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岩溶隧道涌水超前预报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033035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6 05: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岩溶隧道涌水超前预报系统,包括电磁监测装置、地震监测装置、地质打钻装置、电磁检测装置以及凿岩装置,所述地震监测装置为隧道地震检测仪,所述地质打钻装置为超前地质钻机,所述电磁监测装置为顺便电磁仪,所述凿岩装置为凿岩台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多设备联动,加强系统化:相较于传统超前预报方法,提出了一套系统化的解决方案,优劣互补,提升预报精度,完善岩溶隧道涌水超前预报机制,推广前景好,在岩溶隧道涌水提供一整套的、系统化的解决方案,通过实际工程运用,超前预报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而且在凿岩设备移动上占用面积小,可以移动后进行定位,便于加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岩溶隧道涌水超前预报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隧道施工
,尤其是涉及一种岩溶隧道涌水超前预报系统。
技术介绍
伴随我国公路隧道建设的进程加快,公路隧道在修建时也时常遇到地质条件复杂的情形。我国西南地区因存在的大量岩溶地质,给隧道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施工难度,同时也增大施工风险。特别是在岩溶发育的灰岩地区,隧道施工揭露溶洞的几率更高,产生的危害也会更大。如果是大规模的富水溶洞,瞬间就可能造成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的严重损伤,造成不可预计的后果。轻则引起工期延长和投资加大,严重则会引起重大安全事故。受现有技术水平、经费和工期的限制,要把所有溶洞的位置、规模大小、走向等问题全部查清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做好岩溶地区的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是施工过程中防止或避免发生地质灾害的首要任务。通常检测通过地质雷达将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于一体,具有分辨率高、快速、无损、连续检测、实时显示等特点,在掌子面前40m的范围内反射信号还是比较明显的,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探测手段。但它仪器密封性差,在潮湿环境易造成仪器损坏,没有专门的天线,操作起来费时费力,效果不好,因此需要进行完善,而且在凿岩设备移动时,常见都是履带传动,但是在隧道内履带移动设备移动困难,因此需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提供一种岩溶隧道涌水超前预报系统,包括电磁监测装置、地震监测装置、地质打钻装置、电磁检测装置以及凿岩装置,所述地震监测装置为隧道地震检测仪,所述地质打钻装置为超前地质钻机,所述电磁监测装置为顺便电磁仪,所述凿岩装置为凿岩台车;所述凿岩装置下端设置有滑动部,所述滑动部包括:铺制架、倾斜限位台、T型架、限位安装单元、台车架以及拉动单元;所述铺制架设置在轨道内,所述倾斜限位台设置在所述铺制架上表面,所述T型架设置在所述铺制架的上表面,所述倾斜限位台位于所述T型架的相对两边侧,所述台车架通过所述限位安装单元设置在所述T型架上,所述拉动单元设置在所述倾斜限位台与所述台车架之间。优选的,所述限位安装单元包括:限位轮、C型架以及连接架;所述限位轮贴合在所述T型架的上下两端,所述C型架穿插在所述限位轮上,所述连接架设置在所述C型架与所述台车架之间。优选的,所述拉动单元包括:固定架、驱动齿轮、驱动齿条、限位块、联动架、啮合抓以及连接架;所述固定架设置在所述C型架的侧表面,所述驱动齿轮通过轴安置在所述C型架侧表面,所述驱动齿条设置在所述固定架上且与所述驱动齿轮相啮合,所述限位块设置在所述固定架上且位于所述驱动齿条的相对两侧,所述联动架设置在所述驱动齿轮上且另一端销轴连接在所述啮合抓上,所述连接架设置在驱动抓上且与所述联动架相连接,所述啮合抓一端套装在所述C型架上。优选的,所述驱动齿条的一端设置有拉动把手。优选的,所述啮合抓与所述倾斜限位台相接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多设备联动,加强系统化:相较于传统超前预报方法,提出了一套系统化的解决方案,优劣互补,提升预报精度,完善岩溶隧道涌水超前预报机制,推广前景好,在岩溶隧道涌水提供一整套的、系统化的解决方案,通过实际工程运用,超前预报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而且在凿岩设备移动上占用面积小,可以移动后进行定位,便于加工。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岩溶隧道涌水超前预报系统的设备操作顺序图;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岩溶隧道涌水超前预报系统的滑动部正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岩溶隧道涌水超前预报系统的局部放大图图;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岩溶隧道涌水超前预报系统的侧视截面图;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岩溶隧道涌水超前预报系统的工艺流程图;图中所示:1、地震监测装置;2、地质打钻装置;3、电磁检测装置;4、凿岩装置;5、铺制架;6、倾斜限位台;7、T型架;8、限位轮;9、C型架;10、连接板;11、固定架;12、驱动齿轮;13、驱动齿条;14、限位块;15、联动架;16、啮合抓;17、连接架;18、拉动把手;19、台车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实施例,由说明书附图1-5可知,本方案一种岩溶隧道涌水超前预报系统,包括电磁监测装置、地震监测装置1、地质打钻装置2、电磁检测装置3以及凿岩装置4,所述地震监测装置1为隧道地震检测仪,所述地质打钻装置2为超前地质钻机,所述电磁监测装置为顺便电磁仪,所述凿岩装置4为凿岩台车;所述凿岩装置4下端设置有滑动部,所述滑动部包括:铺制架5、倾斜限位台6、T型架7、限位安装单元、台车架19以及拉动单元;所述铺制架5设置在轨道内,所述倾斜限位台6设置在所述铺制架5上表面,所述T型架7设置在所述铺制架5的上表面,所述倾斜限位台6位于所述T型架7的相对两边侧,所述台车架19通过所述限位安装单元设置在所述T型架7上,所述拉动单元设置在所述倾斜限位台6与所述台车架19之间。由说明书附图1-5可知,上述所述限位安装单元包括:限位轮8、C型架9以及连接架17和连接板10;所述限位轮8贴合在所述T型架7的上下两端,所述C型架9穿插在所述限位轮8上,所述连接架17和连接板10设置在所述C型架9与所述台车架19之间。由说明书附图1-5可知,上述所述拉动单元包括:固定架11、驱动齿轮12、驱动齿条13、限位块14、联动架15、啮合抓16以及连接架17和连接板10;所述固定架11设置在所述C型架9的侧表面,所述驱动齿轮12通过轴安置在所述C型架9侧表面,所述驱动齿条13设置在所述固定架11上且与所述驱动齿轮12相啮合,所述限位块14设置在所述固定架11上且位于所述驱动齿条13的相对两侧,所述联动架15设置在所述驱动齿轮12上且另一端销轴连接在所述啮合抓16上,所述连接架17和连接板10设置在驱动抓上且与所述联动架15相连接,所述啮合抓16一端套装在所述C型架9上。在上述方案中,所述驱动齿条13的一端设置有拉动把手18,所述啮合抓16与所述倾斜限位台6相接触;在技术方案中,本套工法为岩溶隧道涌水超前预报系统化施工工法,是将不同的超前预报设备进行优劣互补,综合对比分析的超前预报方法,首先,使用TSP303隧道地震探测仪对需要探测的隧道掌子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岩溶隧道涌水超前预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磁监测装置、地震监测装置(1)、地质打钻装置(2)、电磁检测装置(3)以及凿岩装置(4),所述地震监测装置(1)为隧道地震检测仪,所述地质打钻装置(2)为超前地质钻机,所述电磁监测装置为顺便电磁仪,所述凿岩装置(4)为凿岩台车;/n所述凿岩装置(4)下端设置有滑动部,所述滑动部包括:铺制架(5)、倾斜限位台(6)、T型架(7)、限位安装单元、台车架(19)以及拉动单元;/n所述铺制架(5)设置在轨道内,所述倾斜限位台(6)设置在所述铺制架(5)上表面,所述T型架(7)设置在所述铺制架(5)的上表面,所述倾斜限位台(6)位于所述T型架(7)的相对两边侧,所述台车架(19)通过所述限位安装单元设置在所述T型架(7)上,所述拉动单元设置在所述倾斜限位台(6)与所述台车架(19)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岩溶隧道涌水超前预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磁监测装置、地震监测装置(1)、地质打钻装置(2)、电磁检测装置(3)以及凿岩装置(4),所述地震监测装置(1)为隧道地震检测仪,所述地质打钻装置(2)为超前地质钻机,所述电磁监测装置为顺便电磁仪,所述凿岩装置(4)为凿岩台车;
所述凿岩装置(4)下端设置有滑动部,所述滑动部包括:铺制架(5)、倾斜限位台(6)、T型架(7)、限位安装单元、台车架(19)以及拉动单元;
所述铺制架(5)设置在轨道内,所述倾斜限位台(6)设置在所述铺制架(5)上表面,所述T型架(7)设置在所述铺制架(5)的上表面,所述倾斜限位台(6)位于所述T型架(7)的相对两边侧,所述台车架(19)通过所述限位安装单元设置在所述T型架(7)上,所述拉动单元设置在所述倾斜限位台(6)与所述台车架(19)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岩溶隧道涌水超前预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安装单元包括:限位轮(8)、C型架(9)以及连接架(17)和连接板(10);
所述限位轮(8)贴合在所述T型架(7)的上下两端,所述C型架(9)穿插在所述限位轮(8)上,所述连接架(17)和连接板(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兰福军邓科钟志明张沁李连双蒋俊彦李慧英朱可王羽陈海生康洽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交通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江西省交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