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变形翻折旋转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09424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30 10: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变形翻折旋转门,包括门扇、锁墙组件、铰链和把手;所述门扇包括第一门板、第二门板、第三门板和第四门板;所述第一门板的直角处通过锁墙组件与墙体连接,且以锁墙组件为轴绕墙体表面相对转动;所述第二门板通过铰链与第一门板的斜边处连接,第二门板相对于第一门板的翻转角度为0°~180°;所述第二门板与第三门板通过把手连接,所述把手设置于门扇长边的中点处且不处于锁墙组件所在的长边上;所述第三门板、第四门板分别与第二门板、第一门板的设置和连接方式呈轴对称,对称轴为把手所在的水平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可变形翻折旋转门采用旋转和翻折一体联动的开关门方式,与传统的推拉门、折叠门有很大差异,形似翅膀的开闭,极具美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变形翻折旋转门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变形翻折旋转门。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人们不再只要求产品实现其特定的功能即可,而且还需要产品带来设计美感和乐趣。门作为一种分割空间的实体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由于其简单的结构,一直以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传统的门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较常见的平开门,另一种是推拉门,平开门大都采用与墙体平行铰接或与地面铰接的方法,在两侧的长边分别装有合页和门锁,虽开关平稳但所占面积较大;而推拉门,即沿着导轨推动或拉动的门,若导轨设置在门的下方,常见于重量较轻的门体,导轨位置易积灰,清洁困难,笨重而且寿命短,在门体较重的应用场合已经趋于淘汰。无论是平开门还是推拉门,其开门方式过于单调,没有设计感可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可变形翻折旋转门,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可变形翻折旋转门,包括门扇、锁墙组件、铰链和把手;所述门扇至少由四个门板组成,包括第一门板、第二门板、第三门板和第四门板;所述第一门板为直角三角形,直角处通过锁墙组件与墙体连接,且以锁墙组件为轴绕墙体表面相对转动;所述第二门板通过铰链与第一门板的斜边处连接,第二门板相对于第一门板的翻转角度为0°~180°;所述第二门板与第三门板通过把手连接,所述把手设置于门扇长边的中点处且不处于锁墙组件所在的长边上;所述第三门板、第四门板分别与第二门板、第一门板的设置和连接方式呈轴对称,对称轴为把手所在的水平线。在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锁墙组件包括第一轴承座、第二轴承座、连接轴、弹性挡圈和端盖;所述第一轴承座通过自攻螺丝锁接后嵌入墙体,第二轴承座设置于第一门板的开孔内,轴承座内均套设有轴承,所述连接轴的两端分别套设于第一轴承座和第二轴承座的轴承内,所述弹性挡圈套设于连接轴和/或开孔处,所述端盖用于封闭第一门板上的开孔。在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铰链为暗铰链,所述门板在斜边所在的板体上开设有铰链安装槽。在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把手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门板和第三门板转动连接,连接处设有把手轴承,把手轴承嵌设于第二门板和第三门板。在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把手包括手握部、正四棱柱和装饰盖;所述手握部与门扇的表面平行设置,手握部的两端向门扇方向弯折且连接有正四棱柱,所述把手轴承内设有方形孔,正四棱柱插接于方形孔内,所述装饰盖套设于正四棱柱外周。在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门板和第三门板为直角三角形,所述把手的两端分别设置于第二门板和第三门板的直角处,二者直角处均设有角门板,所述角门板的斜边通过暗铰链分别第二门板、第三门板的板体铰接。在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门扇由四个门板组成,分别为第一门板、第二门板、第三门板和第四门板,四者为大小、形状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在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各门板为由若干几何图形的板体铰接或拼接而成的直角三角形。本技术方案与
技术介绍
相比,它具有如下优点:1、本方案的开启方式能减小对通道空间的占用,无需加装门框等结构,有效降低制造成本和对墙体的不必要伤害。2、本方案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法拉利跑车的蝴蝶门,仅需拉动把手即可使各门板同时实现旋转或翻折的运动,在门开闭时就像翅膀的张开与闭合,极具美感。3、各门板可通过不同的色块设计或不同的拼接组成,按照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定制,甚至各门板可以交替使用不同材质,在实现门本身开闭的功能外还具有科技感或艺术感。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可变形翻折旋转门的整体结构图;图2为实施例1可变形翻折旋转门的正视图;图3为实施例1可变形翻折旋转门的左视图;图4为实施例1第一门板、第二门板连接方式图;图5为图4中A处放大图;图6为图5中C的具体结构图;图7为图5中D的具体结构图;图8为实施例1第二门板的结构图;图为实施例1第二门板的结构图;图9为图4中B处放大图;图10为实施例1把手安装位置图;图11为图10中E处放大图;图12的a~d为开门过程示意图。其中,11-第一门板、12-第二门板、13-第三门板、14-第四门板;2-锁墙组件、21-第一轴承座、22-第二轴承座、23-连接轴、24-弹性挡圈、25-端盖、26-轴承;3-暗铰链、31-铰链安装槽;4-把手、41-手握部、42-正四棱柱、43-装饰盖;5-角门板、51-把手安装座、52-把手轴承、53-方形孔。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实施例1一种可变形翻折旋转门,包括门扇、锁墙组件2、铰链、把手4和把手轴承52;本实施例中的门扇由四个门板组成,分别为第一门板11、第二门板12、第三门板13和第四门板14,四者为大小、形状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分别由上至下拼合成一长方形的门扇整体。其中,第一门板11的直角处通过锁墙组件2与墙体连接,且以锁墙组件2为轴绕墙体表面相对转动;所述锁墙组件2包括第一轴承座21、第二轴承座22、连接轴23、弹性挡圈24和端盖25;所述第一轴承座21嵌入墙体,第二轴承座22设置于第一门板11的开孔内,轴承26座内均套设有轴承26,所述连接轴23的两端分别套设于第一轴承座21和第二轴承座22的轴承26内,所述弹性挡圈24套设于连接轴23和/或开孔处,一来防止连接轴23和第一门板11脱出,二来实现保证各部件间的稳定不松动;所述端盖25用于封闭第一门板11上的开孔。所述第二门板12通过铰链与第一门板11的斜边处连接,第二门板12相对于第一门板11的翻转角度为0°~180°;本实施例中,所述铰链为暗铰链3,所述门板在斜边所在的板体上开设有铰链安装槽31。所述第二门板12与第三门板13通过把手4连接,所述把手4设置于门扇长边的中点处且不处于锁墙组件2所在的长边上;本实施例中,所述把手4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门板12和第三门板13转动连接,连接处设有把手安装座51,安装座内设有把手轴承52,把手轴承52嵌设于第二门板12和第三门板13。所述把手4包括手握部41、正四棱柱42和装饰盖43;所述手握部41与门扇的表面平行设置,手握部41的两端向门扇方向弯折且连接有正四棱柱42,所述把手轴承52内设有方形孔53,正四棱柱42插接于方形孔53内,所述装饰盖43套设于正四棱柱42外周。...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变形翻折旋转门,其特征在于:包括门扇、锁墙组件、铰链和把手;/n所述门扇至少由四个门板组成,包括第一门板、第二门板、第三门板和第四门板;所述第一门板为直角三角形,直角处通过锁墙组件与墙体连接,且以锁墙组件为轴绕墙体表面相对转动;所述第二门板通过铰链与第一门板的斜边处连接,第二门板相对于第一门板的翻转角度为0°~180°;所述第二门板与第三门板通过把手连接,所述把手设置于门扇长边的中点处且不处于锁墙组件所在的长边上;所述第三门板、第四门板分别与第二门板、第一门板的设置和连接方式呈轴对称,对称轴为把手所在的水平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形翻折旋转门,其特征在于:包括门扇、锁墙组件、铰链和把手;
所述门扇至少由四个门板组成,包括第一门板、第二门板、第三门板和第四门板;所述第一门板为直角三角形,直角处通过锁墙组件与墙体连接,且以锁墙组件为轴绕墙体表面相对转动;所述第二门板通过铰链与第一门板的斜边处连接,第二门板相对于第一门板的翻转角度为0°~180°;所述第二门板与第三门板通过把手连接,所述把手设置于门扇长边的中点处且不处于锁墙组件所在的长边上;所述第三门板、第四门板分别与第二门板、第一门板的设置和连接方式呈轴对称,对称轴为把手所在的水平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形翻折旋转门,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墙组件包括第一轴承座、第二轴承座、连接轴、弹性挡圈和端盖;所述第一轴承座嵌入墙体,第二轴承座设置于第一门板的开孔内,轴承座内均套设有轴承,所述连接轴的两端分别套设于第一轴承座和第二轴承座的轴承内,所述弹性挡圈套设于连接轴和/或开孔处,所述端盖用于封闭第一门板上的开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形翻折旋转门,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为暗铰链,所述门板在斜边所在的板体上开设有铰链安装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维肖海有赫云峰高世淋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金牌桔家云整装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