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相琴专利>正文

多功能陶瓷内胆电加热器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0308 阅读:3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功能陶瓷内胆电加热器皿,它将陶瓷内胆(2)外侧及底面设置的电热元件(3、4)用耐高温材料(5)封闭,并采用位式控温器(6)、恒温控制器(7)、触发短路器(9)等电子控制线路,位式控温器及恒温控制器的测温元件直接联接在内胆外表上,可实现中火、武火、连续文火、间歇文火等加热状态及其组合,并能变色显示工作状态,而且控温精度高、控制过程简单,适于加热、加工各种液态食品、滋补品和中药。(*该技术在200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厨房用具,特别是一种陶瓷内胆的电加热器皿。目前,人们在采用电热锅、电热杯等加热加工液态食物、饮料、滋补品及中药时,通常加热功率、加热时间等参数不易调整和控制(尤其是在加工过程中),往往会影响所加工食品的品味或滋补品、中药的有效成分。中国专利91230644.0申请过一种陶瓷内胆的文火保健杯,采用双金属片控温器,实现了从沸点(控制温度或断开温度)到某一设定温度(这个温度点由双金属片控温器结构参数限定,称为回弹温度或接通温度,一般至少低于断开温度15~25℃)的间歇式加热(简称间歇文火),但不能实现略低于沸点的小功率恒温加热(即连续文火状态),也不能进行快速加热(武火加热状态)及按一定程序(如武火-文火)的加热方式;且由于控温器安装点不与内胆表面直接接触,造成测温滞后使其灵敏度及控制精度得不到保证。本技术的目的就是在于提出一种控温精度高,可以实现武火、中火、间歇文火、连续文火等加热状态及其组合的电加热器皿。本技术的解决方案如下它是在陶瓷内胆的外侧及底下同时设置电热元件,通过控制器控制电热元件的工作状态,其特征在于内胆的外侧壁缠绕电热丝,外底面贴附电热片,电热元件都用耐高温材料包覆在内胆上以与外界隔绝,控制器包括位式控温器和恒温控制器,两者并联后始端接电源火线,末端串接电热元件,电热元件的末端接电源地线,位式控温器及恒温控制器的测温元件直接与内胆的外表联接。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还可在电热丝上设中间抽头,而控制器中增加一个触发短路器,它的一个短路端连在中间抽头上,另一短路端与电热丝末端相连,两条电源线分别接到电热元件的始端和末端。对于前两种方案,还可在控制电路中接一个变色指示器,它由两种不同颜色的发光器串联而成,对第一种方案而言,其第一色端接在位式控温器及恒温控制器的始端,第二色端接在电热元件的末端,中端接在电热元件的始端;对第二种方案而言,其第一色端接在位式控温器及恒温控制器的始端,第二色端接在电热丝的中间抽头上,中端接在电热元件的始端。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技术的基本电原理连接示意图;附图3是本技术的带有变色指示器的电原理连接示意图;附图4是本技术的带有触发短路器、变色指示器和定时开关的电原理连接示意图;附图5是本技术的电路实施例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由外壳1、内胆2、电热元件3和4以及控制器等零部件组成。控制器可以有两个(即位式控温器6和恒温控制器7)或三个(即位式控温器6,恒温控制器7和触发短路器9)。内胆的外侧壁缠绕电热丝3、外底面贴附电热片4,以保证整个内胆均匀加热。电热元件3和4均用耐高温材料5包覆在内胆上,既有利于电热元件定位及防止其高温时变形,增大电热元件散热面积、减少表面热负荷的不均匀性并提高加热效率、延长使用寿命,又起封闭、绝缘及一定的隔热作用。位式控温器6和恒温控制器7上的测温元件都直接与内胆的外表相联以减少接触热阻及其引起的从内胆中的液体到测温元件间的温差滞后,提高测量及控温精度。如图2所示,位式控温器6和恒温控制器7并联后其始端A接电源火线,其末端B串接电热元件3和4,电热元件的末端D接电源地线。在位式控温器接通时,由于其两端电压很小,则不论开关8是否接通,恒温控制器都不工作;反之,位式控温器断开时恒温控制器则受开关8的控制。带有变色指示器11的电原理如图3所示。变色指示器由两种不同颜色的发光器串联而成,它可以做成一个器件或将两个发光器叠合使用;其第一色端F接在位式控温器和恒温控制器的始端A,第二色端G接在电热元件的末端D,中端H接在电热元件的始端C。当第一色端至中端有电流流过时指示器发第一色光;当第二色端至中端有电流流过时指示器发第二色光;若第一发光器和第二发光器同时工作或交替工作(且交替速度大于人的视觉响应速度)时,整个发光器呈第一色光与第二色光的复合色光。带有触发短路器9的电原理如图4所示。电热丝上设有中间抽头,触发短路器的一个短路端I连在中心抽头E上,另一短路端J与电热元件的末端D相连,两条电源线K和L分别接电热元件的始端和末端。触发短路器的两个短路端间有两种状态断开或接通短路。仅当触发短路器有足够的电力供应且按钮10触发接通时短路端才呈接通短路,并自行维持这一工作状态;其它情况下短路端均为断开。在有触发短路器时再接变色指示器的话,第二色端G应接在电热丝的中间抽头E上,这样可以用指示器亮度的变化表示不同的工作状态。另外,还可以在电路中位式控温器和恒温控制器的始端及变色指示器的第一色端前串接一个能按设定时间定时切断的定时开关12,以自动控制加热时间。综合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以下几种工作状态①在开关8呈断开状态时,恒温控制器7不工作,由位式控温器6进行控制。当液温低于沸点,位式控温器呈导通状态,电热元件3和4全部通电工作,这时加热功率不是最大,为慢速中火加热。当液温达到沸点后,位式控温器会断开,电热元件3和4就不工作;当液温缓慢冷却到位式控温器的接通温度时,位式控温器又自动导通,电热元件又工作;当液温达到沸点后,位式控温器又断开。这样反复进行间歇文火加热。若有变色指示器11,则在位式控温器导通时,由于它的内阻很小,变色指示器的第一色端与中端间电压很小,而第二色端与中端间电压较大,因此发第二色光;在位式控温器断开时,则情况相反,发第一色光。②在开关8呈关闭状态时,由恒温控制器7进行控制。对冷液刚开始进行加热时,位式控温器仍呈导通状态,因此恒温控制器两端的电压很小而暂不工作,同样进行慢速中火加热。当液温到达沸点后,位式控温器断开,恒温控制器两端电压升高而开始工作,根据液温与恒温控制器的设置温度(一般略低于沸点而远高于位式控温器的接通温度)之差自动调整加热功率为小功率,这样就维持在恒温控制器的设置温度附近进行连续文火加热。这时若有变色指示器,则在位式控温器导通时仍发第二色光,在恒温控制器工作时由于变色指示器第一色端与中端之间及第二色端与中端之间都有一定的电压,因此变色指示器中第一发光器与第二发光器同时发光,呈现复合色光。③在开关8呈断开状态的同时按下按钮10使触发短路器工作时,在液温到达沸点前,因两个短路端间短路,仅有电热丝的一部分和电热片同时工作,这时电热元件的总的内阻减少,故以大功率进行快速武火加热,使得液温从冷态达到沸点的时间大大缩短;同时由于变色指示器的第二色端是接在电热丝的中间抽头上,变色指示器发出的第二色光就比慢速中火加热时强得多。当液温到达沸点后,位式控温器断开的同时触发短路器亦跳断并不再自行恢复,又进入间歇文火加热状态。④在开关8呈关闭状态的同时按下按钮10使触发短路器工作时,在开始对冷液进行加热的过程中同样进行大功率的快速武火加热;当液温到达沸点之后恒温控制器虽然仍导通,但其输出功率很小不足以维持触发短路器进行工作,触发短路器亦跳断并不再自行恢复,又进入连续文火加热状态。当在电路中增加了定时开关12,就可以通过人为地设置加工时间而实现慢速中火加热、快速武火加热、慢速中火加热一间歇文火加热、慢速中火加热一连续文火加热、快速武火加热-间歇文火加热、快速武火加热-连续文火加热等六种工作状态的自动控制。本技术的温度响应快、控温精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加热器皿,在陶瓷内胆的外侧及底下同时设置了电热元件,通过控制器控制电热元件的工作状态,其特征在于内胆(2)的外侧壁缠绕电热丝(3),内胆的外底面贴附电热片(4),电热元件(3、4)都用耐高温材料(5)包覆在内胆上以与外界隔绝,控制器包括位式控温器(6)和恒温控制器(7),两者并联后始端接电源火线,末端串接电热元件,电热元件的末端接电源地线,位式控温器及恒温控制器的测温元件直接与内胆的外表联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加热器皿,在陶瓷内胆的外侧及底下同时设置了电热元件,通过控制器控制电热元件的工作状态,其特征在于内胆(2)的外侧壁缠绕电热丝(3),内胆的外底面贴附电热片(4),电热元件(3、4)都用耐高温材料(5)包覆在内胆上以与外界隔绝,控制器包括位式控温器(6)和恒温控制器(7),两者并联后始端接电源火线,末端串接电热元件,电热元件的末端接电源地线,位式控温器及恒温控制器的测温元件直接与内胆的外表联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器皿,其特征在于控制电路中还接一个变色指示器(11),它由两种不同颜色的发光器串联而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相琴
申请(专利权)人:张相琴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