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轻薄柔软具有差别化导湿的单面纬编针织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051858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6 06: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轻薄柔软具有差别化导湿的单面纬编针织面料,包括面料本体,所述面料本体包括互相交织,且通过纬编单面平纹和/或单面变化组织结构编织的第一纱线Y1和第二纱线Y2;面料本体具有服装面与贴肤面,并且贴肤面有几何不连续凸起区域;在单位面积内,服装面由成圈与集圈结构构成,所述贴肤面由成圈与集圈或浮线结构构成;在面料体的一个单位循环组织中,贴肤面至少含有一路用于编织不成圈编织单元的纱线;且用于编织不成圈编织单元的纱线的面积在一个单位循环组织结构总路数中的单位面积≤70%。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轻薄、柔软及单向传递指(0WTC)≥100%,可满足人们对穿着的舒适性、功能性、实用性的需求,适用范围广。适用范围广。适用范围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轻薄柔软具有差别化导湿的单面纬编针织面料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纺织面料
,涉及一种单面纬编针织面料,尤其涉及一种轻薄、柔软并具有保暖性能及织物两面液态水差别化导湿的特性,使得人体肌肤面始终保持干爽舒适的针织面料。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穿着和家居用品除了美观提出越来越多功能性、舒适性的要求。在夏季炎热天气,人体对纺织面料的诉求主要是轻薄和干爽。为了考虑面料轻质感,市场往往选用单面面料制作夏季成衣,但此类面料在人体大量出汗后,接触身体的面料不吸汗,人体会感觉闷热;而吸湿能力好的面料,被汗水浸湿后感觉到冷感且干燥往往需要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面料容易粘附在人体身上影响透气性,因此具备单向导湿功能的纺织品面料因需而生,满足了人们对穿着的要求,也将会受到广大消费者和市场的青睐。
[0003]现有技术的纬编单面单向导湿针织面料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后整理的办法对现有纺织面料的其中一面利用涂层或者印花工艺印制拒水图案以达到织物二面有不同导湿能力,或对纱线进行拒水的前处理使得由此纱线制成的织物以利于单向导湿功能;另一类是利用异形截面的纱线搭配或以双面组织结构为主的双面变化组织结构设计来实现液态水在织物贴肤面层和服装面层的传递能力来实现差异性。
[0004]专利申请CN202010881143.3,“一种涤盖棉单向导湿校服面料及其制备工艺”,公开了一种包括内层和外层的针织面料,所述内层面料由110dtex/130f的涤纶低弹丝制成,所述外层面料由13/>‑
16tex的棉纱制成。其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前处理;S2染色;S3除毛;S4后处理;S5成型,由此形成的面料具有单向导湿、快干、透气的特点。
[0005]专利申请CN201911344139.7,“一种多功能单向导湿棉织物的制备方法”,公开了一种用涂布的方式,将功能材料与织物结合形成的单向传导面料,主要步骤包括:(1)采用硅烷偶联剂对气相纳米二氧化硅进行疏水改性,将其在无水乙醇中分散,制成疏水气相纳米二氧化硅无水乙醇分散液;(2)将疏水气相纳米二氧化硅无水乙醇分散液与含氟拒水剂混合,配制拒水涂层剂;(3)采用拒水涂层剂对棉织物进行单面间隔涂层整理,预烘、焙烘之后,得到多功能单向导湿棉织物。
[0006]专利申请CN201922433023.2,“一种单向导湿面料”,公开了一种包括防水内层、单向导湿点、织物里层、织物表层和亲水外层的单向导湿面料,防水内层和单向导湿点位于最内侧,与人体接触;织物里层的内侧通过印花工艺复合有防水内层,外侧通过接结法结合有织物表层,织物里层的内侧为单向导湿点,织物表层的外侧通过浸





焙工艺复合有亲水外层且亲水外层位于最外侧来实现单向传导的功能。
[0007]专利申请CN201811027306.0,“一种多功能单向导湿面料”,公开一种多功能单向导湿面料为双面针织网眼布,通过双面针织机进行织造形成双面结构的坯布,所述坯布的里层是通过集圈的织法形成网孔结构,所述坯布外层的表面积大于所述里层,形成所述里
层的纱线为聚乙烯纱线或聚乙烯复合纤维纱线,形成所述外层纱线为吸水性好的纱线,具有冰凉滑爽、易于染色并具有单向导湿和抗紫外线功能。
[0008]综合上述先有的专利面料通过后整理、结构设计等技术来实现了单向传导功能。以印花或涂层等后整理方式实现的单向传导面料其单向传导功能耐水洗性能差、感偏硬及干涩,影响了穿着时的柔软感与舒适性。且此工艺适用于平整的布面,不适用于反面具有绒毛或者凹凸结构的布种,而面料本体也较为厚重使得穿着时有压迫感,保温性能也欠缺;在先有双面专利面料通过结构设计结合原料搭配实现的单项传导功能,如服装面采用网眼结构,而贴肤面采用平纹等结构,由于平纹结构空隙少,不利于汗液向服装面吸水材料接触及扩散。

技术实现思路

[0009]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轻薄柔软具有差别化导湿的单面纬编针织面料,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10]一种轻薄柔软具有差别化导湿的单面纬编针织面料,包括面料本体,所述面料本体包括互相交织,且通过纬编单面平纹和/或单面变化组织结构编织的第一纱线Y1和第二纱线Y2;所述面料本体具有服装面与贴肤面,并且所述贴肤面有几何不连续凸起区域;在单位面积内,所述服装面由成圈与集圈结构构成,所述贴肤面由成圈与集圈或浮线结构构成,服装面上形成有成圈编织单元、集圈编织单元,贴肤面上形成有成圈编织单元、不成圈编织单元;在面料体的一个单位循环组织中,所述贴肤面至少含有一路用于编织不成圈编织单元的纱线,同时贴肤面上的不成圈编织单元的长度≤4针;且用于编织不成圈编织单元的纱线的面积在一个单位循环组织结构总路数中的单位面积≤70%。
[0011]进一步,所述服装面的纱线覆盖面积与所述贴肤面的纱线覆盖面积之比大于1.5;所述服装面覆盖面积S
F
为:S
F
=mS
Y1
+nS
Y2
;所述贴肤面的纱线覆盖面积S
B
为:S
B
=mS
Y1
+W
×
nS
Y2
,式中m为单位循环组织中第一纱线的个数,n为单位循环组织中第二纱线的个数;并且所述面料本体的单位循环组织中一个编织的线圈内,所述贴肤面纱线的单位覆盖面积S1=5.42D2;所述服装面纱线的单位覆盖面积S2=6.928D2;其中,D为针编弧与沉降弧半圆的内圆半径。
[0012]进一步,所述第一纱线Y1的导湿能力大于所述第二纱线Y2的导湿能力,并且所述第二纱线导湿能力和所述第一纱线导湿能力的比值大于1.2,所述第二纱线Y2为编织在非贴肤面。
[0013]进一步,所述第一纱线Y1为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植物纤维和再生纤维素纤维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混纺纱。
[0014]进一步,所述第二纱线Y2为聚丙烯、聚酯类纤维、植物纤维和再生纤维素纤维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其混纺纱,表面接触角θ2≥45
°

[0015]进一步,所述服装面为成圈编织单元与集圈编织单元相结合的提花组织结构,或者平纹汗布组织结构。
[0016]进一步,所述服装面在单位面积中成圈编织单元与集圈编织单元的数量比值为大于1而小于等于3。
[0017]进一步,所述贴肤面的成圈编织单元与不成圈编织单元的比例在1:1至1:3之间。
[0018]进一步,所述贴肤面进行起绒处理形成起绒面,用以提高所述织物的保暖能力及改善穿着的舒适性并增大液态水单向传递指数。
[0019]进一步,所述面料本体还包括氨纶弹性纤维。
[002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使用单面纬编针织织机,其中织物服装面由成圈与集圈结构构成,形成增强空气对流的微小孔;织物贴肤面由成圈,集圈及浮线结构构成增加透气性。且在一个单位循环组织中织物服装面至少有一路纱线具有不参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轻薄柔软具有差别化导湿的单面纬编针织面料,包括面料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料本体包括互相交织,且通过纬编单面平纹和/或单面变化组织结构编织的第一纱线Y1和第二纱线Y2;所述面料本体具有服装面与贴肤面,并且所述贴肤面有几何不连续凸起区域;在单位面积内,所述服装面由成圈与集圈结构构成,所述贴肤面由成圈与集圈或浮线结构构成,服装面上形成有成圈编织单元、集圈编织单元,贴肤面上形成有成圈编织单元、不成圈编织单元;在面料体的一个单位循环组织中,所述贴肤面至少含有一路用于编织不成圈编织单元的纱线,同时贴肤面上的不成圈编织单元的长度≤4针;且用于编织不成圈编织单元的纱线的面积在一个单位循环组织结构总路数中的单位面积≤7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轻薄柔软具有差别化导湿的单面纬编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服装面的纱线覆盖面积与所述贴肤面的纱线覆盖面积之比大于1.5;所述服装面覆盖面积S
F
为:S
F
=mS
Y1
+nS
Y2
;所述贴肤面的纱线覆盖面积S
B
为:S
B
=mS
Y1
+W
×
nS
Y2
,式中m为单位循环组织中第一纱线的个数,n为单位循环组织中第二纱线的个数;并且所述面料本体的单位循环组织中一个编织的线圈内,所述贴肤面纱线的单位覆盖面积S1=5.42D2;所述服装面纱线的单位覆盖面积S2=6.928D2;其中,D为针编弧与沉降弧半圆的内圆半径。3.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晓娟胡军岩翟国钧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超盈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