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物联网应用的串口混合通信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00565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10: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物联网应用的串口混合通信系统,包括第一串行接口、第二串行接口、串口复用电路和控制单元;其中:所述第一串行接口与所述串口复用电路电连接,用于实现第一外设与所述控制单元之间的数据传输;所述第二串行接口与所述串口复用电路电连接,用于实现第二外设与所述控制单元之间的数据传输;所述串口复用电路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用于实现所述第一串行接口或所述第二串行接口与所述控制单元之间的数据传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可以实现不同串行通信模式的自动选择和灵活切换,从而高效利用系统的硬件资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物联网应用的串口混合通信系统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通信
,尤其涉及一种物联网应用的串口混合通信系统。
技术介绍
串口是一种非常通用的用于设备之间通信的接口,可以作为系统中的控制单元与不同功能外设之间主要的通信媒介。不同的外设与控制单元的串行通信接口往往有不同的模式,但控制单元的串行通信接口通常仅具有单一模式的串口功能。当需要连接多个不同串行通信模式的外设时,一种方法是分别与控制单元的多个串行通信接口建立通信,对硬件资源的消耗极大,造成资源浪费,成本增加;另一种方法是通过跳线对控制单元的通信接口进行硬件选择,该方法在通信接口转换时会破坏系统整体封装,可靠性低,且灵活性极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物联网应用的串口混合通信系统,可以实现不同串行通信模式的自动选择和灵活切换,从而高效利用系统的硬件资源。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物联网应用的串口混合通信系统,包括第一串行接口、第二串行接口、串口复用电路和控制单元;其中:所述第一串行接口与所述串口复用电路电连接,用于实现第一外设与所述控制单元之间的数据传输;所述第二串行接口与所述串口复用电路电连接,用于实现第二外设与所述控制单元之间的数据传输;所述串口复用电路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用于实现所述第一串行接口或所述第二串行接口与所述控制单元之间的数据传输。可选的,所述串口复用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其中: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串行接口的第一内部发送端电连接,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一串口接收端电连接,用于对所述第一串行接口发送的第一通信数据传输至所述控制单元;所述第一通信数据为所述第一外设向所述第一串行接口的第一外部接收端发送的数据;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串行接口的第二内部发送端电连接,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一串口接收端电连接,用于对所述第二串行接口发送的第二通信数据传输至所述控制单元;所述第二通信数据为所述第二外设向所述第二串行接口的第二外部接收端发送的数据;所述控制单元用于通过第一串口发送端向所述第一串行接口的第一内部接收端或所述第二串行接口的第二内部接收端发送第三通信数据;所述第一串行接口还用于通过第一外部发送端将所述第三通信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一外设;所述第二串行接口还用于通过第二外部发送端将所述第三通信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外设。可选的,所述串口复用电路还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其中:所述第一电阻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串行接口的第一内部发送端电连接,输出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输入端电连接,用于对所述第一通信数据进行限流保护;所述第二电阻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发送端电连接,输出端与所述第一串行接口的第一内部接收端电连接,用于对所述第三通信数据进行限流保护。可选的,所述系统还包括无线通信单元;其中:所述无线通信单元与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二串口电连接,用于接收所述控制单元发送的第四通信数据,并对所述第四通信数据进行向外转发;还用于向所述控制单元发送第五通信数据。可选的,所述系统还包括流量数据提供单元;其中:所述流量数据提供单元与所述无线通信单元通信连接,用于对所述无线通信单元提供流量,以使所述无线通信单元向外转发所述第四通信数据。可选的,所述系统还包括数据采集单元;其中:所述数据采集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一I/O口通信连接,用于采集所述第一外设或所述第二外设的传感器信号。可选的,所述数据采集单元包括数据采集光耦隔离模块;其中:所述数据采集光耦隔离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外设或所述第二外设中的数字传感器通信连接,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一I/O口通信连接,用于对数字传感器信号进行采集,并对所述的第一I/O口进行隔离保护。可选的,所述数据采集单元包括数据采集光耦隔离模块和模拟传感器接口模块;其中:所述数据采集光耦隔离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模拟传感器接口单元的输出端通信连接,输出端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一I/O口通信连接,用于接收所述模拟传感器接口单元发送的数字传感器信号,并对所述的第一I/O口进行隔离保护;所述模拟传感器接口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外设或所述第二外设通信连接,用于对所述第一外设或所述第二外设采集模拟传感器信号,并对所述模拟传感器信号转换为所述数字传感器信号。可选的,所述系统还包括开关控制单元;其中:所述开关控制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二I/O口通信连接,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外设和所述第二外设电连接,用于对所述第一外设或所述第二外设进行开关控制。可选的,所述开关控制单元还包括开关控制光耦隔离模块;其中:所述开关控制光耦隔离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二I/O口通信连接,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外设和所述第二外设电连接,用于对所述的第二I/O口进行隔离保护。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根据第一串行接口、第二串行接口、串口复用电路和控制单元组成一种物联网应用的串口混合通信系统,并通过第一串行接口实现第一外设与控制单元之间的数据传输,通过第二串行接口实现第二外设与控制单元之间的数据传输,通过串口复用电路实现所述第一串行接口或第二串行接口与控制单元之间的数据传输,实现了利用串口复用电路对串口信号进行混合处理,使系统中控制单元的一个串行通信接口可以支持两种不同的串口通信模式,可以同时连接不同类型串口的外设,分别进行串行通信,实现不同串行通信模式的自动选择和灵活切换,从而高效利用系统的硬件资源。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物联网应用的串口混合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物联网应用的串口混合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又一种物联网应用的串口混合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又一种物联网应用的串口混合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光耦隔离模块的电路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又一种物联网应用的串口混合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实施例一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物联网应用的串口混合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串口混合通信系统可适用于控制单元通过同一个串口同时连接不同类型接口的外设,分别进行串行通信的情况。结合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串口混合通信系统,包括第一串行接口110、第二串行接口120、串口复用电路130和控制单元140。其中,第一串行接口110与串口复用电路130电连接,用于实现第一外设与控制单元140之间的数据传输;第二串行接口120与串口复用电路130电连接,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物联网应用的串口混合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串行接口、第二串行接口、串口复用电路和控制单元;其中:/n所述第一串行接口与所述串口复用电路电连接,用于实现第一外设与所述控制单元之间的数据传输;/n所述第二串行接口与所述串口复用电路电连接,用于实现第二外设与所述控制单元之间的数据传输;/n所述串口复用电路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用于实现所述第一串行接口或所述第二串行接口与所述控制单元之间的数据传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物联网应用的串口混合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串行接口、第二串行接口、串口复用电路和控制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串行接口与所述串口复用电路电连接,用于实现第一外设与所述控制单元之间的数据传输;
所述第二串行接口与所述串口复用电路电连接,用于实现第二外设与所述控制单元之间的数据传输;
所述串口复用电路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用于实现所述第一串行接口或所述第二串行接口与所述控制单元之间的数据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串口复用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其中: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串行接口的第一内部发送端电连接,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一串口接收端电连接,用于对所述第一串行接口发送的第一通信数据传输至所述控制单元;所述第一通信数据为所述第一外设向所述第一串行接口的第一外部接收端发送的数据;
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串行接口的第二内部发送端电连接,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一串口接收端电连接,用于对所述第二串行接口发送的第二通信数据传输至所述控制单元;所述第二通信数据为所述第二外设向所述第二串行接口的第二外部接收端发送的数据;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通过第一串口发送端向所述第一串行接口的第一内部接收端或所述第二串行接口的第二内部接收端发送第三通信数据;所述第一串行接口还用于通过第一外部发送端将所述第三通信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一外设;所述第二串行接口还用于通过第二外部发送端将所述第三通信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外设。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串口复用电路还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其中:
所述第一电阻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串行接口的第一内部发送端电连接,输出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输入端电连接,用于对所述第一通信数据进行限流保护;
所述第二电阻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发送端电连接,输出端与所述第一串行接口的第一内部接收端电连接,用于对所述第三通信数据进行限流保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无线通信单元;其中:
所述无线通信单元与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二串口电连接,用于接收所述控制单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江何勇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顺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