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型光纤线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0766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30 10: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线缆技术领域,特别是混合型光纤线缆,包括外覆层,所述外覆层的内部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一线缆,所述外覆层靠近第一线缆的内部设置有多个第二线缆,所述外覆层内部的中心处设置有内管,多个所述第一线缆和多个第二线缆均分别关于内管的圆心圆周分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将内管放置在外覆层的内部,并且将多个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放置在内管和外覆层之间,其中多个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之间设置有分隔层,实现了多个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分开分布的作用,同时多个内管的使用,一方面提升了整个装置抗压性能,另一方面便于使用者将外设线缆穿过内管,使得外设线缆与整个装置形成一个较好的整体,便于使用者进行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混合型光纤线缆
本技术涉及线缆
,特别是混合型光纤线缆。
技术介绍
利用光导纤维作为光的传输媒介的光纤通信,之所以能够在这几十年来得到飞速发展,是由于其具有传输频带宽、通信容量大;衰减小;不受电磁干扰等突出优点而决定的,用光导纤维取代电缆通信已经成为现代通信方式的主流。但是由于光导纤维传输的特殊情况,利用光导纤维传输动力能源目前还无法实现,因此利用光导纤维传输通讯信号和利用电缆线传输动力能源的混合型缆线已经越来越多的广泛应用到通信技术和网络宽带接入之中。目前使用线缆多是由两根或以上的单芯普通光缆以及中心加强芯和一定规格的塑料外包电缆,然后再将光缆和电缆2简单的绞合后再披覆一层外护套而形成,在实际使用时,还存在着以下缺点:抗冲击能力较差,且不方便在使用时增加其他外设线缆,不方便使用者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混合型光纤线缆,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混合型光纤线缆,包括外覆层;所述外覆层的内部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一线缆,所述外覆层靠近第一线缆的内部设置有多个第二线缆,所述外覆层内部的中心处设置有内管;多个所述第一线缆和多个第二线缆均分别关于内管的圆心圆周分布,多个所述第一线缆和多个第二线缆之间设置有分隔层,多个所述第一线缆之间设置有第一填充层,多个所述第二线缆之间设置有第二填充层,多个所述第一线缆和多个第二线缆的内部均设置有内芯杆。可选的,多个所述第一线缆的直径均相等,多个所述第二线缆的直径均相等。采用该方案,便于使用者均匀放置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使得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所成的整体尺寸合适,达到整个装置的整体性较好。可选的,所述内管的内径大于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的直径,所述内管的外表面与第二填充层相贴合。采用该方案,其中内管的使用,一方面提升了整个装置抗压性能,另一方面便于使用者将外设线缆穿过内管,使得外设线缆与整个装置形成一个较好的整体,便于使用者进行使用。可选的,多个所述内芯杆的直径相等,多个所述内芯杆分别位于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内部的中心处。采用该方案,在增加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使用强度的同时,可以提升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的抗压性能,便于使用者分开使用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可选的,所述分隔层的内壁与第二填充层相贴合,所述分隔层的外表面与第一填充层相贴合。采用该方案,分隔层的设置,实现了多个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分开分布的作用。可选的,所述外覆层的内壁与多个第一线缆相贴合,所述外覆层的内壁与第一填充层相贴合。采用该方案,使得整个线缆的整体性较好,且便于使用。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该混合型光纤线缆,通过将内管放置在外覆层的内部,并且将多个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放置在内管和外覆层之间,其中多个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之间设置有分隔层,实现了多个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分开分布的作用,同时内管的使用,一方面提升了整个装置抗压性能,另一方面便于使用者将外设线缆穿过内管,使得外设线缆与整个装置形成一个较好的整体,便于使用者进行使用。2、该混合型光纤线缆,通过分别在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的内部设置内芯杆,在增加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使用强度的同时,可以提升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的抗压性能,便于使用者分开使用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同时在多个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之间分别设置第一填充层和第二填充层,使得整个线缆的整体性较好,且便于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覆层,2-分隔层,3-内管,4-第一线缆,5-第二线缆,6-第一填充层,7-第二填充层,8-内芯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如图1至图3所示,混合型光纤线缆,它包括外覆层1;外覆层1的内部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一线缆4,外覆层1靠近第一线缆4的内部设置有多个第二线缆5,外覆层1内部的中心处设置有内管3;多个第一线缆4和多个第二线缆5均分别关于内管3的圆心圆周分布,多个第一线缆4和多个第二线缆5之间设置有分隔层2,多个第一线缆4之间设置有第一填充层6,多个第二线缆5之间设置有第二填充层7,多个第一线缆4和多个第二线缆5的内部均设置有内芯杆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多个第一线缆4的直径均相等,多个第二线缆5的直径均相等。该方案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将多个第一线缆4和多个第二线缆5设置成所使用的线缆,以达到整个装置的功能,可以满足实际使用要求。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内管3的内径大于第一线缆4和第二线缆5的直径,内管3的外表面与第二填充层7相贴合。该方案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选用合适材质的内管3,以保证内管3的抗压能力较强,且可以进行任意弯曲,方便使用者将其他外设线缆与其配合使用。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多个内芯杆8的直径相等,多个内芯杆8分别位于第一线缆4和第二线缆5内部的中心处。该方案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选用合适材质的内芯杆8,如可以选用塑胶材质的内芯杆8,使第一线缆4和第二线缆5的韧性足够,有一定的回弹能力。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分隔层2的内壁与第二填充层7相贴合,分隔层2的外表面与第一填充层6相贴合。该方案在具体实施时,使第二填充层7和第一填充层6可以分别对第二线缆5和第一线缆4进行粘合固定。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外覆层1的内壁与多个第一线缆4相贴合,外覆层1的内壁与第一填充层6相贴合。该方案在具体实施时,将外覆层1包覆在其余部件的外部,以保证整个装置的整体性较好,其中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选用耐磨性较强的外覆层1。本技术的工作过程如下:使用者使用时,通过将内管3放置在外覆层1的内部,并且将多个第一线缆4和第二线缆5放置在内管3和外覆层1之间,其中多个第一线缆4和第二线缆5之间设置有分隔层2,实现了多个第一线缆4和第二线缆5分开分布的作用,同时多个内管3的使用,一方面提升了整个装置抗压性能,另一方面便于使用者将外设线缆穿过内管3,使得外设线缆与整个装置形成一个较好的整体,便于使用者进行使用,通过分别在第一线缆4和第二线缆4的内部设置内芯杆8,在增加第一线缆4和第二线缆5使用强度的同时,可以提升第一线缆4和第二线缆5的抗压性能,便于使用者分开使用第一线缆5和第二线缆5,同时在多个第一线缆4和第二线缆5之间分别设置第一填充层6和第二填充层7,使得整个线缆的整体性较好,且便于使用。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混合型光纤线缆,其特征在于:包括外覆层(1);/n所述外覆层(1)的内部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一线缆(4),所述外覆层(1)靠近第一线缆(4)的内部设置有多个第二线缆(5),所述外覆层(1)内部的中心处设置有内管(3);/n多个所述第一线缆(4)和多个第二线缆(5)均分别关于内管(3)的圆心圆周分布,多个所述第一线缆(4)和多个第二线缆(5)之间设置有分隔层(2),多个所述第一线缆(4)之间设置有第一填充层(6),多个所述第二线缆(5)之间设置有第二填充层(7),多个所述第一线缆(4)和多个第二线缆(5)的内部均设置有内芯杆(8)。/n

【技术特征摘要】
1.混合型光纤线缆,其特征在于:包括外覆层(1);
所述外覆层(1)的内部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一线缆(4),所述外覆层(1)靠近第一线缆(4)的内部设置有多个第二线缆(5),所述外覆层(1)内部的中心处设置有内管(3);
多个所述第一线缆(4)和多个第二线缆(5)均分别关于内管(3)的圆心圆周分布,多个所述第一线缆(4)和多个第二线缆(5)之间设置有分隔层(2),多个所述第一线缆(4)之间设置有第一填充层(6),多个所述第二线缆(5)之间设置有第二填充层(7),多个所述第一线缆(4)和多个第二线缆(5)的内部均设置有内芯杆(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型光纤线缆,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线缆(4)的直径均相等,多个所述第二线缆(5)的直径均相等。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明海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炫诺电子有限公司成都拓尔恒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