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挂式逆作墙工作井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05448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6 06: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悬挂式逆作墙工作井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工作井支护结构强度差的问题,具有提高工作井支护结构,便于施工的有益效果,具体方案如下:一种悬挂式逆作墙工作井支护结构,包括井壁,从上到下井壁包括多段,相邻两段井壁之间连接,井壁顶部向其周侧延伸设置压顶板,压顶板与井壁连接形成悬挂井壁;井壁外侧沿着压顶板的宽度方向设置多排支护桩,支护桩内部中空设置,压顶板与各支护桩的顶部通过压顶板的浇筑、支护桩内部灌注混凝土实现连接,所有的支护桩与压顶板作为复合悬挂受力结构以悬挂井壁。板作为复合悬挂受力结构以悬挂井壁。板作为复合悬挂受力结构以悬挂井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悬挂式逆作墙工作井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地下工程支护领域,尤其是一种悬挂式逆作墙工作井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
技术介绍
信息,不必然构成在先技术。
[0003]随着城市建筑物不断密集化,如何减少施工对道路交通及周边建筑物影响、缩短施工周期、降低成本成为顶管工程的热点问题。在顶管工程中,顶管工作井在工程中作用至关重,是顶管工程中唯一需要开挖地面的工序。目前,顶管工作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工期长、成本高、安全性等问题。沉井和逆作施工是顶管工作井基坑支护最常用的方法。沉井施工,具有井壁刚度、强度、安全系数较大等优点,但沉井的位置标高需严格控制,并且易倾斜且难纠偏,此外工期较长,对周围建(构)筑物影响较大,且易对周围土体产生扰动。而逆作法施工,进行地下结构施工时,对基坑不架设临时支撑,而是利用结构本身来作为挡土墙,同时作为支撑,采取从上而下依次开挖和构筑结构体的施工方法,这种方法基本弥补了沉井施工的缺点,它工期短、适用于小空间、对周边土体和建筑影响小。
[0004]目前,国内相关科研机构围绕工作井支护结构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很多工作井支护结构。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多数是采用桩承悬挂技术进行逆作井壁,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作为支撑桩在井壁外侧环状均布置,桩顶设支撑环梁,环梁与外壁浇筑成整体用以克服井壁墙体自重,外壁外侧无任何支护结构,其结构受力体系存在不足,只能靠外壁支撑桩平衡环梁传递的墙体自重,当应用于工作井有可能因为逆作墙壁过重造成环梁结构发生破坏,并且施工时绑扎井壁钢筋,施工较为困难,因而它的适用范围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悬挂式逆作墙工作井支护结构,能够比较容易地控制外壁的沉降,易于控制工作井的位置精度和施工质量。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7]一种悬挂式逆作墙工作井支护结构,包括井壁,从上到下井壁包括多段,相邻两段井壁之间连接,井壁顶部向其周侧延伸设置压顶板,压顶板与井壁连接形成悬挂井壁;井壁外侧沿着压顶板的宽度方向设置多排支护桩,支护桩内部中空设置,压顶板与各支护桩的顶部通过压顶板的浇筑、支护桩内部灌注混凝土实现连接,所有的支护桩与压顶板作为复合悬挂受力结构以悬挂井壁。
[0008]上述的支护结构,支护桩与压顶板、井壁连为一体,支护桩设有多排,形成了结构较为稳定的复合悬挂体系,能够可靠悬挂工作井的井壁,整体结构采用支护桩及压顶板受力、不同节段井壁之间传递荷载,传力路径清晰、构造简单,相对于传统的逆作结构,受力更加合理,适用于深度较大的工作井,并且因多段分别开挖,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
[0009]如上所述的一种悬挂式逆作墙工作井支护结构,每一段所述的井壁均为现场浇筑件,相邻两段井壁通过井壁内侧的钢丝网和混凝土的浇筑实现连接;
[0010]如上所述的一种悬挂式逆作墙工作井支护结构,从井壁向外,沿着压顶板的宽度方向,支护桩共设置三排,分别为内侧托换支护桩、中间支撑桩和外侧抗拔支护桩,内侧托换支护桩围绕井壁周侧设置一圈,内侧托换支护桩与中间支撑桩之间间隔设定距离,中间支撑桩与外侧抗拔支护桩之间间隔设定距离。
[0011]如上所述的一种悬挂式逆作墙工作井支护结构,所述内侧托换支护桩的设置数量大于所述外侧抗拔支护桩的设置数量,而且内侧托换支护桩与井壁外侧接触或连接;
[0012]所述中间支撑桩的顶端设于所述压顶板对角线的两侧;
[0013]沿着压顶板每一侧长度方向的中部,设置多根所述的外侧抗拔支护桩。
[0014]如上所述的一种悬挂式逆作墙工作井支护结构,与所述井壁的最近的支护桩设置支撑件,以便于施做井壁,这样可将井壁自重传递至托换支护桩上,不至于使压顶板受力过大开裂甚至破坏。
[0015]如上所述的一种悬挂式逆作墙工作井支护结构,每一段所述井壁靠近基坑的一侧设有钢丝网,钢丝网沿基坑土体侧壁铺设,钢丝网与插入至基坑土体中的固网件连接,固网件与钢丝网连接以保证相应段井壁的顺利施工,固网件可为固网钢筋;
[0016]相邻两段井壁的钢丝网相互连接,以便于上下两段井壁的荷载传递,保证传力;
[0017]最顶段井壁的钢丝网与所述压顶板的钢筋网连接,钢丝网与压顶板的钢筋网可靠连接,保证压顶板与最顶段井壁的可靠连接,以进一步保证支护结构的强度。
[0018]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悬挂式逆作墙工作井支护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内容:
[0019]确定工作井中心和井壁以及所有支护桩的位置;
[0020]在预建井壁的外侧施工多排支护桩,相邻两排支护桩之间间隔设定的距离;
[0021]从上到下,开挖每一段井壁所在位置及其内侧的土体,完成压顶板和/或对应段井壁的混凝土浇筑,在最顶段井壁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同时在最顶段井壁的周侧施做压顶板,使得压顶板、支护桩与最顶段井壁连成一体结构;
[0022]在最底段井壁上层的井壁浇筑完成后,继续开挖最底段井壁的土体,浇筑工作井混凝土垫层底板;
[0023]浇筑最后一段井壁,完成最底段井壁的施工。
[0024]如上所述的一种悬挂式逆作墙工作井支护结构的施工方法,从上到下,对第一段井壁的施工包括如下内容:
[0025]在第一段井壁所在位置及其内侧进行相应土体的开挖;
[0026]在形成第一段井壁的基坑开挖过程中沿基坑周圈紧贴土体铺设钢丝网,在土体中插入固网件;
[0027]与井壁最近的支护桩靠近井壁的一侧焊接支撑件以便施做井壁;
[0028]铺设压顶板的钢筋网,将第一段井壁的钢丝网与钢筋网连接;
[0029]安装压顶板模板和第一段井壁模板,浇筑混凝土,完成压顶板和第一段井壁的施工。
[0030]如上所述的一种悬挂式逆作墙工作井支护结构的施工方法,从上到下,对第二段
井壁与最底段井壁之间所有井壁的施工包括如下内容:
[0031]在相应段井壁所在位置及其内侧进行相应土体的开挖;
[0032]在形成相应段井壁的基坑开挖过程中沿基坑周圈紧贴土体铺设钢丝网,在土体中插入固网件;
[0033]与井壁最近的支护桩靠近井壁的一侧焊接支撑件以便施做井壁;
[0034]安装相应段井壁模板,浇筑混凝土,完成相应段井壁的施工。
[0035]如上所述的一种悬挂式逆作墙工作井支护结构的施工方法,从上到下,第二段井壁、最底段井壁和二者之间所有的井壁处设置的井壁模板,该井壁模板的顶部设有浇口,浇口外突出于上一层井壁的底部设置;
[0036]在带有浇口模板的内侧浇筑混凝土时,直至浇口内混凝土表面的高度为上一段井壁顶面的标高+带有浇口模板对应井壁的收缩余量。
[0037]上述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38]1)本专利技术通过支护桩内部可灌注混凝土,压顶板与支护桩顶部连接增强结构整体性,使支护桩和压顶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悬挂式逆作墙工作井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井壁,从上到下井壁包括多段,相邻两段井壁之间连接,井壁顶部向其周侧延伸设置压顶板,压顶板与井壁连接形成悬挂井壁;井壁外侧沿着压顶板的宽度方向设置多排支护桩,支护桩内部中空设置,压顶板与各支护桩的顶部通过压顶板的浇筑、支护桩内部灌注混凝土实现连接,所有的支护桩与压顶板作为复合悬挂受力结构以悬挂井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悬挂式逆作墙工作井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段所述的井壁均为现场浇筑件,相邻两段井壁通过井壁内侧的钢丝网和混凝土的浇筑实现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悬挂式逆作墙工作井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从井壁向外,沿着压顶板的宽度方向,支护桩共设置三排,分别为内侧托换支护桩、中间支撑桩和外侧抗拔支护桩,内侧托换支护桩围绕井壁周侧设置一圈,内侧托换支护桩与中间支撑桩之间间隔设定距离,中间支撑桩与外侧抗拔支护桩之间间隔设定距离。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悬挂式逆作墙工作井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托换支护桩的设置数量大于所述外侧抗拔支护桩的设置数量,而且内侧托换支护桩与井壁外侧接触或连接;所述中间支撑桩的顶端设于所述压顶板对角线的两侧;沿着压顶板每一侧长度方向的中部,设置多根所述的外侧抗拔支护桩。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悬挂式逆作墙工作井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与所述井壁的最近的支护桩设置支撑件。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悬挂式逆作墙工作井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段所述井壁靠近基坑的一侧设有钢丝网,钢丝网沿基坑土体侧壁铺设,钢丝网与插入至基坑土体中的固网件连接;最顶段井壁的钢丝网与所述压顶板的钢筋网连接;相邻两段井壁的钢丝网相互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

6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悬挂式逆作墙工作井支护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内容:确定工作井中心和井壁以及所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焕卫衣兰法郭英厚郑晓李传斌白力源刘亚珍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建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