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03850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6 05:47
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具有一光轴,包括一固定部、一活动部、以及一驱动组件,活动部连接固定部,驱动组件驱动活动部相对固定部在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运动,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观察时,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为一矩形结构,具有一第一侧、一第二侧、一第三侧、以及一第四侧,第一侧与第三侧相对,并且第一侧与第二侧以及第四侧邻接。第四侧邻接。第四侧邻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0001]本公开涉及一种驱动机构,特别涉及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技术介绍

[0002]现今的电子装置的设计不断地朝向微型化的趋势发展,使得用于像是摄像的光学模块的各种元件或其结构也必须不断地缩小,以实现微型化的目的。有鉴于此,如何能设计出一种微型化的光学系统始成为一重要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具有一光轴,包括一固定部、一活动部、以及一驱动组件,活动部连接固定部,驱动组件驱动活动部相对固定部在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运动,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观察时,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为一矩形结构,具有一第一侧、一第二侧、一第三侧、以及一第四侧,第一侧与第三侧相对,并且第一侧与第二侧以及第四侧邻接。
[0004]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活动部包括一贯穿孔、一容槽、一配重元件、一第一凹槽、以及一第二凹槽。贯穿孔具有一中心,光轴通过贯穿孔的中心。容槽设置于在第一侧以及第二侧。配重元件设置于容槽中。第一凹槽设置于第一侧。第二凹槽设置于第二侧。其中贯穿孔的中心至第一侧的一最短距离大于贯穿孔的中心至第三侧的一最短距离,并且贯穿孔的中心至第一侧的最短距离大于贯穿孔的中心至第四侧的一最短距离。贯穿孔的中心至第二侧的一最短距离大于贯穿孔的中心至第三侧的最短距离,并且贯穿孔的中心至第二侧的最短距离大于贯穿孔的中心至第四侧的最短距离。
[0005]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固定部包括一底座、一第一电路构件、一第二电路构件、以及一外壳,第一电路构件以及第二电路构件设置于底座,外壳连接于底座,其中第一电路构件与第二电路构件彼此电性独立,第一电路构件设置于第一侧、第四侧以及第三侧,第二电路构件具有多个电性连接元件,设置于第二侧,其中外壳具有一接地元件,接地元件设置于第二侧,并且接地元件设置于电性连接元件之间。
[0006]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一弹性元件以及一第二弹性元件,连接活动部以及固定部,其中当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一弹性元件与第二弹性元件至少部分重叠,其中该第一弹性元件具有多个固定部连接部、多个活动部连接部、多个弹性部、多个内辅助部、以及多个外辅助部。多个固定部连接部固定地连接固定部。多个活动部连接部固定地连接该活动部。多个弹性部具有弹性材质,活动部连接部分别经由弹性部活动地连接固定部连接部。多个内辅助部设置于第二侧以及第四侧,并且分别连接两个活动部连接部。多个外辅助部设置于第一侧、第二侧、以及第三侧,并且分别连接两个固定部连接部。
[0007]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二弹性元件包括一第一部分以及一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具有一固定部连接部、一活动部连接部、一弹性部、以及一驱动部连接部,固定部连接部
固定地连接固定部,活动部连接部固定地连接活动部。弹性部具有弹性材质,活动部连接部经由弹性部活动地连接固定部连接部。驱动部连接部由活动部连接部延伸而连接至该驱动组件。第二部分具有多个固定部连接部、多个活动部连接部、多个弹性部、驱动部连接部。多个固定部连接部分别固定地连接固定部。多个活动部连接部分别固定地连接活动部。多个弹性部具有弹性材质,活动部连接部分别经由弹性部活动地连接固定部连接部。驱动部连接部由活动部连接部延伸而连接至驱动组件。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不相连。其中活动部还包括一第一绕线柱以及一第二绕线柱,第一绕线柱以及第二绕线柱设置于第一侧,驱动组件包括一驱动线圈,驱动线圈设置于活动部的一外围,并且驱动线圈的一端缠绕于第一绕线柱而连接至第一部分的驱动部连接部,驱动线圈的另一端缠绕于第二绕线柱而连接至第二部分的驱动部连接部。在第一绕线柱与第二绕线柱之间具有一分隔部,分隔部与第一绕线柱之间形成一第一容纳部,并且分隔部与第二绕线柱之间形成一第二容纳部,第一容纳部容纳第一部分的驱动部连接部,第二容纳部容纳第二部分的驱动部连接部,其中通过一接着元件连接第一部分的驱动部连接部与缠绕于第一绕线柱的驱动线圈,以及通过接着元件连接第二部分的驱动部连接部与缠绕于第二绕线柱的驱动线圈,其中当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一部分的驱动部连接部与第一绕线柱不重叠,并且第二部分的驱动部连接部与第二绕线柱不重叠。
[0008]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通过激光熔接第一部分的驱动部连接部与缠绕于第一绕线柱的驱动线圈,以及通过激光熔接第二部分的驱动部连接部与缠绕于第二绕线柱的驱动线圈。当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一部分的驱动部连接部与第一绕线柱重叠,并且第二部分的驱动部连接部与第二绕线柱重叠。
[0009]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位置感测组件,设置于第二侧,包括一参考元件以及一位置感测元件,位置感测元件对应参考元件以感测活动部相对固定部的运动。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观察时,参考元件与位置感测元件至少部分重叠。
[0010]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阻尼元件,固定部包括一底座,底座具有一凹部,活动部具有一凸出部,凸出部对应凹部,阻尼元件设置于凸出部与凹部之间。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其他三个阻尼元件,底座更具有其他三个凹部,活动部更具有其他三个凸出部,四个阻尼元件、四个凹部、四个凸出部分别设置于邻近于矩形结构的四个角落,形成对应的四组稳定组件。其中当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观察时,四组稳定组件中的任一组中的凸出部、阻尼元件、以及凹部至少部分重叠。
附图说明
[0011]本公开可通过之后的详细说明并配合图示而得到清楚的了解。要强调的是,按照业界的标准做法,各种特征并没有按比例绘制,并且仅用于说明的目的。事实上,为了能够清楚的说明,因此各种特征的尺寸可能会任意地放大或者缩小。
[0012]图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0013]图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分解图。
[0014]图3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元件的俯视图。
[0015]图4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元件的俯视图。
[0016]图5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元件的仰视图。
[0017]图6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元件的立体图。
[0018]图7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元件的立体图。
[0019]图8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元件的立体图。
[0020]图9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元件的立体图。
[0021]图10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元件的仰视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
[0023]1: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0024]100:固定部
[0025]110:外壳
[0026]111:顶面
[0027]112:侧壁
[0028]113:接地元件
[0029]120:底座
[0030]121:定位柱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具有一光轴,包括:一固定部;一活动部,连接该固定部;以及一驱动组件,驱动该活动部相对该固定部在平行于该光轴的一方向上运动;其中沿着平行于该光轴的该方向观察时,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为一矩形结构,具有一第一侧、一第二侧、一第三侧、以及一第四侧,该第一侧与该第三侧相对,并且该第一侧与该第二侧以及该第四侧邻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该活动部包括:一贯穿孔,具有一中心,该光轴通过该贯穿孔的该中心;一容槽,设置于在该第一侧以及该第二侧;一配重元件,设置于该容槽中;一第一凹槽,设置于该第一侧,以及一第二凹槽,设置于该第二侧;其中该贯穿孔的该中心至该第一侧的一最短距离大于该贯穿孔的该中心至该第三侧的一最短距离,并且该贯穿孔的该中心至该第一侧的该最短距离大于该贯穿孔的该中心至该第四侧的一最短距离;其中该贯穿孔的该中心至该第二侧的一最短距离大于该贯穿孔的该中心至该第三侧的该最短距离,并且该贯穿孔的该中心至该第二侧的该最短距离大于该贯穿孔的该中心至该第四侧的该最短距离。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该固定部包括一底座、一第一电路构件、一第二电路构件、以及一外壳,该第一电路构件以及该第二电路构件设置于该底座,该外壳连接于该底座,其中该第一电路构件与该第二电路构件彼此电性独立,该第一电路构件设置于该第一侧、该第四侧以及该第三侧,该第二电路构件具有多个电性连接元件,设置于该第二侧,其中该外壳具有一接地元件,该接地元件设置于该第二侧,并且该接地元件设置于所述多个电性连接元件之间。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一弹性元件以及一第二弹性元件,连接该活动部以及该固定部,其中当沿着平行于该光轴的该方向观察时,该第一弹性元件与该第二弹性元件至少部分重叠,其中该第一弹性元件具有:多个固定部连接部,固定地连接该固定部;多个活动部连接部,固定地连接该活动部;多个弹性部,具有弹性材质,所述多个活动部连接部经由所述多个弹性部活动地连接所述多个固定部连接部;多个内辅助部,设置于该第二侧以及该第四侧,并且每一个内辅助部连接两个活动部连接部;以及多个外辅助部,设置于该第一侧、该第二侧、以及该第三侧,并且每一个外辅助部连接两个固定部连接部。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该第二弹性元件包括:一第一部分,具有:一固定部连接部,固定地连接该固定部;
一活动部连接部,固定地连接该活动部;一弹性部,具有弹性材质,该活动部连接部经由该弹性部活动地连接该固定部连接部;以及一驱动部连接部,由该活动部连接部延伸而连接至该驱动组件;以及一第二部分,具有:多个固定部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炜哲林坤仕杨咏平张俊杰林圣昌邱哲翔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