有第二保护空间,所述第二保护空间用于减少对儿童的伤害。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气室包括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所述第一气室和所述第二气室的上端连接在一起,并从所述上端分叉后分别与所述保护气室的外侧连接;所述第一气室和所述第二气室的下端与所述保护气室在远离人体的一侧留有所述第二保护空间。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车顶和仪表板,还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前排座椅头顶安全气囊,所述支撑气室的上端连接气体发生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中由于在支撑气囊与保护气囊之间在朝向人体的一侧留有第一保护空间,第一保护空间对应人体头部,用于保护人体的头部和颈部。第一保护空间为人体头部留有足够的缓冲空间,正向碰撞后人体的头部会陷入到第一保护空间中,在无系带负载工况下,避免颈部和头部受到非常严重的伤害。附图说明参见附图,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应当理解: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汽车前排座椅头顶安全气囊的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汽车前排座椅头顶安全气囊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汽车前排座椅头顶安全气囊的使用状态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汽车前排座椅头顶安全气囊使用时的后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汽车前排座椅头顶安全气囊的连接片处的截面图。附图标记对照表:人体100、汽车前排座椅头顶安全气囊10、车顶仪表板挡风玻璃40;支撑气室1:第一气室11、第二气室12;保护气室2:第三气室21、第四气室22;第一保护空间3、缝纫线4、第二保护空间6;连接片5:通气孔5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容易理解,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专利技术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专利技术的全部或视为对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具体为,本专利技术中的“前”、“后”是以整车的方位为基准的。如图1所示,汽车前排座椅头顶安全气囊10,包括安装在车顶的支撑气室1和保护气室2;支撑气室1展开时从车顶朝向仪表板展开;保护气室2与支撑气室1连通,支撑气室1展开后,保护气室2从支撑气室1朝向人体100的方向展开;支撑气室1与保护气室2之间在面向人体100的一侧留有第一保护空间3,第一保护空间3对应人体头部,用于保护人体100的头部和颈部。具体为,如图1所示,支撑气室1的上端直接连接气体发生器,支撑气室1将气体发生器的气体充入到保护气室2中。因此,支撑气室1起到导气和支撑保护气室2的作用,便于保护气室2能够朝向人体100快速展开,保护人体100。汽车前排座椅头顶安全气囊10在充气前,折叠并收容在车顶中。当汽车受到正向碰撞时,气体发生器向汽车前排座椅头顶安全气囊10充气。首先,支撑气室1展开,支撑气室1从车顶冲出,倾斜向下向前(车头)展开;支撑气室1展开后,保护气室2开始展开充气,保护气室2从对应人体的前方朝向人体100展开。本实施例中,如图3-4所示,在支撑气室1与保护气室2之间形成第一保护空间3,第一保护空间3位于朝向人体100的一侧,即位于朝向车身后方的一侧。当人体100受到正向碰撞时,保护气室2与人体的胸部接触,人体头部陷入到第一保护空间3中,第一保护空间3在无安全带负载工况下,为人体的头部和颈部提供缓冲空间,用于减少颈部和头部的伤害。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支撑气室1包括第一气室11和第二气室12;保护气室2包括第三气室21和第四气室22,第一气室11和第二气室12的上端连接在一起,并从上端分叉后分别与第三气室21与第四气室22的外侧连接,第三气室21与第四气室22的内侧连通;第一气室11和第二气室12的分叉段与第三气室21和第四气室22面向人体的一侧之间形成第一保护空间3。第一气室11和第二气室12的上端与气体发生器直接连接,气体发生器从第一气室11和第二气室12的上端开始充气。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前排座椅头顶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车顶的支撑气室和保护气室;/n所述支撑气室展开时从所述车顶朝向仪表板展开;/n所述保护气室与所述支撑气室连通,所述支撑气室展开后,所述保护气室从所述支撑气室朝向人体的方向展开;/n所述支撑气室与所述保护气室之间在面向人体的一侧留有第一保护空间,所述第一保护空间对应人体头部,用于保护人体的头部和颈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前排座椅头顶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车顶的支撑气室和保护气室;
所述支撑气室展开时从所述车顶朝向仪表板展开;
所述保护气室与所述支撑气室连通,所述支撑气室展开后,所述保护气室从所述支撑气室朝向人体的方向展开;
所述支撑气室与所述保护气室之间在面向人体的一侧留有第一保护空间,所述第一保护空间对应人体头部,用于保护人体的头部和颈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排座椅头顶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气室包括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
所述保护气室包括第三气室和第四气室,所述第一气室和所述第二气室的上端连接在一起,并从所述上端分叉后分别与所述第三气室与所述第四气室的外侧连接,所述第三气室与所述第四气室的内侧连通;
所述第一气室和所述第二气室的的分叉段与所述第三气室和所述第四气室面向人体的一侧之间形成所述第一保护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前排座椅头顶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室和所述第二气室均为圆管状,展开时从车顶沿挡风玻璃向下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前排座椅头顶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室和所述第二气室的下端展开后与所述仪表板抵触,所述第一气室和所述第二气室的中段与所述第三气室和所述第四气室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前排座椅头顶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挺孟强马建飞
申请(专利权)人: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瑞典;S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