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扬州大学专利>正文

预防/减轻苏北软米粳稻生理性青枯的调节剂及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11271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2 22: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农作物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预防/减轻苏北软米粳稻生理性青枯的调节剂及栽培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萘乙酸、乙烯利、缩节胺和腐殖酸钾合理复配,能够激活软米粳稻体内酶的活性,提高软米粳稻后期叶片SOD、POD的含量,并降低MDA、脯氨酸的含量,增强叶片抗衰性能,进而提高软米粳稻的抗逆能力,预防或减轻因低温造成的青枯病的发生。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栽培方法能够应对苏北地区“V”字型气温天气条件,在增强水稻群体抗青枯性能的同时,达到了减肥和增产提质的目的,有效增加了水稻种植收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预防/减轻苏北软米粳稻生理性青枯的调节剂及栽培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农作物种植
,具体涉及预防/减轻苏北软米粳稻灌浆期生理性青枯的调节剂及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我国是水稻种植大国,稻谷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0%左右,全国60%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随着大家经济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优质食味稻米需求量日益增加。软米粳稻米饭具有软而不烂、膨化性好、富有弹性、回生程度小等优点,同时兼有浓郁的香味,此类稻米具有较好的口感和较高食味值,深受市场欢迎。水稻是喜温作物,而水稻灌浆期间的气温陡降和陡升致使稻株体内代谢紊乱,各种酶的活性极易受到破坏,当温度上升时,水稻蒸腾作用加剧,根系吸水能力下降使稻株体内水分平衡丧失,气孔开度减少或关闭,CO2通路受阻,叶绿体大量解体,水稻叶片呈灰绿色,茎秆和谷粒失水干瘪,2~3d后逐渐发生不可逆的青灰,拔出稻株几乎无白根,引发生理性青枯。若水稻抽穗灌浆期间发生生理性青枯,易导致其灌浆时间缩短,千粒重、结实率较正常水稻低,减产较严重、稻米品质较差,且后期倒伏严重,对水稻高质量收割和后续小麦适期播种极为不利。生产实践表明,与常规粳稻品种相比,软米粳稻品种可能存在遗传基因等缺陷,其抗青枯性能远不及常规粳稻品种。加上苏北地区每年国庆前后常遭遇“V”字型骤变气温天气,即突然出现连续几天日均温低于15℃的低温,后气温又陡升至20℃以上的现象,使得当地软米粳稻品种灌浆期常常遭遇到青枯病危害,严重制约了软米粳稻在苏北地区种植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影响了当地优质稻米产业的快速发展。专利技术内容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预防/减轻苏北软米粳稻生理性青枯的调节剂及栽培方法。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调节剂可以激活软米粳稻体内酶的活性,提高软米粳稻的抗逆能力,预防因低温骤变造成的青枯病的发生。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预防苏北软米粳稻生理性青枯的调节剂,以质量百分含量计,包括1%~5%的萘乙酸、10%~14%的乙烯利,6%~10%的缩节胺、10%~14%的腐殖酸钾和余量的水。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预防苏北软米粳稻生理性青枯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取抗性较强的软米粳稻品种,培育长秧龄带蘖壮秧,得到待移栽秧苗;所述待移栽秧苗秧龄为25~30d,叶龄4.2~4.8;麦秸秆全量还田后,深翻耕整地,施入基肥,移栽所述秧苗;在秧苗移栽后8~12d施入分蘖肥,中熟中粳软米粳稻品种移栽后40~50d或迟熟中粳软米粳稻品种移栽后45~55d,施入穗肥;在水稻抽穗期喷施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剂;在水稻灌浆期进行水分干湿交替管理;所述干湿交替为温度13~17℃时,控制水层3~5cm;温度低于13℃时,控制水层7~10cm,直至收获前一周断水。优选的,所述待移栽秧苗带分蘖0.4~0.8个/株,株高15~21cm。优选的,所述麦秸秆长度≤8cm;所述翻耕深为20~25cm。优选的,所述基肥、蘖肥和穗肥中氮肥的纯氮施用总质量为16~18kg/667m2;优选的,所述基肥、蘖肥和穗肥中氮肥和钾肥的施用总量质量比为1:0.6~0.8。优选的,所述穗肥包括促花肥和保花肥;在秧苗倒4叶期施入促花肥,倒2叶期施入保花肥。优选的,在所述移栽秧苗大田四周种植绿植。优选的,所述绿植为香草根。优选的,所述软米粳稻品种包括南粳9108、南粳5718和南粳58。本专利技术提供了用于预防苏北软米粳稻生理性青枯的调节剂,以质量百分含量计,包括1%~5%的萘乙酸、10%~14%的乙烯利,6%~10%的缩节胺、10%~14%的腐殖酸钾和余量的水。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调节剂激活了软米粳稻体内酶的活性,增加了软米粳稻后期叶片SOD、POD的含量,降低MDA、脯氨酸的含量,增强叶片抗衰性能,提高软米粳稻的抗逆能力,预防或减轻因低温造成的青枯病的发生。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通过培育25~30d长秧龄的大壮苗,秧苗带蘖率高,按适宜规格移栽大田,构建了(超)高产的高质量群体构架的同时,促进软米粳稻提早抽穗,使软米粳稻灌浆期避开低温侵害,进而促使其在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有效避开青枯危害;同时,本专利技术合理使用调节剂,激活了水稻体内酶的活性,增加了软米粳稻后期叶片SOD、POD的含量,降低了MDA、脯氨酸的含量,增强了叶片抗衰老性能,进而提高软米粳稻的抗逆能力,预防或减轻因低温造成的青枯病的发生;再者,本专利技术在前述基础上根据水稻灌浆期环境温度变化情况,适时调整大田水层,既符合水稻生理需水特点,沉实土壤防止倒伏,也能协调土壤的水气矛盾,延缓上层根系衰老,维持群体灌浆活力,增强植株抗寒性。实施例的结果表明,本专利技术的栽培方法调整了软米粳稻生育进程,与常规栽培方法相比,软米粳稻的蜡熟期提早3~4d,实际产量提高68.28~105.14kg/667m2,直链淀粉含量降低10.13~19.95%,蛋白质含量降低4.22~22.17%,最终食味值提高5.26~12.09%。更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改变常规肥料运筹方案,减氮的基础上将氮肥的施入量适度前移,增施钾肥,在水稻抽穗期配合施用自主研发的调节剂,可培育健壮个体,塑造较好株型,使得软米粳稻后期具备较好的叶系和根系配置,增强了群体光合效率,提升了后期物质积累量和转化效率,在增强软米粳稻对青枯抗性的同时,施氮总质量较常规栽培方法减少了10%~20%。本专利技术在农田四周种植绿植,尤其种植保水、防虫等绿色植物,在预防或减轻青枯危害的同时,降低了大田化除成本。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了用于预防苏北软米粳稻生理性青枯的调节剂,以质量百分含量计,包括1%~5%的萘乙酸、10%~14%的乙烯利,6%~10%的缩节胺、10%~14%的腐殖酸钾和余量的水。以质量百分含量计,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调节剂包括1%~5%的萘乙酸,优选为2%~4%。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萘乙酸为诱发新根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增强水稻根系活力,提高水稻根系吸收土壤中养分和水分能力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以质量百分含量计,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调节剂包括10%~14%的乙烯利,优选为11%~13%。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乙烯利为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增强水稻根系活力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其与萘乙酸复配后水稻根系生长更快,新生根更多。以质量百分含量计,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调节剂中包括6%~10%的缩节胺,优选为7%~9%。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缩节胺为提高水稻抗逆能力尤其是增强水稻抗低温能力,增加水稻叶片叶绿素的含量,促进水稻光合作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以质量百分含量计,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调节剂中包括10%~14%的腐殖酸钾,优选为11%~13%。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腐殖酸钾为补充水稻生长发育中所需钾元素,提升水稻品质的高效有机钾肥,其中腐殖酸可提升水稻抗低温能力。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调节剂中包括水。本专利技术所述水的用量优选为30kg/667m2。本专利技术对所述水的来源没有特殊限定,采用本领域常规产品即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调节剂中,萘乙酸、乙烯利、缩节胺和腐殖酸钾合理复配使用,一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预防苏北软米粳稻生理性青枯的调节剂,其特征在于,以质量百分含量计,包括1%~5%的萘乙酸、10%~14%的乙烯利,6%~10%的缩节胺、10%~14%的腐殖酸钾和余量的水。/n

【技术特征摘要】
1.预防苏北软米粳稻生理性青枯的调节剂,其特征在于,以质量百分含量计,包括1%~5%的萘乙酸、10%~14%的乙烯利,6%~10%的缩节胺、10%~14%的腐殖酸钾和余量的水。


2.一种预防苏北软米粳稻生理性青枯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选取抗性较强的软米粳稻品种,培育长秧龄带蘖壮秧,得到待移栽秧苗;所述待移栽秧苗秧龄为25~30d,叶龄4.2~4.8;
麦秸秆全量还田后,深耕整地,施入基肥,移栽所述秧苗;
在秧苗移栽后8~12d施入分蘖肥,中熟中粳软米粳稻品种移栽后40~50d或迟熟中粳软米粳稻品种移栽后45~55d,施入穗肥;
在水稻抽穗期喷施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剂;
在水稻灌浆期进行水分干湿交替管理;所述干湿交替为温度13~17℃时,控制水层3~5cm;温度低于13℃时,控制水层7~10cm,直至收获前一周断水。


3.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军许轲周冬冬葛梦婕顾大路徐敏刘忠红方书亮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大学淮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