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双触点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00348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10: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继电器双触点结构,动簧片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所述第一簧片和所述第二簧片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簧片的另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一动触点,所述第二簧片的另一端固定设置第二动触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继电器具有两个动簧片,两个动簧片上的动触点都能够与静簧片上的静触点接触实现通路,由于两个动触点是水平方向并排设置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两个动触点的接触导通时间相同,而且两个动触点的与静触点的接触面积不同,在电路导通的时候,其中较大的动触点为主通路,较小的动触点为副通路,通过副通路降低接通后的整体接触电阻,且两个接触点的设置能够减少电路接通时产生的电弧,提高继电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继电器双触点结构
本技术属于继电器加工
,特别是涉及一种继电器双触点结构。
技术介绍
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它的工作原理是在线圈两端加上一定的电压,线圈中就会流过一定的电流,从而在磁路上产生电磁效应,衔铁就会在电磁力吸引的作用下克服返回弹簧的拉力吸向衔铁,从而带动动簧上的动触点与静簧上的静触点吸合,达到在电路中的导通作用。典型电磁继电器的触点开闭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基座1、线圈2、衔铁3和簧片4,其中,所述簧片包括静簧片41和动簧片42,该结构的继电器是单触点结构(通过一对触点的闭合与打开完成电气回路的闭合与切断),触点接通负载后,由于通断时产生的电弧对触点的消耗,会导致触点表面磨损从而使接通时的接触电阻上升,进而导致继电器产品温度上升加剧,造成继电器可靠性差、寿命短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继电器双触点结构,其具有两个动簧片,两个动簧片上的动触点都能够与静簧片上的静触点接触实现通路,由于两个动触点是水平方向并排设置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两个动触点的接触导通时间相同,而且两个动触点的与静触点的接触面积不同,在电路导通的时候,其中较大的动触点为主通路,较小的动触点为副通路,通过副通路降低接通后的整体接触电阻,且两个接触点的设置能够减少电路接通时产生的电弧,提高继电器的使用寿命。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继电器双触点结构,所述继电器包括基座、线圈、衔铁和簧片,所述簧片包括静簧片和动簧片;所述动簧片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所述第一簧片和所述第二簧片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簧片的另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一动触点,所述第二簧片的另一端固定设置第二动触点;所述第一动触点和所述第二动触点的水平高度一致,所述静簧片设有两个分别与所述第一动触点和所述第二动触点接触的静触点,所述第一动触点与所述静触点的接触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动触点与所述静触点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地说,所述动簧片具有开口,所述开口部分贯穿所述动簧片,所述开口将所述动簧片分为所述第一簧片和所述第二簧片,所述第一簧片和所述第二簧片为一体结构。进一步地说,所述第一簧片和所述第二簧片为分体结构,所述第一簧片和所述第二簧片的一端连通且固定连接。进一步地说,所述第一簧片和所述第二簧片的本体皆具有“C”字形的凸起部,且所述凸起部位置处皆具有贯穿其本体的穿口,所述穿口沿簧片的长度方向设置。进一步地说,所述动簧片由多个弹片本体叠合而成,多个所述弹片本体皆具有所述凸起部,且相邻弹片本体的所述凸起部之间具有间隙,每个相邻的所述弹片本体之间的所述间隙均相等。进一步地说,多个所述弹片本体通过铆接固定,采用铆接的方式固定具有较好的贴合可靠性,而且加工方便。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继电器具有两个动簧片,两个动簧片上的动触点都能够与静簧片上的静触点接触实现通路,由于两个动触点是水平方向并排设置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两个动触点的接触导通时间相同,而且两个动触点的与静触点的接触面积不同,在电路导通的时候,其中较大的动触点为主通路,较小的动触点为副通路,通过副通路降低接通后的整体接触电阻,且两个接触点的设置能够减少电路接通时产生的电弧,提高继电器的使用寿命。所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典型继电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继电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动簧片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动簧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部分标记如下:基座1、线圈2、衔铁3、簧片4、静簧片41、动簧片42、开口421、第一簧片422、第二簧片423、第一动触点423A、第二动触点423B、凸起部44、弹片本体45。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实施例:一种继电器双触点结构,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继电器包括基座1、线圈2、衔铁3和簧片4,所述簧片包括静簧片41和动簧片42;所述动簧片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簧片422和第二簧片423,所述第一簧片和所述第二簧片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簧片的另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一动触点423A,所述第二簧片的另一端固定设置第二动触点423B;所述第一动触点和所述第二动触点的水平高度一致(这里的水平高度是指本实施例中图示的继电器中,簧片竖直设置的结构,如果簧片是水平设置的,这个高度一致就是指水平方向的位置一致了),所述静簧片设有两个分别与所述第一动触点和所述第二动触点接触的静触点,所述第一动触点与所述静触点的接触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动触点与所述静触点的接触面积。本技术的继电器具有两个动簧片,两个动簧片上的动触点都能够与静簧片上的静触点接触实现通路,由于两个动触点是水平方向并排设置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两个动触点的接触导通时间相同,而且两个动触点的与静触点的接触面积不同,在电路导通的时候,其中较大的动触点为主通路,较小的动触点为副通路,通过副通路降低接通后的整体接触电阻,且两个接触点的设置能够减少电路接通时产生的电弧,提高继电器的使用寿命。所述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的实现结构有两种,一是:所述动簧片具有开口421,所述开口部分贯穿所述动簧片,所述开口将所述动簧片分为所述第一簧片和所述第二簧片,所述第一簧片和所述第二簧片为一体结构;该结构的所述簧片为一体结构,使得所述第一簧片和所述第二簧片具有较好的机械和电性稳定性,而且就加工来讲,也比较方便,因此本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时采用该种方式。二是:所述第一簧片和所述第二簧片为分体结构(图未示出),所述第一簧片和所述第二簧片的一端连通且固定连接;该结构的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由于是分体结构的,加工比较节省成本。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簧片和所述第二簧片的本体皆具有“C”字形的凸起部44,且所述凸起部位置处皆具有贯穿其本体的穿口441,所述穿口沿簧片的长度方向设置;该“C”字形的凸起部具有两个有益效果,一是可以增加簧片的弹性和可靠性,使其多次吸合摆动后仍然能够具有相当的弹性,二是能够增加电路的电流过流面积,防止大电流造成的失效,提高簧片及继电器的整体使用寿命。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动簧片由多个弹片本体45叠合而成,多个所述弹片本体皆具有所述凸起部,且相邻弹片本体的所述凸起部之间具有间隙,每个相邻的所述弹片本体之间的所述间隙均相等。同样的,多弹片贴合的结构能够增大电路的电流过流面积,并且相对于采用单片的厚簧片,不会产生因为簧片较厚、硬度较高而无法弹动的情况,而且具有间隙的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继电器双触点结构,所述继电器包括基座(1)、线圈(2)、衔铁(3)和簧片(4),其特征在于:所述簧片包括静簧片(41)和动簧片(42);/n所述动簧片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簧片(422)和第二簧片(423),所述第一簧片和所述第二簧片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簧片的另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一动触点(423A),所述第二簧片的另一端固定设置第二动触点(423B);/n所述第一动触点和所述第二动触点的水平高度一致,所述静簧片设有两个分别与所述第一动触点和所述第二动触点接触的静触点,所述第一动触点与所述静触点的接触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动触点与所述静触点的接触面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继电器双触点结构,所述继电器包括基座(1)、线圈(2)、衔铁(3)和簧片(4),其特征在于:所述簧片包括静簧片(41)和动簧片(42);
所述动簧片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簧片(422)和第二簧片(423),所述第一簧片和所述第二簧片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簧片的另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一动触点(423A),所述第二簧片的另一端固定设置第二动触点(423B);
所述第一动触点和所述第二动触点的水平高度一致,所述静簧片设有两个分别与所述第一动触点和所述第二动触点接触的静触点,所述第一动触点与所述静触点的接触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动触点与所述静触点的接触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双触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片具有开口(421),所述开口部分贯穿所述动簧片,所述开口将所述动簧片分为所述第一簧片和所述第二簧片,所述第一簧片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彬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吉控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