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BIM机房布置模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05936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30 09: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BIM机房布置模型,包括支撑柱和模型本体,所述支撑柱的上方固定有桌架,且桌架的内侧固定有支撑条,所述支撑条的上方设置有布置底板,且支撑条靠近布置底板中心线的一侧设置有卡块,所述卡块靠近布置底板中心线的一侧固定有拉杆,且拉杆的外侧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靠近布置底板中心线的一侧设置有固定块,且固定块靠近布置底板中心线的一侧设置有限位环,所述模型本体位于布置底板的上方,且模型本体的外侧设置有防水层。该基于BIM机房布置模型,与现有的普通机房布置模型相比,方便对模型进行防水保护,防止模型本体受潮损坏,延长了模型本体的使用寿命,方便安装和拆卸模型,方便进行运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BIM机房布置模型
本技术涉及模型
,具体为一种基于BIM机房布置模型。
技术介绍
BIM是建筑学、工程学及土木工程的新工具,它是来形容那些以三维图形为主、物件导向、建筑学有关的电脑辅助设计。通过主观意识借助实体或者虚拟表现构成客观阐述形态结构的一种表达目的的物件,模型≠商品,任何物件定义为商品之前的研发过程中形态均为模型,当定义型号、规格并匹配相应价格的时候,模型将会以商品形式呈现出来。一般的机房布置模型,采用粘接的方式将模型与桌面固定,不方便进行拆装,同时也不方便进行运输,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针对上述情况,在现有的机房布置模型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BIM机房布置模型,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一般的机房布置模型,采用粘接的方式将模型与桌面固定,不方便进行拆装,同时也不方便进行运输,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BIM机房布置模型,包括支撑柱和模型本体,所述支撑柱的上方固定有桌架,且桌架的内侧固定有支撑条,所述支撑条的上方设置有布置底板,且支撑条靠近布置底板中心线的一侧设置有卡块,所述卡块靠近布置底板中心线的一侧固定有拉杆,且拉杆的外侧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靠近布置底板中心线的一侧设置有固定块,且固定块靠近布置底板中心线的一侧设置有限位环,所述模型本体位于布置底板的上方,且模型本体的外侧设置有防水层,所述模型本体的左右两侧固定有底脚,且底脚的内侧安装有销杆。优选的,所述模型本体通过销杆和底脚与布置底板之间构成连接结构,且底脚之间关于模型本体的中心线对称分布。优选的,所述限位环与拉杆之间为焊接一体化结构,且限位环的一侧左表面与固定块的右表面相贴合。优选的,所述卡块通过弹簧与固定块之间构成弹性连接,且弹簧的中心线与拉杆的中心线相重合。优选的,所述卡块通过拉杆与固定块之间构成滑动结构,且卡块为L型结构。优选的,所述支撑条与桌架之间为固定连接,且支撑条的上表面与布置底板的下表面相贴合。优选的,所述防水层与模型本体之间为一体化结构,且模型本体之间沿着水平方向等距分布。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通过模型本体和防水层的设置,防水层与模型本体之间为一体化结构,方便对模型进行防水保护,防止模型本体受潮损坏,延长了模型本体的使用寿命;2.本技术通过底脚、销杆、模型本体、布置底板、拉杆、限位环、固定块、弹簧、卡块和支撑条的设置,模型本体通过销杆和底脚与布置底板之间构成连接结构,卡块通过弹簧与固定块之间构成弹性连接,卡块通过拉杆与固定块之间构成滑动结构,方便安装和拆卸该模型,方便进行运输。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主视半剖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1、支撑柱;2、桌架;3、底脚;4、销杆;5、模型本体;6、布置底板;7、拉杆;8、限位环;9、固定块;10、弹簧;11、卡块;12、支撑条;13、防水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于BIM机房布置模型,包括支撑柱1和模型本体5,支撑柱1的上方固定有桌架2,且桌架2的内侧固定有支撑条12,支撑条12与桌架2之间为固定连接,且支撑条12的上表面与布置底板6的下表面相贴合,支撑条12的上方设置有布置底板6,且支撑条12靠近布置底板6中心线的一侧设置有卡块11,卡块11靠近布置底板6中心线的一侧固定有拉杆7,且拉杆7的外侧设置有弹簧10,卡块11通过拉杆7与固定块9之间构成滑动结构,且卡块11为L型结构,卡块11通过弹簧10与固定块9之间构成弹性连接,且弹簧10的中心线与拉杆7的中心线相重合,弹簧10靠近布置底板6中心线的一侧设置有固定块9,且固定块9靠近布置底板6中心线的一侧设置有限位环8,限位环8与拉杆7之间为焊接一体化结构,且限位环8的一侧左表面与固定块9的右表面相贴合,通过底脚3、销杆4、模型本体5、布置底板6、拉杆7、限位环8、固定块9、弹簧10、卡块11和支撑条12的设置,模型本体5通过销杆4和底脚3与布置底板6之间构成连接结构,卡块11通过弹簧10与固定块9之间构成弹性连接,卡块11通过拉杆7与固定块9之间构成滑动结构,方便安装和拆卸该模型,方便进行运输;模型本体5位于布置底板6的上方,且模型本体5的外侧设置有防水层13,防水层13与模型本体5之间为一体化结构,且模型本体5之间沿着水平方向等距分布,通过模型本体5和防水层13的设置,防水层13与模型本体5之间为一体化结构,方便对模型进行防水保护,防止模型本体5受潮损坏,延长了模型本体5的使用寿命,模型本体5的左右两侧固定有底脚3,且底脚3的内侧安装有销杆4,模型本体5通过销杆4和底脚3与布置底板6之间构成连接结构,且底脚3之间关于模型本体5的中心线对称分布。工作原理:在使用该基于BIM机房布置模型时,首先将该桌架2和支撑柱1搬运到指定地点,将该布置底板6放置在桌架2内侧的支撑条12上,通过拉动布置底板6一侧的拉杆7,使得该卡块11向靠近布置底板6的一侧移动,压缩弹簧10,使得布置底板6的一侧下移,松开拉杆7,在弹簧10弹力的作用下,使得卡块11与支撑条12之间相卡合,再拉动布置底板6另一侧的拉杆7,使得另一侧卡块11与支撑条12之间相卡合,插入销杆4将卡块11与支撑条12之间固定,将模型本体5放置在布置底板6上,通过销杆4和底脚3将模型本体5固定在布置底板6上,这就是该基于BIM机房布置模型的工作原理。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BIM机房布置模型,包括支撑柱(1)和模型本体(5),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1)的上方固定有桌架(2),且桌架(2)的内侧固定有支撑条(12),所述支撑条(12)的上方设置有布置底板(6),且支撑条(12)靠近布置底板(6)中心线的一侧设置有卡块(11),所述卡块(11)靠近布置底板(6)中心线的一侧固定有拉杆(7),且拉杆(7)的外侧设置有弹簧(10),所述弹簧(10)靠近布置底板(6)中心线的一侧设置有固定块(9),且固定块(9)靠近布置底板(6)中心线的一侧设置有限位环(8),所述模型本体(5)位于布置底板(6)的上方,且模型本体(5)的外侧设置有防水层(13),所述模型本体(5)的左右两侧固定有底脚(3),且底脚(3)的内侧安装有销杆(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BIM机房布置模型,包括支撑柱(1)和模型本体(5),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1)的上方固定有桌架(2),且桌架(2)的内侧固定有支撑条(12),所述支撑条(12)的上方设置有布置底板(6),且支撑条(12)靠近布置底板(6)中心线的一侧设置有卡块(11),所述卡块(11)靠近布置底板(6)中心线的一侧固定有拉杆(7),且拉杆(7)的外侧设置有弹簧(10),所述弹簧(10)靠近布置底板(6)中心线的一侧设置有固定块(9),且固定块(9)靠近布置底板(6)中心线的一侧设置有限位环(8),所述模型本体(5)位于布置底板(6)的上方,且模型本体(5)的外侧设置有防水层(13),所述模型本体(5)的左右两侧固定有底脚(3),且底脚(3)的内侧安装有销杆(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机房布置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型本体(5)通过销杆(4)和底脚(3)与布置底板(6)之间构成连接结构,且底脚(3)之间关于模型本体(5)的中心线对称分布。


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涛陈州唐小卫孙伟梅丛剑许馨文华璀杨陈萌龚凯威张弋祖江政周肖琪
申请(专利权)人:升维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