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E型燃烧器的超低氮排放锅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09935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30 10:11
本发明专利技术一种采用E型燃烧器的超低氮排放锅炉,包括:给粉装置、锅炉炉膛、E型燃烧器、点火器、喷水减温器,在炉膛外设置E型燃烧器,对煤粉进行预处理,实现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燃烧产物依据不同气固组分配比进入炉膛后,通过还原燃烧以及二次风和燃尽风的合理配置,可实现氮氧化物的二次脱除,突破了现有燃煤锅炉很难实现NO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采用E型燃烧器的超低氮排放锅炉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燃煤发电机组,特别涉及一种采用E型燃烧器的超低氮排放锅炉。

技术介绍

[0002]由于燃煤发电机组具有高安全性、高稳定性、易于控制等特性,在将来较长时间内,燃煤发电机组仍然是发电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燃煤发电机组在燃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依旧是当下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如何实现NO
x
的超低排放更是其中的热点问题。现有技术采用低氮燃烧器并相应地调整锅炉运行措施可以有效降低NO
x
的排放浓度,但燃煤机组所采用的低氮燃烧器很难实现NO
x
的超低排放,采用烟气脱硝等后处理措施控制NO
x
排放,又对发电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造成了很大挑战,并伴随着产生二次污染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创造性构思了一种采用E型燃烧器的超低氮排放锅炉,通过E型燃烧器对煤粉进行预处理实现氮氧化物超低排放,达成大幅度降低燃煤发电机组的氮氧化物排放的目标,实现燃料的清洁高效利用。
[0004]实现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采用E型燃烧器的超低氮排放锅炉,包括:点火器1、锅炉炉膛7、空气预热器11、给粉装置13、风机15、风箱16、一次风电动调节阀17,其特征是,它还包括:E型燃烧器2、喷水减温器3、喷水减温电动调节阀24、喷水减温水泵25,所述的E型燃烧器2包括:入口管道28、E型燃烧器本体27、浓相输送管道4、中间浓相输送管道5、稀相输送管道6,在所述的在所述的E型燃烧器本体27内设有燃烧室,在所述的E型燃烧器本体27一侧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浓相输送管道4、中间浓相输送管道5和稀相输送管道6,它们均与燃烧室密闭连通,在所述的E型燃烧器本体27另一侧设置入口管道28,其与燃烧室密闭连通,所述E型燃烧器2的入口管道28与给粉装置13密闭连通,所述E型燃烧器2的浓相输送管道4、中间浓相输送管道5和稀相输送管道6自下而上依次与锅炉炉膛7密闭连通,在所述锅炉炉膛7与稀相输送管道6连接处上端,锅炉炉膛7上设有锅炉二次风口a8,在所述锅炉炉膛7与浓相输送管道4连接处下端,锅炉炉膛7上设有锅炉二次风口b9,在所述E型燃烧器2的入口管道28内设有点火器1,在所述E型燃烧器2的入口管道28与稀相输送管道6间的燃烧室内设有喷水减温器3,所述的喷水减温电动调节阀24与喷水减温器3连通,所述的喷水减温电动调节阀24与喷水减温水泵25连通。
[0005]进一步,它还包括:尾部引流烟气电动调节阀12和烟气再循环风机26,所述的烟气再循环风机26通过空气预热器烟气引流管道14与风箱16密闭连通,所述的烟气再循环风机26与空气预热器出口20连通,在所述的烟气再循环风机26与风箱16间的空气预热器烟气引流管道14上设置尾部引流烟气电动调节阀12。
[0006]进一步,所述的E型燃烧器2的入口管道28与E型燃烧器本体27偏心连通。
[0007]本专利技术一种采用E型燃烧器的超低氮排放锅炉的有益技术效果体现在:
[0008]1、一种采用E型燃烧器的超低氮排放锅炉,在炉膛外设置E型燃烧器,使煤粉不完
全燃烧产生大量还原性气体,并发生氮氧化物的首次脱除,燃烧产物依据不同气固组分配比进入炉膛后,通过还原燃烧以及二次风和燃尽风的合理配置,可实现氮氧化物的二次脱除,实现NO
x
的超低排放;
[0009]2、一种采用E型燃烧器的超低氮排放锅炉,突破了现有燃煤锅炉很难实现NO
x
超低排放的技术困境,能够满足不同煤种,不同出力,在不同工况下稳定、可靠、安全工作,是一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超低氮排放锅炉;
[0010]3、一种采用E型燃烧器的超低氮排放锅炉科学合理,适用性强,效果佳,能够降低燃煤发电机组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一种采用E型燃烧器的超低氮排放锅炉结构示意图;
[0012]图2是E型燃烧器结构示意图;
[0013]图3是一种采用E型燃烧器的超低氮排放锅炉预处理装置中热电偶布置结构示意图;
[0014]图4是一种采用E型燃烧器的超低氮排放锅炉预处理装置的温度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1.点火器,2.E型燃烧器,3.喷水减温器,4.浓相输送管道,5.中间浓相输送管道,6.稀相输送管道,7.锅炉炉膛,8.锅炉二次风口a,9.锅炉二次风口b,10.锅炉炉膛底部,11.空气预热器,12.尾部引流烟气电动调节阀,13.给粉装置,14.空气预热器烟气引流管道,15.风机,16.风箱,17.一次风电动调节阀,18.风箱出口管道,19.空气预热器进口部分,20.空气预热器出口,21.主燃区,22.还原区,23.燃尽区,24.喷水减温电动调节阀,25.喷水减温水泵,26.烟气再循环风机,27.E型燃烧器本体,28.入口管道,29.第一热电偶,30.第二热电偶,31.第三热电偶,32.第四热电偶,33.第五热电偶,34.第六热电偶,35.第七热电偶,36.第八热电偶,37.第九热电偶,38.第十热电偶,39.第一比例微分控制器,40.第二比例微分控制器,41.第三比例微分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17]参照附图1至附图2所示,一种采用E型燃烧器的超低氮排放锅炉,包括:点火器1、E型燃烧器2、喷水减温器3、锅炉炉膛7、空气预热器11、尾部引流烟气电动调节阀12、给粉装置13、空气预热器烟气引流管道14、风机15、风箱16、一次风电动调节阀17、风箱出口管道18、空气预热器进口部分19、空气预热器出口20、喷水减温电动调节阀24、喷水减温水泵25、烟气再循环风机26,所述的E型燃烧器2包括:入口管道28、E型燃烧器本体27、浓相输送管道4、中间浓相输送管道5、稀相输送管道6,在所述的E型燃烧器本体27内设有燃烧室,在所述的E型燃烧器本体27一侧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浓相输送管道4、中间浓相输送管道5和稀相输送管道6均与燃烧室连通,在所述的E型燃烧器本体27另一侧设置入口管道28与燃烧室偏心连接连通,所述E型燃烧器2的入口管道28与给粉装置13密闭连通,所述E型燃烧器2的浓相输送管道4、中间浓相输送管道5和稀相输送管道6自下而上依次与锅炉炉膛7连通,在所述
锅炉炉膛7与稀相输送管道6连通处上端设有锅炉二次风口a8,在所述锅炉炉膛7与浓相输送管道4连通处下端设有锅炉二次风口b9,在所述E型燃烧器2的入口管道28内设有点火器1,在所述E型燃烧器2的入口管道28与稀相输送管道6间的燃烧室内设有喷水减温器3,所述的喷水减温电动调节阀24与喷水减温器3连通,所述的喷水减温电动调节阀24与喷水减温水泵25连通。
[0018]一种采用E型燃烧器的超低氮排放锅炉工作原理:
[0019]当锅炉运行时,一次风携带煤粉在点火器1处被点燃后被送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采用E型燃烧器的超低氮排放锅炉,包括:点火器(1)、锅炉炉膛(7)、空气预热器(11)、给粉装置(13)、风机(15)、风箱(16)、一次风电动调节阀(17),其特征是,它还包括:E型燃烧器(2)、喷水减温器(3)、喷水减温电动调节阀(24)、喷水减温水泵(25),所述的E型燃烧器(2)包括:入口管道(28)、E型燃烧器本体(27)、浓相输送管道(4)、中间浓相输送管道(5)、稀相输送管道(6),在所述的在所述的E型燃烧器本体(27)内设有燃烧室,在所述的E型燃烧器本体(27)一侧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浓相输送管道(4)、中间浓相输送管道(5)和稀相输送管道(6),它们均与燃烧室密闭连通,在所述的E型燃烧器本体(27)另一侧设置入口管道(28),其与燃烧室密闭连通,所述E型燃烧器(2)的入口管道(28)与给粉装置(13)密闭连通,所述E型燃烧器(2)的浓相输送管道(4)、中间浓相输送管道(5)和稀相输送管道(6)自下而上依次与锅炉炉膛(7)密闭连通,在所述锅炉炉膛(7)与稀相输送管道(6)连接处上端,锅炉炉膛(7)上设有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宏韩晓菊刘玉秋沈学强王思源刘坐东姜文娟
申请(专利权)人:东北电力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