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地形四轮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014764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6 05: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地形四轮车,包括车架;驾驶舱,由所述车架支撑,驾驶舱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座椅和控制组件;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第一变速组件、第二变速组件、燃油输入管道、冷却介质输入管道及冷却介质输出管道,所述发动机具有至少一个气缸,该气缸包括气缸盖和气缸体;所述气缸体联接燃油输入管道和冷却介质输入管道,燃油输入管道和冷却介质输入管道相比气缸盖更靠近座椅;所述冷却介质输入管道相比所述燃油输入管道更靠近所述第一变速组件;所述气缸相比所述第一变速组件更靠近第二基准面。本发明专利技术发动机的产生的热源远离驾驶员,提升舒适性,储物空间增大,方便检修,散热容易。散热容易。散热容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地形四轮车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车辆工程
,尤其是涉及一种全地形四轮车。

技术介绍

[0002]全地形车常常用于野外运输、野外救援、野外勘探、野外施工等用途,而野外地形复杂,如沙滩、河床、林道、溪流,以及恶劣的沙漠地形等,导致车辆行驶遇到的阻力大,故而全地形车往往装载有强劲的动力系统;同时由于野外没有固定的宽敞的道路,全地形车行驶的路段往往会存在各种障碍物,故而全地形车的车身均相对娇小。
[0003]而众所周知的,强劲的动力系统往往带来高热量,相对娇小的车身又使得驾驶舱与发动机十分接近,同时由于野外的道路十分凹凸不平,全地形车在行驶时会产生较为严重的颠簸,为保证全地形车的机动性、灵活性,这就要求全地形车整车配重平衡,且重心要尽可能的位于车宽方向的中分面处,且重心尽可能低,这一系列的限制都导致车辆上的各部件之间相对紧凑,热量难以散发,驾驶员在驾驶舱内需要受到发动机的持续烘烤,严重影响驾驶舒适性,同时导致驾驶舱内的收纳空间很小,使用便利性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散热效果好,驾驶舒适性高,且驾驶舱内收纳空间大的全地形四轮车。
[0005]一种全地形四轮车,包括由管件拼接形成的车架及车体覆盖件、动力系统及支撑所述车架的车轮组件;该车轮组件包括前轮和后轮;以车轮组件与地面接触的点所形成的平面作为第一基准面,以车宽方向中心线所在的与第一基准面垂直的面作为第二基准面;车架由所述前轮和后轮支撑;驾驶舱由所述车架支撑,该驾驶舱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座椅和用于把控车辆方向的方向控制组件;所述动力系统由所述车架支撑,其包括发动机、与发动机耦合的第一变速组件、与第一变速组件相连的第二变速组件、燃油输入管道、冷却介质输入管道及冷却介质输出管道,所述发动机具有至少一个气缸,该气缸包括气缸盖和气缸体,气缸内设有燃烧室及活塞组件;所述气缸体联接燃油输入管道和冷却介质输入管道,燃油输入管道和冷却介质输入管道相比气缸盖更靠近座椅;所述冷却介质输入管道相比所述燃油输入管道更靠近所述第一变速组件;所述气缸相比所述第一变速组件更靠近第二基准面。气缸远离座椅,使得驾驶员远离热源,驾驶更为舒适,同时也使得座椅下方腾出了更多的空间用于储物,使用便利性更高;并且气缸露出,也方便了检修,再加上冷却介质输入管靠近驾驶员,能够将气缸散逸出来的热量吸收,使得驾驶位始终保持在较为舒适的温度下,提升驾驶舒适性,同时也使得发动机的散热更为容易,降低发动机因高温而损坏的几率。
[0006]进一步,所述车架上设有车头,该车头包括散热器,所述冷却介质输入管从所述气缸体向前下方延伸,到达座椅下方后、在驾驶舱覆盖的区域内向前延伸、然后在车头区域内向前向上延伸、与散热器相连。减小对驾驶舱空间的占用,空间排布更合理。
[0007]进一步,所述冷却介质输入管道在驾驶舱区域通过限位件与车架固定;驾驶舱区
域内的冷却介质输入管道位于第二基准面的一侧。
[0008]进一步,所述发动机与所述冷却介质输出管道联接,该冷却介质输出管道从发动机向前延伸,然后在车头区域内向上向前延伸、与车头部位的散热器相连;所述冷却介质输入管道相比冷却介质输出管道更靠近第二基准面。吸收散逸到空气中的热量,降低热源对驾驶员的影响,提高舒适度。
[0009]进一步,所述全地形车具有油箱和通过管道与油箱相连的碳罐,该碳罐设置于座椅之后;所述车架具有一对向斜后方延伸的后架,该后架的后端相比后架的前端更靠近第二基准面,后架的前端跟座椅支架相连;碳罐设置于其特征在于一个后架上。
[0010]进一步,所述油箱具有第一燃油蒸发管道,所述碳罐上具有与第一燃油蒸发管道相连的第一接头,第一接头朝上;第一燃油蒸发管道从碳罐开始、先向下再向前延伸与油箱相连。
[0011]进一步,所述发动机具有第二燃油蒸发管道,所述碳罐上具有与第二燃油蒸发管道相连的第二接头,第二接头朝上;第二燃油蒸发管道从碳罐开始、先向下再向前、然后再向后与发动机相连。
[0012]进一步,所述车架上设置有坐垫后梁和背板,所述坐垫后梁或者背板上设有定位第二燃油蒸发管道的燃油蒸发管道限位件。
[0013]进一步,所述油箱具有补气管,该补气管和第一燃油蒸发管道通过控制阀与油箱相连,油箱向发动机送油时,控制阀通过补气管向油箱内补气;坐垫后梁是空心管,补气管插入空心管内并被定位,坐垫后梁上有通孔;所述坐垫后梁上设有导气套筒,该导气套筒在补气管的附近。
[0014]进一步,所述气缸比所述第二变速组件更靠近后轮,所述第二变速组件相比所述气缸更靠近座椅;所述第一进气管相比所述第一排气管更靠近座椅,以任意一个前轮与第一基准面接触的点作为第一点,以跟该前轮同侧的后轮与第一基准面接触的点作为第二点,第一点和第二点之间的距离作为h1,以所述活塞组件的轴线作为第一轴线,以第一轴线与所述缸头的外表面的交点在第一基准面的投影作为第一投影点,第一投影点在第二基准面上的垂足与第二点在第二基准面上的垂足之间的距离为h2,h2:h1为0.11~0.27。
[0015]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6]1、发动机的安装位置相对远离驾驶舱,热源远离驾驶员,提升舒适性;
[0017]2、气缸避让座椅,解放了座椅下方的空间,储物空间增大;
[0018]3、在热源远离驾驶员、储物空间增大的同时,还使得在货箱翻起时,发动机气缸盖能够直接露出,方便检修。
[0019]4、冷却介质输入管的布设,不仅使发动机散热更为容易,同时提高了驾驶员的驾驶舒适性。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全地形车的立体图。
[0021]图2为图1中全地形车去掉货箱的立体图。
[0022]图3为图1中动力系统的立体图。
[0023]图4为图1中去掉货箱和顶棚的立体图。
[0024]图5为图1中车架和顶棚的立体图。
[0025]图6为图5中车架的部分结构立体图。
[0026]图7为图1中座椅的立体图。
[0027]图8为图1中储物箱与座椅支架的立体图。
[0028]图9为图7中座椅的部分结构立体图。
[0029]图10为图1中副靠垫的部分结构立体图。
[0030]图11为图1中变速器空滤器的立体图。
[0031]图12为图1中燃烧室空滤器立体图。
[0032]图13为图1中燃烧室空滤器的剖视图。
[0033]图14为图1中燃烧室空滤器的部分结构俯视图。
[0034]图15为图1中传动系统、动力系统、油箱的俯视图。
[0035]图16为图1中燃烧室空滤器进气口部分的俯视图。
[0036]图17为图13中A处的放大图。
[0037]图18为图1中碳罐的立体图。
[0038]图19为图1中动力系统、传动系统、座椅支架的侧视图。
[0039]图20为图1中悬置组件的立体图。
[0040]图21为图1中第二外侧罩的立体图。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地形四轮车,包括:车轮组件,该车轮组件包括前轮和后轮,以车轮组件与地面接触的点所形成的平面作为第一基准面,以车宽方向中心线所在的与第一基准面垂直的面作为第二基准面;车架,由所述前轮和后轮支撑;驾驶舱,由所述车架支撑,驾驶舱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座椅和控制组件;动力系统,由所述车架支撑,其包括发动机、与发动机耦合的第一变速组件、与第一变速组件相连的第二变速组件、燃油输入管道、冷却介质输入管道及冷却介质输出管道,所述发动机具有至少一个气缸,该气缸包括气缸盖和气缸体,气缸内设有燃烧室及活塞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体联接燃油输入管道和冷却介质输入管道,燃油输入管道和冷却介质输入管道相比气缸盖更靠近座椅;所述冷却介质输入管道相比所述燃油输入管道更靠近所述第一变速组件;所述气缸相比所述第一变速组件更靠近第二基准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四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上设有车头,该车头包括散热器,所述冷却介质输入管从所述气缸体向前下方延伸,到达座椅下方后、在驾驶舱覆盖的区域内向前延伸、然后在车头区域内向前向上延伸、与散热器相连。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四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介质输入管道在驾驶舱区域通过限位件与车架固定;驾驶舱区域内的冷却介质输入管道位于第二基准面的一侧。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四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与所述冷却介质输出管道联接,该冷却介质输出管道从发动机向前延伸,然后在车头区域内向上向前延伸、与车头部位的散热器相连;所述冷却介质输入管道相比冷却介质输出管道更靠近第二基准面。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地形四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地形车具有油箱和通过管道与油箱相连的碳罐,该碳罐设置于座椅之后;所述车架具有一对向斜后方延伸的后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志勇吕炳祥钟梅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