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气道结构及发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02607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6 05: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进气道结构及发动机,该进气道结构包括第一进气道和第二进气道,第一进气道与燃烧室连通,第一进气道包括第一入口、第一出口和第一曲面,第一曲面设置在第一进气道靠近第一出口处,第二进气道与燃烧室连通,第二进气道包括第二入口、第二出口和第二曲面,第二曲面设置在第二进气道靠近第二出口处,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进气道结构,有助于进气道内的气流沿着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流动,并通过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被引导至从远离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的位置进入到燃烧室中以形成滚流,使空气燃气能够充分混合,提高燃烧效率。提高燃烧效率。提高燃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进气道结构及发动机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发动机
,具体涉及一种进气道结构及发动机。

技术介绍

[0002]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0003]随着燃气发动机技术的发展,目前越来越的发动机开始在柴油发动机的基础上上级开发燃气发动机。由于柴油发动机的燃烧方式的特殊性,需要发动机气缸盖中的进气道结构在进气的过程组织气流产生足够的涡流比,但是燃气发动机并不需要涡流,而是需要组织旋转中心轴线和缸套中心轴线垂直的滚流。只有有效的产生滚流,才能达到优化燃烧的目的,现有技术中并未有增强滚流的产生的有效方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不能增强滚流的产生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进气道结构,包括:
[0006]第一进气道,所述第一进气道与所述燃烧室连通,所述第一进气道包括第一入口、第一出口和第一曲面,所述第一曲面设置在所述第一进气道靠近所述第一出口处;
[0007]第二进气道,所述第二进气道与所述燃烧室连通,所述第二进气道包括第二入口、第二出口和第二曲面,所述第二曲面设置在所述第二进气道靠近所述第二出口处。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进气道结构,气流从第一入口进入到进气道中,经过第一曲面从第一出口进入到燃烧室中,在第一入口至第一曲面进气道内表面为光滑平面,气流的方向不发生变化,经过第一曲面时,气流的方向改变,被引导至远离第一曲面的位置并从第一出口进入燃烧室中,通过气流的方向改变,且流动速度改变,使气流进入到燃烧室中后产生滚流,有助于使空气燃气能够充分混合,提高燃烧效率,同理,通过第二进气道进入的气流在经过第二曲面时,气流的方向改变,被引导至远离第二曲面的位置并从第二出口进入燃烧室中,通过气流的方向改变,且流动速度改变,使气流进入到燃烧室中后产生滚流,有助于使空气燃气能够充分混合,提高燃烧效率。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曲面为所述第一进气道向所述燃烧室的方向凹陷形成;
[0010]所述第二曲面为所述第二进气道向所述燃烧室的方向凹陷形成。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曲面和所述第二曲面呈鱼肚状。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口处设置有第一倒角面和第二倒角面,所述第二倒角面设置在所述第一出口上远离所述第一曲面的一侧;
[0013]所述第一倒角面和所述第二倒角面平滑过渡连接,且所述第二倒角面的倒角角度大于所述第一倒角面的倒角角度;
[0014]所述第二出口处设置有第三倒角面和第四倒角面,所述第三倒角面设置在所述第
二出口上远离所述第二曲面的一侧;
[0015]所述第三倒角面和所述第四倒角面平滑过渡连接,且所述第四倒角面的倒角角度大于所述第三倒角面的倒角角度。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倒角面与所述第一进气道的第一中心平行,所述第二倒角面与所述第一中心的第一夹角为90
°-
140
°

[0017]所述第三倒角面与所述第二进气道的第二中心平行,所述第四倒角面与所述第二中心的第二夹角为90
°-
140
°

[001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中心和所述第二倒角面的第三中心的距离为0.5mm-4mm,所述第二中心和所述第四倒角面的第四中心的距离为0.5mm-4mm。
[001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气道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倒角面的回转中心的连线指向所述发动机的缸孔的方向为第一气流抛射方向,所述第一气流抛射方向与所述发动机的曲轴轴线之间的夹角为第一气流抛射角α;
[0020]所述第二进气道的中心与所述第四倒角面的回转中心的连线指向所述发动机的缸孔的方向为第二气流抛射方向,所述第二气流抛射方向与所述发动机的曲轴轴线之间的夹角为第二气流抛射角β,α=β
±
30
°

[0021]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发动机,包括曲轴、第一排气道、第二排气道和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的进气道结构。
[0022]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与上述进气道结构具有相同的优势,在此不再赘述。
[002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气道的中心与所述第二进气道的中心连线与所述发动机的曲轴轴线的第三夹角为δ,所述第二排气道的中心与所述第一进气道的中心连线与所述曲轴轴线的第四夹角为μ,δ=μ
±
30
°

[002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气道的第一气流抛射角α与第三夹角δ,α=δ
±
30
°
,所述第二进气道的第二气流抛射角β与第四夹角μ,β=μ
±
30
°

附图说明
[0025]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0026]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进气道结构的俯视图;
[0027]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进气道结构的俯视图;
[0028]图3为图1所示的第一进气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9]图4为通过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进气道结构所产生的滚流的示意图。
[0030]附图中各标记表示如下:
[0031]1、第一进气道;11、第一曲面;12、第一气流抛射方向;13、第一气流抛射角;111、第一倒角面;112、第二倒角面;113、第三中心;114、第一夹角;130、第一中心;
[0032]2、第二进气道;21、第二气流抛射方向;22、第二气流抛射角;
[0033]3、第一排气道;
[0034]4、第二排气道;
[0035]5、缸孔中心;
[0036]6、第一排气道的中心与第二进气道的中心连线;61、第三夹角;
[0037]7、第二排气道的中心与第一进气道的中心连线;71、第四夹角;
[0038]8、曲轴轴线;
[0039]9、滚流。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0041]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进气道结构,用于具有燃烧室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进气道,所述第一进气道与所述燃烧室连通,所述第一进气道包括第一入口、第一出口和第一曲面,所述第一曲面设置在所述第一进气道靠近所述第一出口处;第二进气道,所述第二进气道与所述燃烧室连通,所述第二进气道包括第二入口、第二出口和第二曲面,所述第二曲面设置在所述第二进气道靠近所述第二出口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曲面为所述第一进气道向所述燃烧室的方向凹陷形成;所述第二曲面为所述第二进气道向所述燃烧室的方向凹陷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气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曲面和所述第二曲面呈鱼肚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口处设置有第一倒角面和第二倒角面,所述第二倒角面设置在所述第一出口上远离所述第一曲面的一侧;所述第一倒角面和所述第二倒角面平滑过渡连接,且所述第二倒角面的倒角角度大于所述第一倒角面的倒角角度;所述第二出口处设置有第三倒角面和第四倒角面,所述第三倒角面设置在所述第二出口上远离所述第二曲面的一侧;所述第三倒角面和所述第四倒角面平滑过渡连接,且所述第四倒角面的倒角角度大于所述第三倒角面的倒角角度。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进气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倒角面与所述第一进气道的第一中心平行,所述第二倒角面与所述第一中心的第一夹角为90
°-
140
°
;所述第三倒角面与所述第二进气道的第二中心平行,所述第四倒角面与所述第二中心的第二夹角为90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卫吕顺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