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小中部流塑性土体影响的基坑加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09146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30 09:58
一种减小中部流塑性土体影响的基坑加固结构。在施作深基坑过程中,当基坑廓括线外一侧的中部存在流塑性土层时,则无法保证基坑基本稳定性,存在安全隐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顶部支撑体设在基坑的顶部,基坑用地连墙竖直设置在基坑的内侧壁上,顶部支撑体通过冠梁与基坑用地连墙相连接,内部支撑体水平设置在顶部支撑体的下方,内部支撑体的一端设在基坑用地连墙的内侧壁上,基坑用地连墙上设有侧部定位体系,每个第一锚杆倾斜穿过基坑用地连墙设在基坑侧部的土体中,每个第二锚杆依次倾斜穿过基坑用地连墙和流塑性土体后设在基坑侧部土体中,每个第三锚杆依次倾斜穿过基坑用地连墙和流塑性土体后设在基坑侧部土体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施作深基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小中部流塑性土体影响的基坑加固结构
:本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减小中部流塑性土体影响的基坑加固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化进程提速,高层建筑领域亦获得迅猛发展,多层地下室不断涌现,其他类型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地铁、地下车站、地下停车场等地下结构的种类越来越多其形式也也来越复杂,地下空间的充分利用亦促进了深基坑的进一步发展,深基坑的支护设计成为国内各大城市建设工程中的关键问题,但是常规的基坑施工与设计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例如在施作深基坑时,要对工程地质勘察提出一项要求,即应进一步掌握施工场地外的土体性质和地质构造,特别是当设计包含土锚杆、在边坡处、临近边坡处施作基坑或在近水处施作基坑时,这一点显得格外重要。实际工程中,进一步掌握施工场地外的土体性质和地质构造的要求,常常被违背,这是因为很难获得在场地外进行钻探作业允可。在大城市中,通过查阅地质信息库的档案资料,解决施工场地外的土体性质和地质构造的基本情况,已有信息如果与实际日期间隔较长,实际施作深基坑时也不小偏差,当基坑采用地下连续墙支护且设计围护仅采用土锚杆,那么在基坑开挖到下排锚杆标高位置时,如果出现基坑廓括线外一侧的中部存在流塑性土层,但勘察时未被发现该情况,那么这时锚杆的根部就极有可能会嵌固于这部分软弱土层中,无法保证锚杆的承载力,等到发现时临时修改方案的补救措施被动且耗费大,还易延误深基坑的建造周期。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及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小中部流塑性土体影响的基坑加固结构。一种减小中部流塑性土体影响的基坑加固结构,包括顶部支撑体、基坑用地连墙、冠梁、侧部定位体系和内部支撑体,顶部支撑体水平设置在基坑的顶部,基坑用地连墙竖直设置在基坑的内侧壁上,顶部支撑体通过冠梁与基坑用地连墙相连接,内部支撑体水平设置在顶部支撑体的下方,内部支撑体的一端设置在基坑用地连墙的内侧壁上,基坑用地连墙上设置有侧部定位体系,所述侧部定位体系包括数个第一锚杆、数个第二锚杆和数个第三锚杆,数个第一锚杆并列设置,每个第一锚杆倾斜穿过基坑用地连墙设置在基坑侧部的土体中,数个第一锚杆设置在流塑性土体的上方,数个第二锚杆并列设置在数个第一锚杆的下方,每个第二锚杆依次倾斜穿过基坑用地连墙和流塑性土体后设置在基坑侧部土体中,数个第三锚杆并列设置在数个第二锚杆的下方,每个第三锚杆依次倾斜穿过基坑用地连墙和流塑性土体后设置在基坑侧部土体中。作为优选方案:顶部支撑体包括第一外框体和多个第一加强肋条,第一外框体为长方形框体,多个第一加强肋条沿长方形框体的宽度方向布置在第一外框体内,每个第一加强肋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外框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制为一体。作为优选方案:内部支撑体包括第二外框体和多个第二加强肋条,第二外框体为长方形框体,多个第二加强肋条沿长方形框体的宽度方向布置在第二外框体内,每个第二加强肋条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外框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制为一体。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外框体的一端外壁与第一外框体的一端内壁处于同一竖直面上,所述第二外框体的一侧外壁与第一外框体的一侧内壁处于同一竖直面上。作为优选方案:每个第一锚杆长度方向与基坑用地连墙厚度方向之间形成有第一倾斜角A,每个第二锚杆长度方向与基坑用地连墙厚度方向之间形成有第二倾斜角B,每个第三锚杆长度方向与基坑用地连墙厚度方向之间形成有第三倾斜角C,第一倾斜角A小于第二倾斜角B,第一倾斜角A和第三倾斜角C相等。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基坑用地连墙上加工有多列第一连接孔,多列第一连接孔竖直并列设置,每列第一连接孔包括多个第一单孔,第一单孔与第一锚杆一一对应配合,每个第一锚杆穿过其对应的第一单孔;所述基坑用地连墙上加工有多列第二连接孔,多列第二连接孔竖直并列设置,每列第二连接孔包括多个第二单孔,第二单孔与第二锚杆一一对应配合,每个第二锚杆穿过其对应的第二单孔;所述基坑用地连墙上加工有多列第三连接孔,多列第三连接孔竖直并列设置,每列第三连接孔包括多个第三单孔,第三单孔与第三锚杆一一对应配合,每个第三锚杆穿过其对应的第三单孔。作为优选方案:多列第二连接孔靠近多列第一连接孔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一、本技术通过顶部支撑体、基坑用地连墙、冠梁、侧部定位体系和内部支撑体之间相互配合能够实现对基坑周围的土体进行稳定定位,尤其能够限制基坑廓括线外一侧的中部的流塑性土层,操作过程具有应急性,组装快速,减少施工物资因突遇流塑性土体造成的二次人力和物力的过大消耗。二、本实施方式中侧部定位体系中数个第一锚杆、数个第二锚杆和数个第三锚杆之间相互配合能够实现对基坑廓括线外一侧的土体进行稳定定位,还能够增强各个锚杆的承载力,增强基坑自身的稳定性。三、数个第一锚杆的设置能够有效控制坑外土体向坑内移动的趋势,减小基坑用地连墙所承受的主动土压力,延缓地表塑性区继续发展的速度、较小塑性区继续发展的范围;通过数个第二锚杆和数个第三锚杆的设置穿过流塑性土体嵌入稳定土层中,能够进一步发挥土拱效应。四、本技术尤其适用于流塑性土体出现在基坑中部周围的地质情况中,防止塑性区发展至流塑性土体范围内,直接避免基坑结构的整体滑移失稳的事故发生。附图说明:为了易于说明,本技术由下述的具体实施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图1为本技术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基坑用地连墙和冠梁之间连接关系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D处的放大示意图;图5为图1中E处的放大示意图。图中,1-顶部支撑体;1-1-第一外框体;1-2-第一加强肋条;2-基坑用地连墙;3-冠梁;4-侧部定位体系;4-1-第一锚杆;4-2-第二锚杆;4-3-第三锚杆;5-内部支撑体;5-1-第二外框体;5-2-第二加强肋条;7-流塑性土体;11-第一单孔;12-第二单孔;13-第三单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通过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例来描述本技术。但是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术的概念。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因不必要的细节而模糊了本技术,在附图中仅仅示出了与根据本技术的方案密切相关的结构和/或处理步骤,而省略了与本技术关系不大的其他细节。具体实施方式一: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实施方式包括包括顶部支撑体1、基坑用地连墙2、冠梁3、侧部定位体系4和内部支撑体5,顶部支撑体1水平设置在基坑的顶部,基坑用地连墙2竖直设置在基坑的内侧壁上,顶部支撑体1通过冠梁3与基坑用地连墙2相连接,内部支撑体5水平设置在顶部支撑体1的下方,内部支撑体5的一端设置在基坑用地连墙2的内侧壁上,基坑用地连墙2上设置有侧部定位体系4,所述侧部定位体系4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小中部流塑性土体影响的基坑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顶部支撑体(1)、基坑用地连墙(2)、冠梁(3)、侧部定位体系(4)和内部支撑体(5),顶部支撑体(1)水平设置在基坑的顶部,基坑用地连墙(2)竖直设置在基坑的内侧壁上,顶部支撑体(1)通过冠梁(3)与基坑用地连墙(2)相连接,内部支撑体(5)水平设置在顶部支撑体(1)的下方,内部支撑体(5)的一端设置在基坑用地连墙(2)的内侧壁上,基坑用地连墙(2)上设置有侧部定位体系(4),所述侧部定位体系(4)包括数个第一锚杆(4-1)、数个第二锚杆(4-2)和数个第三锚杆(4-3),数个第一锚杆(4-1)并列设置,每个第一锚杆(4-1)倾斜穿过基坑用地连墙(2)设置在基坑侧部的土体中,数个第一锚杆(4-1)设置在流塑性土体(7)的上方,数个第二锚杆(4-2)并列设置在数个第一锚杆(4-1)的下方,每个第二锚杆(4-2)依次倾斜穿过基坑用地连墙(2)和流塑性土体(7)后设置在基坑侧部土体中,数个第三锚杆(4-3)并列设置在数个第二锚杆(4-2)的下方,每个第三锚杆(4-3)依次倾斜穿过基坑用地连墙(2)和流塑性土体(7)后设置在基坑侧部土体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小中部流塑性土体影响的基坑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顶部支撑体(1)、基坑用地连墙(2)、冠梁(3)、侧部定位体系(4)和内部支撑体(5),顶部支撑体(1)水平设置在基坑的顶部,基坑用地连墙(2)竖直设置在基坑的内侧壁上,顶部支撑体(1)通过冠梁(3)与基坑用地连墙(2)相连接,内部支撑体(5)水平设置在顶部支撑体(1)的下方,内部支撑体(5)的一端设置在基坑用地连墙(2)的内侧壁上,基坑用地连墙(2)上设置有侧部定位体系(4),所述侧部定位体系(4)包括数个第一锚杆(4-1)、数个第二锚杆(4-2)和数个第三锚杆(4-3),数个第一锚杆(4-1)并列设置,每个第一锚杆(4-1)倾斜穿过基坑用地连墙(2)设置在基坑侧部的土体中,数个第一锚杆(4-1)设置在流塑性土体(7)的上方,数个第二锚杆(4-2)并列设置在数个第一锚杆(4-1)的下方,每个第二锚杆(4-2)依次倾斜穿过基坑用地连墙(2)和流塑性土体(7)后设置在基坑侧部土体中,数个第三锚杆(4-3)并列设置在数个第二锚杆(4-2)的下方,每个第三锚杆(4-3)依次倾斜穿过基坑用地连墙(2)和流塑性土体(7)后设置在基坑侧部土体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小中部流塑性土体影响的基坑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顶部支撑体(1)包括第一外框体(1-1)和多个第一加强肋条(1-2),第一外框体(1-1)为长方形框体,多个第一加强肋条(1-2)沿长方形框体的宽度方向布置在第一外框体(1-1)内,每个第一加强肋条(1-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外框体(1-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制为一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减小中部流塑性土体影响的基坑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内部支撑体(5)包括第二外框体(5-1)和多个第二加强肋条(5-2),第二外框体(5-1)为长方形框体,多个第二加强肋条(5-2)沿长方形框体的宽度方向布置在第二外框体(5-1)内,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卉玉陈建华李东文王吉良
申请(专利权)人: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