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防止污水回流的进水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03416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6 05: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防止污水回流的进水阀,属于进水阀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止回阀防止污水回流效果差等问题,一种用于防止污水回流的进水阀,包括阀体,阀体设置有进水口和第一出水通道,第一出水通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止逆装置,止逆装置包括壳体和防回水件,壳体和第一出水通道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件,壳体开设有多个第二出水通道,防回水件设置有采用弹性材料制成的防回水垫,当进水口不通水时,防回水垫关闭第二出水通道的出水端,当进水口通水时,防回水垫在水压的冲洗下弯曲,使得第二出水通道打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能有效防止污水回流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防止污水回流的进水阀
本技术属于进水阀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防止污水回流的进水阀。
技术介绍
在洗衣机、洗碗机、智能座便器等现有家电设备中,需要用到水阀来控制水体的进出以及水体流量大小,由于水压在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并在有的地区存在水压不稳的情况。而在没有水压、水压不稳或者进水压力急剧下降情况下时,在家电设备进水端和出水端就会产生一个负压,由于在负压作用下,会产生虹吸现象,使得家电设备内的水回流,回流的水体将污染进水端的水资源。现有技术中,虽然也有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案解决水体回流等问题,例如在进水端装止回阀或浮球等结构,在进水口装止回阀的缺点是,在进水阀通水的过程中,进水端的水压是最大的,出水端的水压比进水端小,由于进水端装止回阀,水容易把止回阀冲移位,导致止回阀漏水。而浮球结构存在的缺点是浮球式通过通过回水水压来控制密封性的,若回水水压不够,则密封效果很差,没法有效防止污水回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用于防止污水回流的进水阀。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用于防止污水回流的进水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所述的阀体设置有进水口和第一出水通道,所述的第一出水通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止逆装置,所述的止逆装置包括壳体和防回水件,所述的壳体和第一出水通道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件,所述的壳体开设有多个第二出水通道,所述的防回水件设置有采用弹性材料制成的防回水垫,当所述的进水口不通水时,所述的防回水垫关闭第二出水通道的出水端,当所述的进水口通水时,所述的防回水垫在水压的冲洗下弯曲,使得第二出水通道打开。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本技术工作时,将止逆装置装在第一出水通道内,壳体和第一出水通道内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件,第一密封件的设置,防止水从第一出水通道和壳体之间经过,水只能从壳体上的第二出水通道经过。当进水口有水流入阀体,水流冲击防回水垫,在水压的冲洗下防回水垫弯曲,第二出水通道打开,止逆装置处于开启状态,阀体出水。当进水口停止进水时,由于防回水垫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在反弹力的作用下,防回水垫恢复要初始状态,关闭第二出水通道的出水端,使得污水不会回流。本技术结构简单,且止逆装置设于第一出水通道内,水流动到第一出水通道内,相较于进水口处的水压小,止逆装置不容易被水冲击移位,由于第一密封件的设置,使得水不会从第一出水通道和壳体之间经过,且采用了防回水垫的回弹力使得防回水垫封住出水口,能有效防止污水回流。优选地,所述的防回水垫向远离第二出水通道的一端拱起。优选地,所述的防回水件设置有固定柱,所述的固定柱和防回水垫固定连接,所述的壳体开设有固定通道,所述的固定柱和固定通道过盈配合。采用过盈配合将防回水件和壳体装配在一起,装配方式简单,组装方便。优选地,所述的第一出水通道中止逆装置的数量为二。双重防回水,能有效防止污水回流。优选地,所述的壳体外壁设置有用于和第一出水通道内壁卡接的卡接凸块。壳体通过卡接凸块和第一出水通道卡接,连接结构简单,止逆装置和阀体的装配方式简单。优选地,所述的壳体外壁开设有用于供第一密封件嵌入的环形限位槽。环形限位槽用于限制第一密封件的位置,防止第一密封件移动。优选地,所述的第一密封件为O型橡胶圈。优选地,所述的防回水垫的环形边缘位于第二出水通道的外侧。使得防回水垫能够完全覆盖住第二出水通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结构简单,且止逆装置设于第一出水通道内,水流动到第一出水通道内,相较于进水口处的水压小,止逆装置不容易被水冲击移位,由于第一密封件的设置,使得水不会从第一出水通道和壳体之间经过,且采用了防回水垫的回弹力使得防回水垫封住出水口,能有效防止污水回流。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止逆装置出水口被堵住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止逆装置出水口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止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阀体;101、进水口;102、第一出水通道;2、止逆装置;201、壳体;211、第二出水通道;221、固定通道;231、环形限位槽;241、卡接凸块;202、防回水件;212、防回水垫;222、固定柱;3、第一密封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1-4所示,一种用于防止污水回流的进水阀,包括阀体1,阀体1设置有进水口101和第一出水通道102,第一出水通道102内安装有两个止逆装置2,双重保障,能有效防止污水回流。止逆装置2包括壳体201和防回水件202,壳体201和第一出水通道102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件3,第一密封件3为O型橡胶圈,第一密封件3用于防止水从壳体201和第一出水通道102的内壁之间经过。第一密封件3环绕在壳体201周围。壳体201开设有第二出水通道211,防回水件202设置有采用弹性材料制成的防回水垫212,防回水垫212向远离第二出水通道211的一端拱起。防回水垫212的环形边缘位于第二出水通道211的外侧,使得防回水垫212能够完全覆盖住第二出水通道211的出水端。当进水口101不通水时,防回水垫212关闭第二出水通道211的出水端,当进水口101通水时,防回水垫212在水压的冲洗下弯曲,使得第二出水通道211打开。当进水口101有水流入阀体1,水流冲击防回水垫212,在水压的冲洗下防回水垫212弯曲,第二出水通道211打开,止逆装置2处于开启状态,阀体1出水。当进水口101停止进水时,由于防回水垫212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在反弹力的作用下,防回水垫212恢复到初始状态,关闭第二出水通道211的出水端,使得污水不会回流。本技术结构简单,且止逆装置2设于第一出水通道102内,水流动到第一出水通道102内,相较于进水口101处的水压小,止逆装置2不容易被水冲击移位,由于第一密封件3的设置,使得水不会从第一出水通道102和壳体201之间经过,且采用了防回水垫212的回弹力使得防回水垫212封住出水口,能有效防止污水回流。进一步细说,防回水件202设有固定柱222,固定柱222和防回水垫212固定连接,壳体201开设有固定通道221,固定柱222和固定通道221过盈配合。采用过盈配合将防回水件202和壳体201装配在一起,装配方式简单,组装方便。进一步细说,壳体201外壁设置有卡接凸块241,卡接凸块241用于和第一出水通道102内壁卡接的。壳体201通过卡接凸块241和第一出水通道102卡接,连接结构简单,止逆装置2和阀体1的装配方式简单。进一步细说,壳体201外壁开设有环形限位槽231,环形限位槽231用于供第一密封件3嵌入的环形限位槽231用于限制第一密封件3的位置,防止第一密封件3移动。图3中,箭头方向代表水流方向。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防止污水回流的进水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1),所述的阀体(1)设置有进水口(101)和第一出水通道(102),所述的第一出水通道(102)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止逆装置(2),所述的止逆装置(2)包括壳体(201)和防回水件(202),所述的壳体(201)和第一出水通道(102)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件(3),所述的壳体(201)开设有多个第二出水通道(211),所述的防回水件(202)设置有采用弹性材料制成的防回水垫(212),当所述的进水口(101)不通水时,所述的防回水垫(212)关闭第二出水通道(211)的出水端,当所述的进水口(101)通水时,所述的防回水垫(212)在水压的冲洗下弯曲,使得第二出水通道(211)打开。/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防止污水回流的进水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1),所述的阀体(1)设置有进水口(101)和第一出水通道(102),所述的第一出水通道(102)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止逆装置(2),所述的止逆装置(2)包括壳体(201)和防回水件(202),所述的壳体(201)和第一出水通道(102)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件(3),所述的壳体(201)开设有多个第二出水通道(211),所述的防回水件(202)设置有采用弹性材料制成的防回水垫(212),当所述的进水口(101)不通水时,所述的防回水垫(212)关闭第二出水通道(211)的出水端,当所述的进水口(101)通水时,所述的防回水垫(212)在水压的冲洗下弯曲,使得第二出水通道(211)打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防止污水回流的进水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回水垫(212)向远离第二出水通道(211)的一端拱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防止污水回流的进水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回水件(202)设置有固定柱(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玉萍梁宁王阵汪磊敏王君杨振东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宏昌电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