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徐继辉专利>正文

一种以石墨烯为发热体的发热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1075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30 10: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以石墨烯为发热体的发热膜,涉及发热膜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发热膜主体,上述发热膜主体包括石墨烯导热层,还包括设置在石墨烯导热层下侧的电极层,上述石墨烯导热层的上侧和上述电极层的下侧均设有绝缘层,两个上述绝缘层包裹住上述石墨烯导热层和上述电极层,其中一个上述绝缘层的外侧可拆卸设有绝热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以石墨烯为发热体的发热膜,存在适用范围小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以石墨烯为发热体的发热膜
本技术涉及发热膜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以石墨烯为发热体的发热膜。
技术介绍
发热膜,即通电后能够发热的一种薄膜,是由电绝缘材料与封装其内的发热电阻材料组成的平面型发热元件。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通过sp2杂化轨道形成六角形呈蜂巢晶格结构且只有一层碳原子厚度的二维纳米材料。石墨烯的独特结构赋予其众多优异特性,如高理论比表面积(2630m2/g)、超高电子迁移率(~200000cm2/v.s)、高热导率(5000W/m.K)、高杨氏模量(1.0TPa)和高透光率(~97.7%)等。石墨烯是电和热的良导体,应用在发热膜中一方面能起到导电的作用,结合其他组分如树脂等构成电阻部分,在通电后产生热量。另一方面石墨烯在加热膜产热后能快速的将热量传递至温度不均衡部位。石墨烯加热膜是以整个膜为加热面(不同于其他电阻丝加热膜),加热更加迅速、温度更加均衡。目前所使用的石墨烯发热膜,在使用时存在适用范围小的问题。综上所述,我们提出了一种以石墨烯为发热体的发热膜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以石墨烯为发热体的发热膜,解决了现有以石墨烯为发热体的发热膜,存在适用范围小的问题。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以石墨烯为发热体的发热膜,包括发热膜主体,上述发热膜主体包括石墨烯导热层,还包括设置在石墨烯导热层下侧的电极层,上述石墨烯导热层的上侧和上述电极层的下侧均设有绝缘层,两个上述绝缘层包裹住上述石墨烯导热层和上述电极层,其中一个上述绝缘层的外侧可拆卸设有绝热层。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发热膜主体的环侧套设有第一连接框架,上述绝热层的环侧套设有第二连接框架,上述第一连接框架与上述第二连接框架可拆卸连接。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连接框架的环侧沿其周向方向设有多个连接凸起,上述第二连接框架的环侧沿其周向方向设有与上述连接凸起等数量的连接板,上述连接板上设有与上述连接凸起对接的连接孔。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连接板包括弹性连接带,上述弹性连接带的下侧于上述第二连接框架连接,上述弹性连接带的上侧设有连接座,上述连接孔设置在上述连接座上。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连接凸起的环侧设有第一凸起,上述连接孔内的上述连接座上设有与上述第一凸起卡接的第二凸起,上述连接座具有微弱的弹性。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连接框架和上述第二连接框架由塑料制成,上述第一连接框架和上述第二连接框架具有微弱的弹性。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连接框架上侧低于上述发热膜主体上侧的水平面,上述第一连接框架下侧高于上述发热膜主体下侧的水平面,上述第二连接框架上侧低于上述绝热层上侧的水平面。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电极层上连接有火线和零线,上述第一连接框架上设有两个贯穿孔,上述火线和上述零线分别穿设在两个上述贯穿孔内。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绝热层包括缓冲层,上述缓冲层设置在靠近上述电极层的一侧。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绝缘层的下侧设有第一磁铁片,上述缓冲层的上侧设有与上述第一磁铁片对接的第二磁铁片。本技术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一种以石墨烯为发热体的发热膜,包括发热膜主体,上述发热膜主体包括石墨烯导热层,还包括设置在石墨烯导热层下侧的电极层,上述石墨烯导热层的上侧和上述电极层的下侧均设有绝缘层,两个上述绝缘层包裹住上述石墨烯导热层和上述电极层,其中一个上述绝缘层的外侧可拆卸设有绝热层。本技术的使用方法:方法一,使用本技术进行双面加热时,拆卸掉绝热层,接通电极层的电源,电极层使石墨烯导热层发热,石墨烯导热层将热量热传递到两个绝缘层,两个绝缘层可进行双面加热,使发热膜主体能双向传热;方法二,使用本技术进行单面加热时,在绝缘层上安装绝热层,接通电极层的电源,电极层使石墨烯导热层发热,石墨烯导热层将热量热传递到两个绝缘层,其中一个绝缘层可进行加热,另一个绝缘层(与绝热层连接)终止了热量的传递,使发热膜主体能单向传热。本技术的原理:现有的以石墨烯为发热体的发热膜,包括两种,一种是单向发热膜,另一种是双向发热膜,单向发热膜只能进行单向传热,双向发热膜只能进行双向发热,存在适用范围小的问题。本技术的设计解决了现有以石墨烯为发热体的发热膜,存在适用范围小的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以石墨烯为发热体的发热膜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绝热层的局部剖示意图;图3为1中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连接凸起的侧视图;图5为图1中绝缘层与绝热层对接的剖视图。图标:1-发热膜主体,101-石墨烯导热层,102-电极层,103-绝缘层,2-贯穿孔,3-第一连接框架,4-连接凸起,5-绝热层,6-第二连接框架,7-连接板,701-弹性连接带,702-连接座,8-连接孔,9-火线,10-零线,11-缓冲层,12-第一凸起,13-第二凸起,14-第一磁铁片,15-第二磁铁片。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实施例请参照图1-图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以石墨烯为发热体的发热膜,解决了现有以石墨烯为发热体的发热膜,存在适用范围小的问题。一种以石墨烯为发热体的发热膜,包括发热膜主体1,上述发热膜主体1包括石墨烯导热层101,还包括设置在石墨烯导热层101下侧的电极层102,上述石墨烯导热层101的上侧和上述电极层102的下侧均设有绝缘层103,两个上述绝缘层103包裹住上述石墨烯导热层101和上述电极层102,其中一个上述绝缘层103的外侧可拆卸设有绝热层5。本技术的使用方法:方法一,使用本技术进行双面加热时,拆卸掉绝热层5,接通电极层102的电源,电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以石墨烯为发热体的发热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发热膜主体,所述发热膜主体包括石墨烯导热层,还包括设置在石墨烯导热层下侧的电极层,所述石墨烯导热层的上侧和所述电极层的下侧均设有绝缘层,两个所述绝缘层包裹住所述石墨烯导热层和所述电极层,其中一个所述绝缘层的外侧可拆卸设有绝热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以石墨烯为发热体的发热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发热膜主体,所述发热膜主体包括石墨烯导热层,还包括设置在石墨烯导热层下侧的电极层,所述石墨烯导热层的上侧和所述电极层的下侧均设有绝缘层,两个所述绝缘层包裹住所述石墨烯导热层和所述电极层,其中一个所述绝缘层的外侧可拆卸设有绝热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以石墨烯为发热体的发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膜主体的环侧套设有第一连接框架,所述绝热层的环侧套设有第二连接框架,所述第一连接框架与所述第二连接框架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以石墨烯为发热体的发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框架的环侧沿其周向方向设有多个连接凸起,所述第二连接框架的环侧沿其周向方向设有与所述连接凸起等数量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有与所述连接凸起对接的连接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以石墨烯为发热体的发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包括弹性连接带,所述弹性连接带的下侧与所述第二连接框架连接,所述弹性连接带的上侧设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孔设置在所述连接座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以石墨烯为发热体的发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继辉
申请(专利权)人:徐继辉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