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瓶盖生产的水槽式引导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01850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6 05: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瓶盖生产的水槽式引导结构。包括用于容纳、支撑并以引导瓶盖移动的第一水槽和第二水槽,所述第一水槽连通所述第二水槽,在所述第一水槽的一端连通有用于驱动瓶盖沿所述第一水槽移动的第一水泵,在所述第一水槽的内侧壁设置有用于驱动瓶盖转动的转动喷头,多个所述喷头沿所述第一水槽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解决无法对瓶盖进行全方位的清洗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瓶盖生产的水槽式引导结构
本技术涉及瓶盖生产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瓶盖生产的水槽式引导结构。
技术介绍
在瓶盖的生产过程中,瓶盖要经过若干道生产工序,所以瓶盖经常会沾染上各种各样的污渍,如果不将污渍清除,将会给下一道工序不便和污染,但是现有的瓶盖清洗程序一般是由人工进行,不仅耗费人力,且清洗不能到位。所以需要一种可以对瓶盖进行清洗的机械,以达到清洗彻底且提高效率的目的。为解决上述问题,专利号为201620901869.8公开的名为一种自动清洗瓶盖装置的中国专利,包括储存器,包含有容置腔,容置腔底部设有抽取机构,待清洗的瓶盖,由抽取机构抽送至整理器中;整理器,包括底板及固定壁,瓶盖被送至旋转中的底板,瓶盖被离心力抛出沿固定壁整列,并经由固定壁所衔接的导引滑槽供给送至清洗器中;清洗器,包括分度台及喷嘴,瓶盖经导引滑槽进入旋转中分度台圆周面的凹槽内,瓶盖内并经分度台上或下所设喷嘴清洗后,再经导引滑槽被送出;除菌器,其设置在导引滑槽的上方对经过其下方的已经清洗的瓶盖进行除菌处理。虽然上述技术方案能够通过自动方式来控制,使瓶盖一一被清洗干净、烘干和除菌。但是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使用凹槽上方设有的喷嘴对瓶盖进行清洗,清洗过程方向单一,只能够清洗瓶盖的一个表面,无法对瓶盖进行全方位的清洗。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公开一种用于瓶盖生产的水槽式引导结构,能够解决无法对瓶盖进行全方位的清洗的问题。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用于瓶盖生产的水槽式引导结构,包括用于容纳、支撑并以引导瓶盖移动的第一水槽和第二水槽,所述第一水槽连通所述第二水槽,在所述第一水槽的一端连通有用于驱动瓶盖沿所述第一水槽移动的第一水泵,在所述第一水槽的内侧壁设置有用于驱动瓶盖转动的转动喷头,多个所述喷头沿所述第一水槽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转动喷头包括同向喷头和逆向喷头,所述同向转动喷头在所述第一水槽的一侧内壁设置,所述同向喷头的喷液方向和所述第一水泵的喷液方向相同设置,所述逆向转动喷头在所述第一水槽的另一侧内壁设置,所述逆向喷头的喷液方向和所述第一水泵的喷液方向相反设置。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水平方向,所述同向喷头的喷液方向和所述第一水槽的内侧壁形成设置为锐角的夹角,所述逆向喷头的喷液方向和所述第一水槽的内侧壁形成设置为锐角的夹角。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竖直方向,所述同向喷头的喷液方向和所述第一水槽的内底面形成设置为锐角的夹角,所述逆向喷头的喷液方向和所述第一水槽的内底面形成设置为锐角的夹角。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水槽沿直线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水槽包括用于清洗液进入的第一开口以及用于清洗液和瓶盖排出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一水泵和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第一水槽的高度沿所述第一开口向所述第二开口逐渐降低。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第一水槽的上表面形成有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二水槽的底端部连通。本技术公开一种用于瓶盖生产的水槽式引导结构,具有以下优点:通过设计和安装的第二水槽能够引导瓶盖进入覆盖有持续流动的清洁液的第一水槽,通过持续流动的清洁液实现清洁瓶盖的同时驱动瓶盖沿第一水槽移动并到达下一工位。通过设置的转动喷头能够实现瓶盖在第一水槽移动的同时进行自转,从而对瓶盖的多个角度进行全方位的清洁。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在主视方向的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在俯视方向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在主视方向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一种用于瓶盖生产的水槽式引导结构,包括用于容纳、支撑并以引导瓶盖9移动的第一水槽1和第二水槽2,所述第一水槽1连通所述第二水槽2,在所述第一水槽1的一端连通有用于驱动瓶盖9沿所述第一水槽1移动的第一水泵3,在所述第一水槽1的内侧壁设置有用于驱动瓶盖9转动的转动喷头4,多个所述喷头沿所述第一水槽1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通过设计和安装的第二水槽2能够引导瓶盖9进入覆盖有持续流动的清洁液的第一水槽1,通过持续流动的清洁液实现清洁瓶盖9的同时驱动瓶盖9沿第一水槽1移动并到达下一工位。通过设置的转动喷头4能够实现瓶盖9在第一水槽1移动的同时进行自转,从而对瓶盖9的多个角度进行全方位的清洁。为了实现瓶盖9在第一水槽1内的自转,所述转动喷头4包括同向喷头41和逆向喷头42,所述同向转动喷头4在所述第一水槽1的一侧内壁设置,所述同向喷头41的喷液方向和所述第一水泵3的喷液方向相同设置,所述逆向转动喷头4在所述第一水槽1的另一侧内壁设置,所述逆向喷头42的喷液方向和所述第一水泵3的喷液方向相反设置。具体的,在水平方向,所述同向喷头41的喷液方向和所述第一水槽1的内侧壁形成设置为锐角的夹角,所述逆向喷头42的喷液方向和所述第一水槽1的内侧壁形成设置为锐角的夹角。容易理解的,同向喷头41和逆向喷头42在瓶盖9的两侧同时对瓶盖9通过喷射清洁液沿瓶盖9的切线方向施加作用力,使得瓶盖9能够跟随第一水泵3输送的清洁液移动的同时进行旋转,从而清洁瓶盖9的全部侧面。为了保持瓶盖9沿第一水槽1的底面移动,在竖直方向,所述同向喷头41的喷液方向和所述第一水槽1的内底面形成设置为锐角的夹角,所述逆向喷头42的喷液方向和所述第一水槽1的内底面形成设置为锐角的夹角。容易理解的,向下倾斜的同向喷头41和逆向喷头42能够产生将瓶盖9压紧在第一水槽1的内底面的下压力,从而避免瓶盖9在自转过程产生翻转而堵塞第一水槽1。如图3所示,可以理解的,为了便于瓶盖9移动可以在另一实施例中倾斜设置第一水槽1,所述第一水槽1沿直线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水槽1包括用于清洗液进入的第一开口11以及用于清洗液和瓶盖9排出的第二开口12,所述第一水泵3和所述第一开口11连通,所述第一水槽1的高度沿所述第一开口11向所述第二开口12逐渐降低。在所述第一水槽1的上表面形成有第三开口13,所述第三开口13和所述第二水槽2的底端部连通。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瓶盖生产的水槽式引导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容纳、支撑并以引导瓶盖移动的第一水槽和第二水槽,所述第一水槽连通所述第二水槽,在所述第一水槽的一端连通有用于驱动瓶盖沿所述第一水槽移动的第一水泵,在所述第一水槽的内侧壁设置有用于驱动瓶盖转动的转动喷头,多个所述喷头沿所述第一水槽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瓶盖生产的水槽式引导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容纳、支撑并以引导瓶盖移动的第一水槽和第二水槽,所述第一水槽连通所述第二水槽,在所述第一水槽的一端连通有用于驱动瓶盖沿所述第一水槽移动的第一水泵,在所述第一水槽的内侧壁设置有用于驱动瓶盖转动的转动喷头,多个所述喷头沿所述第一水槽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瓶盖生产的水槽式引导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喷头包括同向喷头和逆向喷头,所述同向喷头在所述第一水槽的一侧内壁设置,所述同向喷头的喷液方向和所述第一水泵的喷液方向相同设置,所述逆向喷头在所述第一水槽的另一侧内壁设置,所述逆向喷头的喷液方向和所述第一水泵的喷液方向相反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瓶盖生产的水槽式引导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水平方向,所述同向喷头的喷液方向和所述第一水槽的内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皓刘江谢长贵徐逸非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