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音软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09287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30 10: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吸音软包结构,包括吸音软包体(1)、穿孔底板(2)和减振龙骨(3),吸音软包体(1)通过胶粘剂粘结在穿孔底板(2)的表面上,穿孔底板(2)用螺纹固定连接在减振龙骨(3)上,减振龙骨(3)通过螺纹安装在墙面基层(5)上,穿孔底板(2)与墙面基层(5)之间留有空腔,噪声通过穿孔底板(2)上的孔眼进入空腔内,形成共振振动,消耗噪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主要噪声消散在吸音软包结构的内部,使吸音效果达到最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吸音软包
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吸音降噪
,具体涉及一种吸音软包结构。
技术介绍
在建筑声学中,吸音是必不可少的,室内的声音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会形成多次反射和直达声叠加现象,使室内混响时间加长,声音久久不能消散。室内噪声和反射噪声交织累积在一起,理论上可以使室内的声级增加15dB,并且语言清晰度会有所降低,因此需要增加室内的吸音功能。软包具有美化室内空间、提高装饰档次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应用在高档宾馆、会所甚至普通家庭中。传统的吸音软包结构的背面与墙面直接贴靠,吸音降噪功能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有必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音软包结构,其具有吸音效果优异的特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吸音软包结构,包括吸音软包体、穿孔底板和减振龙骨,吸音软包体通过胶粘剂粘结在穿孔底板表面上,穿孔底板用螺纹固定连接在减振龙骨上,减振龙骨通过螺纹安装在墙面基层上。优选地,所述穿孔底板(2)由第一钢板(2.1)和第二钢板(2.2)粘结而成。优选地,所述第一钢板(2.2)厚度为0.5-1.0mm,所述第二钢板(2.1)厚度为2.0-4.0mm。优选地,所述第一钢板(2.1)和第二钢板(2.2)之间设置有弹性阻尼层(2.3)。优选地,所述穿孔底板的表面均匀分布有孔洞,孔洞密度为1.5-2.0个/cm,孔径为0.2-0.3mm。优选地,所述穿孔底板(2)背面设有一层0.5-1.0mm厚透声薄膜(2.4),具体为一种桑皮纸。本技术提供一种吸音软包结构,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减振龙骨支撑固定穿孔底板和吸音软包体的安装,使穿孔底板与墙面之间留有的间隙形成空腔,噪声在空腔内产生共振效果,极大地提高了吸音降噪功能,确保室内环境舒适。一种吸音软包结构,吸音软包体采用高密度玻璃棉作为填充层,穿孔底板是由两块不同厚度的钢板和弹性阻尼层粘结而成,穿孔底板背面覆有一层透声薄膜,穿孔底板通过减振龙骨固定在墙面基层上,减振龙骨通过螺纹紧固在墙面基层上。这样,在穿孔底板与墙面基层之间就形成了一个空腔,噪声传播首先被吸音软包体面层和填充层吸收一部分,再穿过穿孔底板的孔眼,与孔壁发生摩擦,由摩擦阻力和空气的黏滞阻力以及热传导作用,将相当一部分转化为热能,再遇到穿孔底板背面覆有的一层透声薄膜,摩擦阻力更大,薄膜会产生变形,变形的过程也会消耗部分噪声,最后进入空腔内,在腔内形成共振振动,腔内的空气分子大量的消耗噪声,达到最佳吸声降噪效果。亥姆霍兹共振吸声原理是由封闭的共振腔和连接的颈管组成,通过颈管与主腔体相连通,对低频噪声具有良好的吸收效果。当接收到外部声波时,颈部的质量振动,共振腔中的空气产生恢复力,即系统中的噪声由共振器颈部中的空气质量运动衰减,通过共振腔中空气的刚度来调节。如果入射波的频率等于系统的固有频率,则颈部气柱将产生严重的共振振动,克服摩擦阻力,消耗噪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吸音软包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吸音软包结构的细节图。附图标号说明。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作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提出一种吸音软包结构,适用于建筑室内装饰装修。参照图1和图2,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一种吸音软包结构,其包括有吸音软包体(1)、穿孔底板(2)和减振龙骨(3)组成。吸音软包体(1)通过胶粘剂粘结在穿孔底板(2)表面上,穿孔底板(2)用螺纹固定连接在减振龙骨(3)上,减振龙骨(3)通过螺纹安装在墙面基层(5)上,故穿孔底板(2)与墙面基层(5)之间留有空腔,噪声通过穿孔底板(2)上的孔眼进入空腔内,形成共振振动,消耗噪声,穿孔底板(2)背面粘贴有微孔透气薄膜(2.4)。进一步地,在墙面基层(5)上弹线,减振龙骨(3)表面做防锈处理,用自攻螺纹钉固定减振龙骨(3)于墙面基层(5),同时,在减振龙骨(3)与墙面基层(5)之间连接处设置有弹性阻尼垫。进一步地,在2.0-4.0mm厚有孔洞的第一钢板(2.1)上涂刷胶粘剂,然后放置弹性阻尼层(2.3),在0.5-1.0mm厚有孔洞的第二钢板(2.2)上涂刷胶粘剂,再将第二钢板(2.2)对齐胶粘在弹性阻尼层(2.3)上,第一钢板(2.1)、弹性阻尼层(2.3)、第二钢板(2.2)形成一个整体。穿孔底板(2)厚度在8-20mm之间,孔洞均匀分布,孔洞密度为1.5-2.0个/cm,孔径为0.2-0.3mm。进一步地,将透声薄膜(2.4)胶粘在穿孔底板(2)的背面,用螺纹钉将穿孔底板(2)固定在减振龙骨(3)上。进一步地,将吸音软包体(1)用粘结剂平整、对齐胶粘于穿孔底板(2)表面上。本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吸音软包吸音性能差的问题,解决了房间的回音混响问题,满足了室内高品质声响效果,极大地提高了吸音降噪功能,确保室内环境舒适。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技术的技术构思下,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吸音软包,包括吸音软包体(1)、穿孔底板(2)和减振龙骨(3),其特征在于,吸音软包体(1)通过胶粘剂粘结在穿孔底板(2)表面上,穿孔底板(2)用螺纹固定连接在减振龙骨(3)上,减振龙骨(3)通过螺纹安装在墙面基层(5)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音软包,包括吸音软包体(1)、穿孔底板(2)和减振龙骨(3),其特征在于,吸音软包体(1)通过胶粘剂粘结在穿孔底板(2)表面上,穿孔底板(2)用螺纹固定连接在减振龙骨(3)上,减振龙骨(3)通过螺纹安装在墙面基层(5)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音软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底板(2)由第一钢板(2.1)和第二钢板(2.2)粘结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吸音软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板(2.2)厚度为0.5-1.0mm,所述第二钢板(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小峰张宁凌云王勇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锦上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