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触控面板及其形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12076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混合式触控面板,包括有一第一导电模块、一第二导电模块以及一绝缘层。所述的第一导电模块具有一第一导电层,其是具有至少一第一电阻式触控区以及至少一电容式触控区。所述的第二导电模块具有一第二导电层,其是具有至少一第二电阻式触控区与所述的至少一第一电阻式触控区相对应。所述的绝缘层设置在所述的第一电阻式触控区以及所述的第二电阻式触控区之间。另外,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混合式触控面板形成方法,其主要在所述的第一导电层上同时形成有第一电阻式触控区以及电容式触控区,以整合电阻式触控与电容式触控方式在一触控面板上,增加触控操作的多元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一种触控面板,尤其是指一种同时整合电阻式与电容式触 控面板在 一体的。
技术介绍
触控面板起源于1970年代美国军方为军事用途而发展,1980年代技术移转 至民间使用,进而发展为各式用途。传统电子计算装置(例如计算机)的输入方 式乃以键盘或鼠标等外围设备来做为输入接口 ,然而这些外围输入装置的体积 过大不易携带,容易造成电子产品薄型化的一大阻碍。因为薄型化电子装置的 需求,触控面板在可携式电子产品也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而崭露头角。另外, 触控面板除了应用在个人可携式信息产品的外,应用领域也逐项扩向信息家电、 公共信息、通讯设备、办公室自动化设备、信息收集设备、与工业设备等领域, 因此触控面板的研究发展,近年来也逐渐成为电子产业发展的重心。一般说来,触控面板的原理大概可以分为电阻式以及电容式两种。现今大 多数触控屏幕都属于电阻式,在饱和多元酯(poly 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这 类两个透明薄层间,置入由氧化铟锡(ITO)制造的透明导电电路板,彼此以小型 垫片(spacer)隔开,固定在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屏幕或其它绘 图装置的上方,当以手指按压形成接触点时,就会纪录触碰的位置。而电容式触控面板一般是在透明玻璃表面镀上一层氧化铟锡薄膜与保护 膜。然后人与触控面板没有接触时,各种电极是同电位的,触控面板没有上没 有电流通过。当与触控面板接触时,人体内的静电流入地面而产生微弱电流通 过。检测电极依电流值变化,可以算出接触的位置。一般说来,电阻式由于反应时间较为緩慢也需要较多的输入力量以产生反 应,因此可用来做手写或者是触控笔输入的接口 ,以利判断输入之内容。相反 的,电容式由于其反应时间快,再加上反应灵敏,因此不需要太大的输入作用 力,也就是只要轻微处碰即可反应。所以, 一般而言电容式的触控面板可以作为特殊入的接口,例如手势(gesture)输入。由于电阻式与电容式各具有其优点, 而综观现在市场上,并未有将这两种触控输入接口整合为一以增加输入控制的 多元性的产品。综合上述,为了整合电阻式以及电容式触控面板,因此亟需一种混合式触 控面板及其形成方法来解决这样的市场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混合式触控面板,其是在同一触控面板本体上整合了电阻 式与电容式的触控感应机制,以增加使用者操控的多样性。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混合式触控面板的形成方法,其是同一导电层上,通过去 除不必要的导电材料,以同时定义出电阻式与电容式的感应导电图案,以形成 一具有电阻式与电容式触控机制的混合式触控面板。在一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混合式触控面板,包括 一第一导电模块, 其是具有一第一导电层,所述的第一导电层上具有至少一第一电阻式触控区以 及至少一电容式触控区; 一第二导电模块,其是具有一第二导电层,所述的第 二导电层上具有至少一第二电阻式触控区与所述的至少一第一电阻式触控区相 对应;以及一绝缘层,其是设置在所述的第一电阻式触控区以及所述的第二电 阻式触控区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混合式触控面板的形成方法,其是包括 有下列步骤提供具有一第一导电层的基材;在所述的第一导电层上去除不必 要的导电材料,以形成至少一第一电阻式触控区以及至少一电容式触控区而得 到一第一导电模块;提供一具有第二导电层的基材;在所述的第二导电层上去 除不必要的导电材料,以形成与所述的至少 一 第 一 电阻式触控区相对应的第二 电阻式触控区;在所述的第二电阻式触控区上形成一绝缘层而得到二第一导电 模块;以及将所述的第一导电模块与所述的第二导电模块贴合。附图说明图1A与图1B为本专利技术混合式触控面板实施例俯视以及剖面示意图2A为本专利技术混合式触控面板第二实施例示意图2B为本专利技术绝缘结构示意图3为本专利技术混合式触控面板第三实施例示意图;图4A以及图4B为本专利技术电阻式触控区域内的感应区块结构示意图; 图5A至图5C为沟槽的结构示意图6为本专利技术图1A的混合式触控面板的讯号接口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7A为本专利技术混合式触控面板的组合样态实施例示意图; 图7B为本专利技术混合式触控面板的组合样态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8A至图81为本专利技术混合式触控面板的形成方法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2-混合式触控面板;21-电阻式触控面板;210-触控操作区 域;211-电讯软板;22-电容式触控面板;220-感应区域;2200-沟槽;2201、 2202、 2203-电极;221-电讯传输接口; 23-第一导电模块;230-第一导电层;231-基材;232-第一电阻式触控区;233-电容式触控区;234-绝缘区域;24-保护层; 25-绝缘层;250-绝缘球;26-第二导电模块;260-第二导电层;261-基材;2610-高分子材料层;2611-光学胶层;2612-承载基板;262-第二电阻式触控区;27-绝缘结构;270-导电金属层;271-绝缘层;272-导电金属层;28-绝缘材料;29-容置空间;3-混合式触控面板;30-电阻式触控面板;31-电容式触控面板; 300、 310-讯号接口; 33-讯号接口; 90-刮刀;91-光学胶;92-模板;920-开口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A与图1B所示,所述的图为本专利技术的混合式触控面板实施例俯 视以及剖面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混合式触控面板2,主要将电阻式的 触控面板21以及单层的电容式触控面板22整合为一。所述的电阻式触控面板 21内有一触控操作区域210以提供使用者操作,而在所述的触控操作区域210 的一侧延伸有一电讯软板211,其是与所述的触控操作区域210内的电极结构作 电性连接以作为传递讯号的接口。所述的电容式触控面板22内具有复数个感应 区域220,在所述的电容式触控面板22的一侧,也具有一电讯传输接口 221, 以作为所述的电容式触控面板22的电讯传输接口 。本实施例中的电阻式触控面 板虽为四线式,但实际上也可为五线式或者是八线式的触控面板,这是熟悉此 项技术的人可以轻易替换的。如图1B所示,所述的混合式触控面板2包括有一第一导电模块23、 一第 二导电模块26以及一绝缘层25。所述的第一导电模块23具有一第一导电层230, 其上定义有所述的第一电阻式触控区232以及电容式触控区233。所述的电容式触控区233的导电结构与构成图1A中的感应区域。所述的电阻式触控区232与 电容式触控区233之间具有一绝缘区域23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导电层 230的材料是可选择为 一导电高分子材料或者是透明导电氧化物。其中所述的高 分导电高分子可为聚乙基双醚噻吩(poly(3, 4-ethylenedioxythiophene), PEDOT); 所述的透明导电氧化物(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s, TCO)是可为氧化铟锡 (indium tin oxide, ITO)、氧化锑锡(antinomy tin oxide, ATO)或者是氧化锌(zin coxide, ZnO),但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导电层21为氧化铟锡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合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第一导电模块,其具有一第一导电层,所述的第一导电层上具有至少一第一电阻式触控区以及至少一电容式触控区; 一第二导电模块,其具有一第二导电层,所述的第二导电层上具有至少一第二电阻式触控区 与所述的至少一第一电阻式触控区相对应;以及 一绝缘层,其设置在所述的第一电阻式触控区以及所述的第二电阻式触控区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裕洲颜国义颜毓宏
申请(专利权)人:介面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