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化电源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003890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10: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智能电源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智能化电源模组,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螺纹连接有减震机构,所述丝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轴承,所述丝杆的一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内部活动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外部活动连接有弹簧,所述限位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夹板,所述夹板远离限位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垫片,所述丝杆远离轴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减震机构,在使用时,电池主体通过减震机构固定连接在外壳的内部,当模组电源受到冲击时,弹簧吸收振动,有效防止电池主体因振动而损坏,相比减震垫片来说,减震机构的减震效果较强,即对电池主体的保护性较强,便于实际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化电源模组
本技术涉及智能电源
,特别是一种智能化电源模组。
技术介绍
模组电源,是指某个电源包含若干个具有独立供电功用的模组单元。实践上,模组化电源源自效劳器范畴,或许说,只要效劳器才会用到模组化电源,所谓模组化电源,是指某个电源包含若干个具有独立供电功用的模组单元。我们知道,效劳器开机运行后必需不间断的任务,假如万一由于忽然断电而当机的话势必会形成损失为了防止这种状况发作,效劳器个别都会采取这种模组化电源,但现在的模组电源在使用时电池主体一般固定在模组电源外壳的内部且贴合在模组电源外壳的内部,为了避免振动导致电池主体的损坏,通常在电池主体与模组电源外壳之间设置有减震垫片,但在实际使用时,减震垫片的减震效果有限,对电池主体的保护性有限,不便于实际使用,且电池主体与模组电源外壳之间相贴合,不便于电池主体的散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智能化电源模组。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智能化电源模组,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外壳的内部螺纹连接有减震机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化电源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的内部开设有凹槽(2),所述外壳(1)的内部螺纹连接有减震机构(3),所述减震机构(3)包括丝杆(301)、连接板(302)、限位块(303)、弹簧(304)、夹板(305)、垫片(306)、固定块(307)和轴承(308),所述丝杆(30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轴承(308),所述丝杆(301)的一端通过轴承(308)转动连接有连接板(302),所述连接板(302)的内部活动连接有限位块(303),所述限位块(303)的外部活动连接有弹簧(304),所述限位块(30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夹板(305),所述夹板(305)远离限位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化电源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的内部开设有凹槽(2),所述外壳(1)的内部螺纹连接有减震机构(3),所述减震机构(3)包括丝杆(301)、连接板(302)、限位块(303)、弹簧(304)、夹板(305)、垫片(306)、固定块(307)和轴承(308),所述丝杆(30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轴承(308),所述丝杆(301)的一端通过轴承(308)转动连接有连接板(302),所述连接板(302)的内部活动连接有限位块(303),所述限位块(303)的外部活动连接有弹簧(304),所述限位块(30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夹板(305),所述夹板(305)远离限位块(30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垫片(306),所述丝杆(301)远离轴承(30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307);
所述外壳(1)的内部通过减震机构(3)固定连接有电池主体(4),所述电池主体(4)与外壳(1)之间设置有空腔(5),所述外壳(1)上设置有散热槽(6),所述外壳(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垫块(7),所述外壳(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顶盖(8),所述外壳(1)的内部设置有散热器(9)。


2.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伟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卓仪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