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反射防近红外激光树脂镜片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012951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6 05: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减反射防近红外激光的树脂镜片的制备方法,包括:树脂镜片基片、加硬层、减反射防近红外激光膜层以及防水层;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所述树脂镜片基片表面形成加硬层;S2:在S1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形成所述减反射防近红外激光膜层;S3:在步骤S2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形成含防水层的树脂镜片。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对几个主要近红外波段激光的较深截止(透射在10%左右或更低),同时提高了制备眼镜的树脂镜片耐温性能和抗环境性能,具有良好的应用及市场前景。有良好的应用及市场前景。有良好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反射防近红外激光树脂镜片的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树脂镜片制备
,具体涉及一种减反射防近红外激光的树脂镜片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光学树脂镜片在国内外眼镜市场上需求越来越大,树脂镜片与玻璃镜片相比,具有质量轻、染色性能好、易于加工等优点,中高折射率光学树脂镜片更以高透光率、防紫外、超薄等特有的优势获得使用者的青睐。
[0003]通常在镜片行业中,镜片折射率达到1.60以上为高折射率,折射率达到1.56为中折射率,折射率在1.56以下为低折射率。影响镜片折射率的因素有很多,由于镜片材料本身的结构差异,其在可见光不同波段对光线的吸收率不同,故会影响镜片本身的光透过性和反射性。为满足树脂镜片光学性能的要求,一般会在树脂镜片表面镀膜,以减少光的反射并增强光的透射,即为光学减反射膜。
[0004]红外线是人眼不能感光的,主要被角膜吸收,对人眼有着潜在伤害。近红外激光作为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激光光源,主要有:用于光通讯泵浦光的808nm光,用于遥控器、虹膜识别,人脸识别的830~940nm的近红外半导体激光,工业上常用的脉冲激光1053nm的YAL和1064nm的YAG激光,光通讯用的O波段1310nm附近和C+L波段1520~1625nm附近的激发光。这些广泛应用的激光,要求光学膜层上具备减反射和防红外激光的特点,这样的减反射防近红外激光光学膜层比一般减反射防红外的要求更高,膜层更厚。光学薄膜的主要材料为无机材料,但是由于高分子的树脂镜片基底和无机材料膜层的物化性质存在差异,而导致成品镜片应力较高而导致耐温和耐环境性能不佳,尤其减反射防近红外激光的膜层较厚,影响特别显著;另外由于镜片材料本身较差的耐温性限制了其具备更好的使用效果。因此,提供一种具备耐温能力的减反射防近红外激光的树脂镜片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防护眼睛免受各红外波段,尤其是近红外激光的辐射,本专利技术旨在于提供一种减反射防近红外激光波段树脂镜片及其制备方法,有效实现防近红外激光波段的同时降低树脂镜片的反射率,并通过降低应力来提升树脂镜片的耐高温性和耐久性。
[0006]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
[0007]一种减反射防近红外激光的树脂镜片的制备方法,包括:树脂镜片基片、加硬层、减反射防近红外激光膜层以及防水层;其中,所述树脂镜片基片、加硬层、减反射防近红外激光膜层以及防水层依次排列,所述加硬层位于所述树脂镜片基片表面,所述减反射防近红外激光膜层位于所述加硬层表面,所述防水层位于所述减反射防近红外激光膜层表面;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8]S1制备加硬层:在所述树脂镜片基片表面形成加硬层,即获得含加硬层的树脂镜片;
[0009]S2制备减反射防近红外激光膜层:在S1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形成所述减反射防近红外激光膜层,即获得含减反射防近红外激光膜层的树脂镜片;
[0010]S3制备防水层:在步骤S2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形成含防水层的树脂镜片。
[0011]进一步的,所述减反射防近红外激光膜层包括硅硼复合氧化物层、TiO2层以及掺锡氧化铟(即ITO)层;优选的,所述硅硼复合氧化物材料由SiO2和B2O3组成,且其中SiO2占所述硅硼复合氧化物材料的摩尔分数为70%~95%;
[0012]更进一步的,所述减反射防近红外激光膜层包括十三层,所述第一层硅硼复合氧化物层位于所述加硬层表面,且所述第一层硅硼复合氧化物层、第二层ITO层、第三层硅硼复合氧化物层、第四层TiO2层、第五层硅硼复合氧化物层、第六层TiO2层、第七层硅硼复合氧化物层、第八层TiO2层、第九层硅硼复合氧化物层、第十层为ITO层或TiO2层、第十一层硅硼复合氧化物层、第十二层ITO层以及第十三层硅硼复合氧化物层依次排列;
[0013]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制备减反射防近红外激光膜层包括以下步骤:
[0014]S21:在步骤S1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形成含第一层硅硼复合氧化物层的树脂镜片;
[0015]S22:在步骤S21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形成含第二层ITO层的树脂镜片;
[0016]S23:在步骤S22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形成含第三层硅硼复合氧化物层的树脂镜片;
[0017]S24:在步骤S23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形成含第四层TiO2层的树脂镜片;
[0018]S25:在步骤S24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形成含第五层硅硼复合氧化物层的树脂镜片;
[0019]S26:在步骤S25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形成含第六层TiO2层的树脂镜片;
[0020]S27:在步骤S26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形成含第七层硅硼复合氧化物层的树脂镜片;
[0021]S28:在步骤S27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形成含第八层TiO2层的树脂镜片;
[0022]S29:在步骤S28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形成含第九层硅硼复合氧化物层的树脂镜片;
[0023]S210:在步骤S29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形成含第十层ITO层或形成含第十层TiO2层的树脂镜片;
[0024]S211:在步骤S210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形成含第十一层硅硼复合氧化物层的树脂镜片;
[0025]S212:在步骤S211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形成含第十二层ITO层的树脂镜片;
[0026]S213:在步骤S212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形成含第十三层硅硼复合氧化物层的树脂镜片;
[0027]进一步的,所述树脂镜片的平均反射率≤2.5%;
[0028]进一步的,所述树脂镜片在近红外波段805nm~1080nm的双面平均透过率≤12%;
[0029]进一步的,所述树脂镜片在近红外光通讯O波段1260~1360nm的双面平均透过率≤12%;
[0030]进一步的,所述树脂镜片在近红外光通讯C+L波段1520~1625nm的双面平均透过率≤8%;
[0031]更进一步的,所述S1制备加硬层的步骤包括:将超声波清洗干净的树脂镜片基片
浸入质量百分含量20~30%的加硬液水溶液中,浸渍温度10~20℃,浸渍4~10秒后以1~3.0mm/s的速度提拉出溶液,然后在60~90℃烘干2~4小时后将上述基片取出并送至烘箱内、在100~140℃干燥固化120~200min,即得含加硬层的树脂镜片;
[0032]更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包括:在真空镀膜机内、采用真空镀膜工艺,将固态膜层材料蒸发后经过气相传输,在S1步骤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沉积成薄膜,形成减反射防近红外激光膜层,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33]S21:在S1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在本底真空度≤3
×
10
‑3Pa、且镀膜舱内温度为50~70℃、有离子源辅助工艺的条件下,采用高能电子束加热硅硼复合氧化物,以速率为将蒸发后的硅硼复合氧化物以纳米级分子形式沉积,获得含第一层硅硼复合氧化物层的树脂镜片;
[0034]S22:在S21获得的树脂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反射防近红外激光的树脂镜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树脂镜片基片、加硬层、减反射防近红外激光膜层以及防水层;其中,所述树脂镜片基片、加硬层、减反射防近红外激光膜层以及防水层依次排列,所述加硬层位于所述树脂镜片基片表面,所述减反射防近红外激光膜层位于所述加硬层表面,所述防水层位于所述减反射防近红外激光膜层表面;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制备加硬层:在所述树脂镜片基片表面形成加硬层,即获得含加硬层的树脂镜片;S2制备减反射防近红外激光膜层:在S1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形成所述减反射防近红外激光膜层,即获得含减反射防近红外激光膜层的树脂镜片;S3制备防水层:在步骤S2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形成含防水层的树脂镜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反射防近红外激光的树脂镜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硬层的材料为有机硅;优选的,所述有机硅中至少含有Ti元素;进一步的,所述加硬层的厚度为1~5μm。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减反射防近红外激光树脂镜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减反射防近红外激光膜层包括硅硼复合氧化物层、TiO2层以及掺锡氧化铟(即ITO)层;优选的,所述硅硼复合氧化物材料由SiO2和B2O3组成,且其中SiO2占所述硅硼复合氧化物材料的摩尔分数为70%~9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反射防近红外激光树脂镜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减反射防近红外激光膜层的总厚度为800~1800nm。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反射防近红外激光树脂镜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减反射防近红外激光膜层的ITO层总厚度为100~300nm。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反射防近红外激光树脂镜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减反射防近红外激光膜层包括十三层,所述第一层硅硼复合氧化物层位于所述加硬层表面,且所述第一层硅硼复合氧化物层、第二层ITO层、第三层硅硼复合氧化物层、第四层TiO2层、第五层硅硼复合氧化物层、第六层TiO2层、第七层硅硼复合氧化物层、第八层TiO2层、第九层硅硼复合氧化物层、第十层为ITO层或TiO2层、第十一层硅硼复合氧化物层、第十二层ITO层以及第十三层硅硼复合氧化物层依次排列。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反射防近红外激光树脂镜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减反射防近红外激光膜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21:在步骤S1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形成含第一层硅硼复合氧化物层的树脂镜片;S22:在步骤S21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形成含第二层ITO层的树脂镜片;S23:在步骤S22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形成含第三层硅硼复合氧化物层的树脂镜片;S24:在步骤S23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形成含第四层TiO2层的树脂镜片;S25:在步骤S24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形成含第五层硅硼复合氧化物层的树脂镜片;S26:在步骤S25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形成含第六层TiO2层的树脂镜片;S27:在步骤S26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形成含第七层硅硼复合氧化物层的树脂镜片;S28:在步骤S27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形成含第八层TiO2层的树脂镜片;S29:在步骤S28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形成含第九层硅硼复合氧化物层的树脂镜片;S210:在步骤S29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形成含第十层ITO层或形成含第十层TiO2层的树脂镜片;
S211:在步骤S210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形成含第十一层硅硼复合氧化物层的树脂镜片;S212:在步骤S211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形成含第十二层ITO层的树脂镜片;S213:在步骤S212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形成含第十三层硅硼复合氧化物层的树脂镜片。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减反射防近红外激光树脂镜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包括:在真空镀膜机内、采用真空镀膜工艺,将固态膜层材料蒸发后经过气相传输,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昱勇汤峰张国军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万新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