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充电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08032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30 09: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于充电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包括底座,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两个充电桩本体,充电桩本体呈对称分布,两个充电桩本体的中间留有一定空间,其后端面的顶部外壁和两侧外壁上分别固定连接有一块散热板和一对隔板,散热板的表面开设有若干进风口,散热板上设置有散热机构,每个充电桩本体的两侧外壁均固定连接有线圈架,线圈架呈对称分布,其中心处开设有枪口,且每个线圈架上均缠绕有充电线,充电线的一端与充电桩本体电性连接,其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充电枪,充电枪的一端插入至枪口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一系列的结构使得本装置具有便于多辆新能源汽车同时充电和便于新能源汽车晚间进行充电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充电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本技术涉及混凝土板给料机
,具体为一种便于充电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技术介绍
充电桩其功能类似于加油站里面的加油机,可以固定在地面或墙壁,安装于公共建筑(公共楼宇、商场、公共停车场等)和居民小区停车场或充电站内,可以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为各种型号的电动汽车充电。充电桩的输入端与交流电网直接连接,输出端都装有充电插头用于为电动汽车充电。充电桩一般提供常规充电和快速充电两种充电方式,人们可以使用特定的充电卡在充电桩提供的人机交互操作界面上刷卡使用,进行相应的充电方式、充电时间、费用数据打印等操作,充电桩显示屏能显示充电量、费用、充电时间等数据。现有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只能一对一的对新能源汽车进行充电,这使得充电过程较为不便,从而降低了充电效率,充电速度慢,并且现有的充电桩不具有散热机构,长时间工作后容易因过热而造成故障,因此急需对其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充电桩只能对新能源汽车进行一对一的充电,使得充电过程不便,降低了充电效率,不具有散热机构,长时间工作后容易因过热而造成故障,夜晚或是其他光线条件不好的时候,不便于新能源汽车晚间充电的缺陷,提供一种便于充电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所述一种便于充电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具有结构设计合理,可同时对多辆车进行充电,提高了充电效率,具有散热机构,减小充电桩的故障率,便于新能源汽车在夜晚或是其他光线条件不好的时候进行充电的特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充电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两个充电桩本体,所述充电桩本体呈对称分布,两个所述充电桩本体的中间留有一定空间,其后端面的顶部外壁和两侧外壁上分别固定连接有一块散热板和一对隔板,所述散热板的表面开设有若干进风口,所述散热板上设置有散热机构,每个所述充电桩本体的两侧外壁均固定连接有线圈架,所述线圈架呈对称分布,其中心处开设有枪口,且每个所述线圈架上均缠绕有充电线,所述充电线的一端与充电桩本体电性连接,其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充电枪,所述充电枪的一端插入至枪口内,且每个所述充电枪上均固定连接有把手。优选的,所述散热机构包括若干电机,所述电机均固定连接在散热板的底部内壁上,且每个所述电机的输出轴末端均固定连接有若干片扇叶。优选的,每个所述充电桩本体的后端面上均开设有若干散热孔,所述散热孔呈等距分布,其孔径均相等,且每个所述散热孔的开孔处上方均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的一侧固定连接在充电桩本体的后端面。优选的,每块所述隔板的底部均开设有散热口,所述散热口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散热网。优选的,所述线圈架的外壁表面设置有一层垫层,所述垫层为海绵垫结构,其厚度为1`1.5cm。优选的,所述充电桩本体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若干根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顶棚,所述顶棚的顶端为圆弧形。优选的,所述充电桩本体的顶部外壁上开设有圆口,每个所述圆口内均安装有灯座,所述灯座上电性连接有照明灯,所述照明灯呈等距分布。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便于充电,每个充电桩上固定安装有两个充电枪,一组充电桩共设有四个充电枪,此充电桩便于多辆新能源汽车同时进行充电,从而大大提高了充电效率;2、散热效果好,充电桩本体的内部热量从散热孔排出,可通过扇叶的鼓风将散热孔排出的热量吹向下方的散热口,并通过散热网扩散至空气中,从而可起到散热的效果,以避免充电桩本体充电过热而发生故障;3、使用范围广,便于新能源汽车晚间进行充电,充电桩上安装有照明灯,多个照明灯等可增大灯光的照射面积,可便于新能源汽车在光照条件差的地方进行充电。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处截面剖视图;图3为图1的侧视图;图4为线圈架的剖面图图5为图2的A处放大图。图中标号:1、底座;2、充电桩本体;3、散热板;4、隔板;5、进风口;6、线圈架;7、枪口;8、充电线;9、充电枪;10、把手;11、电机;12、扇叶;13、散热孔;14、挡板;15、散热口;16、散热网;17、垫层;18、支撑柱;19、顶棚;20、圆口;21、灯座;22、照明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于充电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包括底座1,底座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两个充电桩本体2,充电桩本体2呈对称分布,两个充电桩本体2的中间留有一定空间,其后端面的顶部外壁和两侧外壁上分别固定连接有一块散热板3和一对隔板4,散热板3的表面开设有若干进风口5,散热板3上设置有散热机构,散热机构包括若干电机11,电机11均固定连接在散热板3的底部内壁上,且每个电机11的输出轴末端均固定连接有若干片扇叶12,每个充电桩本体2的后端面上均开设有若干散热孔13,散热孔13呈等距分布,其孔径均相等,开设散热孔13可加快充电桩本体2充电时产生的热量,避免充电桩本体2内部过热产生故障,不便于新能源汽车充电,且每个散热孔13的开孔处上方均设置有挡板14,挡板14的一侧固定连接在充电桩本体2的后端面,挡板14可遮挡大灰尘等杂质,避免通过散热孔13进入充电桩本体2内,从而确保充电桩本体2不会因灰尘杂质而产生故障,每块隔板4的底部均开设有散热口15,散热口15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散热网16,设置散热网16可确保热量顺利排出充电桩本体2外,还可防止体积较大的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进入充电桩本体2内,可提高充电桩本体2的安全性,每个充电桩本体2的两侧外壁均固定连接有线圈架6,线圈架6的外壁表面设置有一层垫层17,垫层17为海绵垫结构,其厚度为1`1.5cm,海绵垫结构可起到防护效果,可减小充电线8与线圈架6之间的相互摩擦,从而延长了充电线8的使用寿命,线圈架6呈对称分布,其中心处开设有枪口7,且每个线圈架6上均缠绕有充电线8,充电线8的一端与充电桩本体2电性连接,其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充电枪9,充电枪9的一端插入至枪口7内,且每个充电枪9上均固定连接有把手10,充电桩本体2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若干根支撑柱18,支撑柱18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顶棚19,顶棚19的顶端为圆弧形,顶棚19可起到遮挡雨雪的效果,从而可避免充电桩本体2受到雨雪侵蚀发生故障,进一步提高了充电桩本体2的实用性,充电桩本体2的顶部外壁上开设有圆口20,每个圆口20内均安装有灯座21,灯座21上电性连接有照明灯22,照明灯22呈等距分布,照明灯22可在晚间提供光照,便于使用人员对新能源汽车进行充电。工作原理:本技术在使用时,首先将该装置中的电器元件均通过导线外接控制开关和电源,当新能源汽车移动至充电桩本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充电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两个充电桩本体(2),所述充电桩本体(2)呈对称分布,两个所述充电桩本体(2)的中间留有一定空间,其后端面的顶部外壁和两侧外壁上分别固定连接有一块散热板(3)和一对隔板(4),所述散热板(3)的表面开设有若干进风口(5),所述散热板(3)上设置有散热机构,每个所述充电桩本体(2)的两侧外壁均固定连接有线圈架(6),所述线圈架(6)呈对称分布,其中心处开设有枪口(7),且每个所述线圈架(6)上均缠绕有充电线(8),所述充电线(8)的一端与充电桩本体(2)电性连接,其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充电枪(9),所述充电枪(9)的一端插入至枪口(7)内,且每个所述充电枪(9)上均固定连接有把手(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充电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两个充电桩本体(2),所述充电桩本体(2)呈对称分布,两个所述充电桩本体(2)的中间留有一定空间,其后端面的顶部外壁和两侧外壁上分别固定连接有一块散热板(3)和一对隔板(4),所述散热板(3)的表面开设有若干进风口(5),所述散热板(3)上设置有散热机构,每个所述充电桩本体(2)的两侧外壁均固定连接有线圈架(6),所述线圈架(6)呈对称分布,其中心处开设有枪口(7),且每个所述线圈架(6)上均缠绕有充电线(8),所述充电线(8)的一端与充电桩本体(2)电性连接,其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充电枪(9),所述充电枪(9)的一端插入至枪口(7)内,且每个所述充电枪(9)上均固定连接有把手(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充电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机构包括若干电机(11),所述电机(11)均固定连接在散热板(3)的底部内壁上,且每个所述电机(11)的输出轴末端均固定连接有若干片扇叶(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充电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充电桩本体(2)的后端面上均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明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五纷物联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