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08016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30 09: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背光模组包括:第一非弯折区、第二非弯折区、以及弯折区;第一导光板位于第一非弯折区;第二导光板位于第二非弯折区;弯折部位于弯折区;第一光源位于第一导光板和弯折部之间;第二光源位于第二导光板和弯折部之间;背光组件,背光组件的一端位于第一非弯折区,背光组件的另一端位于第二非弯折区,且背光组件延伸经过弯折区;背光组件包括柔性基底和位于柔性基底一侧的多个第三光源,柔性基底远离第三光源一侧的表面与弯折部、部分第一导光板、部分第二导光板均相贴合。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实现可折叠的同时,有利于实现窄边框,提高显示效果。果。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显示面板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用户对于显示面板的功能和外观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为了满足用户的这一需求,可变形弯曲的显示面板应运而生。
[0003]现有技术中,常采用侧入式背光模组给液晶显示面板提供光源,侧入式背光模组由于导光板的材质、以及导光网点等设计因素,无法实现弯折。因此,通过将两个液晶显示模组拼接,并在两个液晶显示模组的拼接处设置可弯折部实现弯折。
[0004]但是,由于侧入式背光模组中要达到所需光学效果需要一定的混光距离,再加上侧入式背光模组中需要设置侧入式光源和胶铁结构,使得显示模组中的边框较大,影响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在实现可折叠的同时,有利于实现窄边框,提高显示效果。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第一非弯折区、第二非弯折区、以及位于第一非弯折区和第二非弯折区之间的弯折区;第一导光板,第一导光板位于第一非弯折区;第二导光板,第二导光板位于第二非弯折区;弯折部,弯折部位于弯折区,且弯折部位于第一导光板和第二导光板之间;第一光源,第一光源位于第一非弯折区,且第一光源位于第一导光板和弯折部之间;第二光源,第二光源位于第二非弯折区,且第二光源位于第二导光板和弯折部之间;背光组件,背光组件的一端位于第一非弯折区,背光组件的另一端位于第二非弯折区,且背光组件延伸经过弯折区;背光组件包括柔性基底和位于柔性基底一侧的多个第三光源,柔性基底远离第三光源一侧的表面与弯折部、部分第一导光板、部分第二导光板均相贴合。
[0007]基于同一思想,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背光模组。
[000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0009]本专利技术中,背光组件包括柔性基底,柔性基底可弯折,从而背光组件可弯折,其不影响背光模组中弯折区的弯折。背光组件还包括位于柔性基底一侧的多个第三光源,第三光源用于提供光源。柔性基底远离第三光源一侧的表面与弯折部相贴合,使得背光模组中弯折区也有光源提供光线。为了达到显示面板所需的光学效果,第一导光板需要一定的混光距离,因此,第一导光板靠近第一光源的一侧存在一定混光区域,第一导光板中该区域的出光效果较差。背光组件中柔性基底远离第三光源一侧的表面还与部分第一导光板相贴合,背光组件中柔性基底的一端延伸至第一导光板中混光区域的上方,并覆盖第一导光板
中的混光区域,从而通过与该部分第一导光板相贴合的柔性基底上的第三光源可以改善第一导光板中混光区域的出光效果,进一步提高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积,有利于实现显示装置的窄边框化,有利于提高显示装置的屏占比。同理,为了达到显示面板所需的光学效果,第二导光板需要一定的混光距离,因此,第二导光板靠近第二光源的一侧存在一定混光区域,第二导光板中该区域的出光效果较差。背光组件中柔性基底远离第三光源一侧的表面还与部分第二导光板相贴合,背光组件中柔性基底的一端延伸至第二导光板中混光区域的上方,并覆盖第二导光板中的混光区域,从而通过与该部分第二导光板相贴合的柔性基底上的第三光源可以改善第二导光板中混光区域的出光效果,进一步提高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积,有利于实现显示装置的窄边框化,有利于提高显示装置的屏占比。而且,背光组件的一端位于第一非弯折区,背光组件的另一端位于第二非弯折区,背光组件与部分第一导光板、部分第二导光板相贴合,降低了背光组件从背光模组中剥离的风险,提高背光模组的结构稳固性。
[0010]当然,实施本专利技术的任一产品不必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0011]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0012]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
[0013]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平面示意图;
[0014]图2是图1所述的背光模组沿A

A

的剖面示意图;
[0015]图3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平面示意图;
[0016]图4是图3所述的背光模组沿E

E

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0017]图5是图3所述的背光模组沿E

E

的另一种剖面示意图;
[0018]图6是图3所述的背光模组沿E

E

的又一种剖面示意图;
[0019]图7是图3所述的背光模组沿E

E

的又一种剖面示意图;
[0020]图8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0021]图9是图8所述的显示装置沿F

F

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0022]图10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弯折结构示意图;
[0023]图1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弯折结构示意图;
[0024]图12是图8所述的显示装置沿F

F

的另一种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26]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0027]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
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0028]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0029]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0030]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平面示意图,参考图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用于向显示面板提供光源。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为可折叠背光模组,具体而言,背光模组包括第一非弯折区BB、第二非弯折区CC和弯折区DD,弯折区DD位于第一非弯折区BB和第二非弯折区CC之间,通过弯折区DD实现背光模组的弯折。本实施例仅以背光模组包括第一非弯折区BB、第二非弯折区CC和一个弯折区DD为例进行说明,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可以包括其他非弯折区、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弯折区DD,本专利技术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0031]图2是图1所述的背光模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非弯折区、第二非弯折区、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非弯折区和所述第二非弯折区之间的弯折区;第一导光板,所述第一导光板位于所述第一非弯折区;第二导光板,所述第二导光板位于所述第二非弯折区;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位于所述弯折区,且所述弯折部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板和所述第二导光板之间;第一光源,所述第一光源位于所述第一非弯折区,且所述第一光源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板和所述弯折部之间;第二光源,所述第二光源位于所述第二非弯折区,且所述第二光源位于所述第二导光板和所述弯折部之间;背光组件,所述背光组件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非弯折区,所述背光组件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非弯折区,且所述背光组件延伸经过所述弯折区;所述背光组件包括柔性基底和位于所述柔性基底一侧的多个第三光源,所述柔性基底远离所述第三光源一侧的表面与所述弯折部、部分所述第一导光板、部分所述第二导光板均相贴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框胶,所述第一框胶位于所述第一非弯折区,所述第一导光板和所述第一光源位于所述第一框胶形成的容置空间内;第二框胶,所述第二框胶位于所述第二非弯折区,所述第二导光板和所述第二光源位于所述第二框胶形成的容置空间内;所述柔性基底远离所述第三光源一侧的表面与部分所述第一框胶、部分所述第二框胶相贴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背框,所述第一背框包括第一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一延伸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一侧板均位于所述第一非弯折区,所述第一侧板围设在所述第一底板的边缘,所述第一框胶围绕所述第一侧板靠近所述第一导光板一侧的表面设置,所述第一延伸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相连接,所述第一延伸结构的另一端嵌设于所述弯折部内;第二背框,所述第二背框包括第二底板、第二侧板和第二延伸结构;其中,所述第二底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均位于所述第二非弯折区,所述第二侧板围设在所述第二底板的边缘,所述第二框胶围绕所述第二侧板靠近所述第二导光板一侧的表面设置,所述第二延伸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相连接,所述第二延伸结构的另一端嵌设于所述弯折部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结构包括第一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两端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侧板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嵌设于所述弯折部内;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庆明陈志启李竹山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