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施水源专利>正文

扩充式伺服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00984 阅读:2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扩充式伺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以上扩充层(2),其内具有一容置空间(22),该容置空间(22)的两侧壁(21)上设有一对称的第一组接单元(23); 一与上述扩充层(2)连接的基础层(3),其内具有一容置空间(32),该容置空间(32)的两侧壁(31)上设有一对称且与第一组接单元(23)相组接的第二组接单元(33); 藉由上述构造,以第一组接单元(23)连接各扩充层(2),并以第二组接单元(33)连接基础层(3)与扩充层(2),形成一扩充式伺服器。(*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扩充式伺服器
:本技术有关一种扩充式伺服器,尤指一种可供使用者或业者扩充伺服器内部硬体的扩充构造。
技术介绍
:工业用伺服器的机体依其高度可区分为1U、2U、3U及4U等规格,在伺服器内部空间的利用上,一直都是业界构思、积极开发及解决的课题,以硬碟机而言,业者因考虑空间效益,通常选择3U规格伺服器作为主机体,并在前半部开口端并列组接或安装有多个硬碟机及其抽取构造成为磁碟机阵列(Redundant Arrays of Inexpensive Disks简称RAID),且将电源供应器及风扇设置在机体后半部,在这样的配置或布局下,磁碟机阵列控制面板只能组装在机体后半部的空间内,且控制面板朝后端开设,另外,受到空间限制,主机板等控制、计算单元则必须选择安置在另一个1U或2U机体内,再藉由数条排线相连接,但是,这样的空间配置或布局在实际运用上依旧存在些许问题:1、磁碟机阵列控制面板虽然能够与硬碟阵列同时组装在一个机体内,但是由于其控制面板方向朝内,使用时必须将机框翻转,或者绕行到机框背面才能进行操作,造成使用上的不便。2、主机板与磁碟机阵列分置在两个机体内,安置于机框内,容-->易碍于规格限制而无法相邻设置,必然需要较长的导线相连接,这样不但会增加讯号衰减,同时增加机框内线路整理上的困扰。3、由于主机板设置在另一机体内,为提供主机板电源,在机体内又需增设一电源供应器,并且增加设备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解决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避免缺失的存在,提供一种扩充式伺服器,可供使用者或业者扩充伺服器内部的硬体设备,藉以解决传统设置在伺服器背面的不便,同时,缩短内部连接线路的距离,且可共用电源,解决传统连接线路以及电源使用上的困扰。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扩充式伺服器,其特点是它包括:至少一个以上扩充层,其内具有一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的两侧壁上设有一对称的第一组接单元;一与上述扩充层连接的基础层,其内具有一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的两侧壁上设有一对称且与第一组接单元相组接的第二组接单元;藉由上述构造,以第一组接单元连接各扩充层,并以第二组接单元连接基础层与扩充层,形成一扩充式伺服器。该第一组接单元包含有第一、第二组接部。该第一组接部设置在侧壁顶端,其包含有一第一延伸段及一与第一延伸段连接的第一支撑段,并在第一延伸段与第一支撑段所形成的脊线上开设有多个第一组接孔,该第二组接部配置在侧壁底端,其包-->含有一第一组合段,并在第一组合段内侧设有多个与第一组接孔相匹配的第一组接件。该第二组接单元是设置在侧壁顶端,其包含有一第二延伸段及一与第二延伸段连接的第二支撑段,并于第二延伸段与第二支撑段所形成的脊线上开设有多个第二组接孔。该扩充层容置空间底部可开设一通口,以方便线路连接。该扩充式伺服器,还具有一组接于扩充层或基础层上的盖体,该盖体两侧具有一与第一、第二组接单元相互匹配的第三组接单元。该第三组接单元配置在盖体两侧自由端,其包含有一第二组合段,并在第二组合段内侧设有多个与第一、第二组接孔相匹配的第二组接件。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组合外观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分解外观立体示意图。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图4、图5和图6为本技术第一使用状态示意图。图7、图8是本技术第二使用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图2和图3分别为本技术的组合、分解外观立体示意图及局部放大图,如图所示:本技术一种扩充式伺服器,可将伺服器层层堆叠,以模组化增加内部容置空间,包括有至少一个以上扩充层2,一与前述扩充层2连接的基础层3及一组接于扩充层2或基-->础层3上的盖体1,藉以形成一扩充式伺服器。前述扩充层2内具有一可配置硬碟机6、光碟机7、主机板5等设备的容置空间22,该容置空间22底部具有一方便线路连接之通口26,并于容置空间22的两侧壁21上设有一对称且与另一扩充层(图中未示)连接的第一组接单元23,该第一组接单元23是包含有双向组接的第一、第二组接部24、25,其中,该第一组接部24是设置在侧壁21顶端,其包含有一第一延伸段244及一与第一延伸段244连接的第一支撑段241,该第一延伸段244向容置空间22方向形成一落差距离,以提供另一扩充层(图中未示)的第二组接部25相组接,并且第一支撑段241用以提供上层伺服器一支撑力度,增加结构强度,另在第一延伸段244与第一支撑段241所形成的脊线242上开设有多个第一组接孔243,此外,该第二组接部25配置于侧壁21底端,其包含有一由侧壁21底端向下延伸的第一组合段251,并在第一组合段251内侧设有多个与第一组接孔243相匹配的第一组接件252;上述基础层3内亦具有一可配置硬碟机6、光碟机7、主机板5等设备的容置空间32,该容置空间32的两侧壁31上设有一对称且与第一组接单元23相组接的第二组接单元33,该第二组接单元33设置在侧壁31顶端,其包含有一第二延伸段334及一与第二延伸段334连接的第二支撑段331,并在第二延伸段334与第二支撑段331所形成的脊线332上开设有多个第二组接孔333。上述盖体1两侧具有一与第一、第二组接单元23、33相互匹配的第三组接单元11,该第三组接单元11配置在两侧自由端,其包含-->有一第二组合段111,并在第二组合段111内侧设有多个与第一、第二组接孔243、333相匹配的第二组接件112。同时,上述基础层3的第二组接单元33可与扩充层2的第一组接部24相同,并且盖体1的第三组接单元11亦可与扩充层2的第二组接部25相同。藉由上述构造,使用者能够以基础层3作为底层,利用其上的第二组接单元33与扩充层2上的第一组接单元23中的第二组接部25相连接,其中,第一组合段251恰与第二延伸段334组合,且第一组接件252能够进入第二组接孔333,并以第二支撑段332支撑扩充层2重量,达到稳固的效果,此外,扩充层2之间亦可利用所具有的第一组接单元23相互连接,其组接关系同上所述,于此不再赘述,再者,在扩充层2堆叠完成后,另可组接一盖体1,利用盖体1的第三组接单元11与扩充层2的第一组接单元23相互组合。使用时,请参阅图4、图5和图6,图4、图5和图6为本技术的第一使用状态示意图,如图所示:可依标准3U、4U或5U规格伺服器机体大小制作基础层3,并依标准1U或2U规格伺服器机体大小制作扩充层2,依照目前业界伺服器内部配置方式,在基础层3内部容置空间32中配置有多个抽取式硬碟机6,藉以构成磁碟机阵列,并以扩充层2堆叠在基础层3上形成扩充式伺服器,此时,可将磁碟机阵列的面板4、主机板5、光碟机7或软碟机8配置在扩充层2中,能够拥有宽裕的运用空间,并将连接线路(图中未示)及电源线路(图中未示)穿设在扩充层2上的通口26,进而与基础层3内-->的硬碟机6及电源供应器连接,如此,同时解决空间使用上的窘境以及线路配置上的问题。此外,图7和图8为本技术第二使用状态示意图,如图所示:使用者可以分别在基础层3及扩充层2前端加装双轴式门盖9、9’,将门盖9、9’拉出并上推进行两段式翻转,借以让各层门盖9、9’间不会相互碰撞,且其内部配置的抽取式硬碟机6等配备亦能不受阻挡轻易抽出,此外,整个扩充式伺服器亦可共用一个双轴式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扩充式伺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以上扩充层(2),其内具有一容置空间(22),该容置空间(22)的两侧壁(21)上设有一对称的第一组接单元(23);一与上述扩充层(2)连接的基础层(3),其内具有一容置空间(32),该容置空间(32)的两侧壁(31)上设有一对称且与第一组接单元(23)相组接的第二组接单元(33);藉由上述构造,以第一组接单元(23)连接各扩充层(2),并以第二组接单元(33)连接基础层(3)与扩充层(2),形成一扩充式伺服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充式伺服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组接单元(23)包含有第一、第二组接部(24、2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扩充式伺服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组接部(24)设置在侧壁(21)顶端,其包含有一第一延伸段(244)及一与第一延伸段(244)连接的第一支撑段(241),并在第一延伸段(244)与第一支撑段(241)所形成的脊线(242)上开设有多个第一组接孔(243),该第二组接部(25)配置在侧壁(21)底端,其包含有一第一组合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水源
申请(专利权)人:施水源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