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壳上盖拆卸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09219 阅读:2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机壳上盖拆卸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机壳,包括有一左侧板、及一右侧板,该左侧板与该右侧板于其顶缘处分别形成有一卡合结构;    一上盖,是盖设于该机壳上,且该上盖开设有上下贯通的二通孔其是分别邻近于该左侧板与该右侧板;以及    二弹性片,是分别组设于该上盖上并分别对应于该等通孔,该等弹性片的二端分别形成有一固定端、及一卡合端,其中该等固定端是分别固设于该上盖相对远离该左侧板及该右侧板的内侧,该等卡合端是分别对应卡合于该机壳的左、右侧板的卡合结构,且该等弹性片分别形成有一按压部其是位于该等固定端与该等卡合端之间且邻近于该等卡合端的一侧,同时该等按压部是分别对应容置于该等通孔内并向上显露。(*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壳上盖拆卸结构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机壳上盖拆卸结构,尤指一种适用于电脑装置的机壳上盖的拆卸结构。
技术介绍
于一般电脑装置中,是将不同的电脑配备容置于一机壳内后,再将一上盖盖合于机壳上,并以复数个螺丝将上盖螺锁于机壳上以完成其组立,此是为较早期的设计方式。之后,由于螺丝的拆装较为麻烦,因此出现改为利用卡合结构将上盖卡合于机壳上的设计方式,其主要是于上盖上形成有一卡合机构,于机壳上形成有一与卡合机构相对应的卡合元件,由卡合机构与卡合元件的相互卡合作用,促使上盖组立于机壳上。然而,传统的卡合机构通常设计有一弹性片,由弹性片的变形以使其卡合或脱离机壳上的卡合元件,但传统的弹性片的施力是由机壳的两侧朝向机壳内部方向横向施力,此时弹性片的支点却是固定于上盖上,因此造成使用者不易施力。-->此外,传统的卡合元件是形成于机壳上,较常使用的设计是为卡合凹槽,然此卡合凹槽并无任何帮助滑移的设计,此时必须于上盖的卡合机构上形成一具有圆滑功能的元件,以帮助上盖的卡合结构可顺畅滑入至机壳上的卡合元件内,例如传统常用的铜柱等,但如此的设计却造成零件数增加,对于制造上或组装上而言极为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机壳上盖拆卸结构,以便能容易施力于上盖的弹性片以将上盖拆卸。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在提供一种机壳上盖拆卸结构,以便能使上盖容易滑入并自动定位于机壳上。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种机壳上盖拆卸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机壳,包括有一左侧板、及一右侧板,该左侧板与该右侧板于其顶缘处分别形成有一卡合结构;一上盖,是盖设于该机壳上,且该上盖开设有上下贯通的二通孔其是分别邻近于该左侧板与该右侧板;以及二弹性片,是分别组设于该上盖上并分别对应于该等通孔,该等弹性片的二端分别形成有一固定端、及一卡合端,其中该等固定端是分别固设于该上盖相对远离该左侧板及该右侧板的内侧,该等卡合端是分别对应卡合于该机壳的左、右侧板的卡合结构,且该等弹性片分别形成有一按压部其是位于该等固定端与该等卡合端之间且邻近于该等卡合端的-->一侧,同时该等按压部是分别对应容置于该等通孔内并向上显露。其中,该机壳的卡合结构是分别为一卡合凹槽,且该等弹性片的卡合端是分别为一卡合凸缘。其中,该等卡合凹槽分别形成有一滑入部、及一卡合部,且该等弹性片的卡合端是分别由该等滑入部滑入至该等卡合部内。其中,该等滑入部与该等卡部合之间分别形成有一挡止部,且该等弹性片的卡合端是分别由该等滑入部滑入至该等卡合部内并挡止卡合于该等挡止部。其中,该等挡止部的至少其中之一并由该机壳的前侧向后侧斜设有一斜端部,使该等弹性片相对于该斜端部一侧的卡合端沿该斜端部滑入至对应的该卡合部内。其中,该上盖是呈倒U字型且于二侧分别形成有一左板、及一右板,该左、右板并分别对应盖合于该机壳的左、右侧板上。其中,该机壳的左、右侧板上并分别形成有至少一定位滑槽,且该上盖的左、右板上并分别形成有至少一定位凸柱其是分别对应滑设于该至少一定位滑槽内。附图说明为能让审查员能更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举一较佳具体实施例及配合附图说明如下,其中: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图1左侧板的侧视图。图3是图1右侧板的侧视图。图4是本技术上盖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图5是本技术上盖组立的动作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上盖拆卸的动作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其中显示有一机壳1、以及一上盖2,其中的机壳1并包括有一左侧板11、以及一右侧板12,此左侧板11与右侧板12于其顶缘处分别形成有一卡合结构13、14,而上盖2是呈倒U字型并于其二侧分别形成有一左板23、以及一右板24,且此左、右板23,24可分别对应盖合于机壳1的左、右侧板11,12上。请同时参阅图1、图2是图1左侧板的侧视图、及图3是图1右侧板的侧视图,上述机壳1左、右侧板11、12的卡合结构13、14是分别为一卡合凹槽,且其分别形成有一滑入部131、141、以及一卡合部132、142,于滑入部131、141与卡合部132、142之间则分别形成有一挡止部133、143,而此等挡止部133、143于其下缘处则由机壳1的前侧向后侧分别斜设有一斜端部134、144。请同时参阅图1、及图4是本技术上盖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其中显示于上盖2上另开设有上下贯通的二通孔21、22,此二通孔21、22是分别邻近于机壳1的左侧板11与右侧板12。此外,于对应上盖2的二通孔21、22处分别组设有一弹性片3,每一弹性片3的二端分别形成有一固定端31、以及一卡合端32,其中的固定端31是分别固设于上盖2相对远离机壳1左侧板11以及右侧板12的内侧,而卡合端32是为一卡合凸缘且可分别对应卡合于机壳1的卡合结构13、14内。请注意此处的二弹性片3是为共用式设计,亦即二弹性片3具有相同的结构而可彼此互换位置使用,对于制造上而言极为方便且节省成本,同时其与上盖2的组装程序上亦可相对简单化。请同时参阅图1、图2、图3、图4、及图5是本技术上盖组立的动作示意图,于上述的二弹性片3上另分别形成有一按压部33、其是位于固定端31与卡合端32之间且邻近于卡合端32的一侧,且按压部33是分别对应容置于上盖2的通孔21、22内并向上显露。当欲将上盖2组立于机壳1上时,可先将上盖2盖合于机壳1上,并使上盖2的弹性片3的卡合端32对应滑入于机壳1的卡合结构13、14的滑入部131、141内之后,轻轻施力将上盖2朝向机壳1的前侧滑移,此时,弹性片3的卡合端32受到卡合结构13、14的斜端部134、144导引,而会以其固定端31为支点向下弯折变形,然后卡合端32可顺畅滑入至卡合结构13、14的卡合部132、142内,并再对应挡止卡合于卡合结构13、14的挡止部133、143上,而以自动定位方式完成上盖2与机壳1的组立。-->上述机壳1的左、右侧板11、12上另可分别形成有一定位滑槽112、122,且于上盖2的左、右板23、24上另可分别形成有一定位凸柱231、241,当上盖2盖合于机壳1上时,定位凸柱231、241可分别对应滑设于定位滑槽112、122内而形成定位导引作用。请同时参阅图1、图4、及图6是本技术上盖拆卸的动作示意图,当欲将上盖2由机壳1上拆卸时,可直接施力按压于二弹性片3的按压部33上(如图6箭头所示),此时,由于按压所施力的方向是直接由上盖2的上方朝向下方,且二弹性片3的固定端31又同样固定于上盖2上,因此可轻易施力于二弹性片3而使其以固定端31为支点向下弯折,之后将上盖2朝向机壳1的后方稍微移动而使其卡合端32分别脱离机壳1的卡合结构13、14,如此即可完成上盖2由机壳1上拆卸的动作。由上述可知,于组立上盖2时,其可容易滑入并自动定位于机壳1上,而于拆卸上盖2时,亦可容易施力于上盖2的弹性片3,如此可形成极大的使用方便性。另外,请再同时参阅图1、图4、及图6,于上盖2邻近其二通孔21、22处可再向下一体成形有一限位倒勾25,当弹性片3受按压而向下弯折变形时,可使其弯折变形量受到限制而不致因施力过大而造成弹性片3的断裂。由于限位倒勾25是以一体成形方式形成于上盖2上,相较于传统以铆钉、或是另外以分件组设的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壳上盖拆卸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机壳,包括有一左侧板、及一右侧板,该左侧板与该右侧板于其顶缘处分别形成有一卡合结构;一上盖,是盖设于该机壳上,且该上盖开设有上下贯通的二通孔其是分别邻近于该左侧板与该右侧板;以及二弹性片,是分别组设于该上盖上并分别对应于该等通孔,该等弹性片的二端分别形成有一固定端、及一卡合端,其中该等固定端是分别固设于该上盖相对远离该左侧板及该右侧板的内侧,该等卡合端是分别对应卡合于该机壳的左、右侧板的卡合结构,且该等弹性片分别形成有一按压部其是位于该等固定端与该等卡合端之间且邻近于该等卡合端的一侧,同时该等按压部是分别对应容置于该等通孔内并向上显露。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壳上盖拆卸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机壳的卡合结构是分别为一卡合凹槽,且该等弹性片的卡合端是分别为一卡合凸缘。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壳上盖拆卸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等卡合凹槽分别形成有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永棋许福荣李碧云
申请(专利权)人:大同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