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式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98941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9:42
一种液冷式散热装置,包含水冷头模块、水箱模块、第一水冷排、第二水冷排以及动力模块。水冷头模块包含底座、顶板、间隔结构以及导热单元。间隔结构连接于底座与顶板之间,顶板、间隔结构与底座之间定义第一腔室,间隔结构与顶板之间定义第二腔室以及第三腔室,第一腔室、第二腔室以及第三腔室彼此隔离。导热单元连接底座,且部分位于第一腔室而部分暴露于底座外。第一水冷排与第二水冷排分别连接顶板并连通于水冷头模块与水箱模块之间。动力模块配置以驱动工作介质通过第一水冷排与第二水冷排而流通于水冷头模块与水箱模块之间。液冷式散热装置能有效减少气流穿越液冷式散热装置时所产生的整体阻力,从而有助液冷式散热装置发挥更佳的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冷式散热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冷式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电脑设备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对应地,为了满足消费者不断提升的需求,厂商也在致力对电脑设备进行改良。除了提升电脑设备的表现效能之外,举例而言,如何提升电脑设备内的散热装置的散热效能,无疑也是业界相当关注的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液冷式散热装置,其能有效减少气流穿越液冷式散热装置时所产生的整体阻力,从而有助液冷式散热装置发挥更佳的散热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一种液冷式散热装置包含水冷头模块、水箱模块、第一水冷排、第二水冷排以及动力模块。水冷头模块包含底座、顶板、间隔结构以及导热单元。顶板包含第一子顶板、第二子顶板以及第三子顶板,第一子顶板连接于第二子顶板与第三子顶板之间。间隔结构连接于底座与顶板之间,第二子顶板、第三子顶板、间隔结构与底座之间定义第一腔室,间隔结构与第一子顶板之间定义第二腔室以及第三腔室,第一腔室、第二腔室以及第三腔室彼此隔离。导热单元连接底座,导热单元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腔室内并至少部分暴露于底座外,导热单元配置以抵接热源。第一水冷排连接顶板并连通于水冷头模块与水箱模块之间,第二子顶板至少部分抵接第一水冷排。第二水冷排连接顶板并连通于水冷头模块与水箱模块之间,第三子顶板至少部分抵接第二水冷排。动力模块配置以驱动工作介质通过第一水冷排与第二水冷排而流通于水冷头模块与水箱模块之间。在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间隔结构包含间隔板、第一间隔部、第二间隔部以及第三间隔部,第一间隔部、第二间隔部以及第三间隔部分别连接间隔板并配置以抵接顶板,第一间隔部与第二间隔部之间定义第二腔室,第二间隔部与第三间隔部之间定义第三腔室。在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子顶板具有多个第一穿孔、多个第二穿孔、多个第三穿孔以及多个第四穿孔,第二间隔部位于第二穿孔与第三穿孔之间,第二穿孔位于第一穿孔与第二间隔部之间,第三穿孔位于第四穿孔与第二间隔部之间。第二子顶板具有多个第五穿孔,第一穿孔位于第五穿孔与第二穿孔之间,第三子顶板具有多个第六穿孔,第四穿孔位于第六穿孔与第三穿孔之间,间隔结构位于第五穿孔与第六穿孔之间,第五穿孔与第六穿孔分别连通第一腔室。在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水箱模块包含箱体以及盖体。箱体包含底板、壁板以及多个间隔件,壁板围绕而连接底板,间隔件分别连接壁板与底板,以定义彼此隔离的第四腔室、第五腔室、第六腔室以及第七腔室,底板具有多个第七穿孔、多个第八穿孔、多个第九穿孔、多个第十穿孔、多个第十一穿孔以及多个第十二穿孔,第七穿孔与第八穿孔分别连通第四腔室,第九穿孔连通第五腔室,第十穿孔连通第六腔室,第十一穿孔与第十二穿孔分别连通第七腔室。盖体配置以连接壁板与间隔件,以密封第四腔室、第五腔室、第六腔室以及第七腔室。在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底板具有第一开口以及第二开口,第一开口连通第五腔室,第二开口连通第六腔室。动力模块包含泵。泵连通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以配置以工作介质进行加压。在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水冷排与第二水冷排沿第一方向排列,第一水冷排包含多个第一散热鳍片、多个第一管道、多个第二管道以及多个第三管道,所述第二管道在该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管道与所述第三管道之间,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分别彼此分隔并至少部分沿第二方向排列,第二方向实质上垂直于第一方向,第一管道连通于第五穿孔以及第七穿孔之间,第二管道连通于第一穿孔以及第八穿孔之间,第三管道连通于第二穿孔以及第九穿孔之间,第一散热鳍片沿第三方向彼此分隔且沿第二方向分布于第一管道、第二管道以及第三管道之间,第三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第一管道、第二管道以及第三管道配置以让工作介质流通于其中。在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管道的数量多于第二管道的数量。在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二水冷排包含多个第二散热鳍片、多个第四管道、多个第五管道以及多个第六管道,第五管道在第一方向上位于第四管道与第六管道之间,第四管道、第五管道、第六管道分别彼此分隔并至少部分沿第二方向排列,第四管道连通于第三穿孔以及第十穿孔之间,第五管道连通于第四穿孔以及第十一穿孔之间,第六管道连通于第六穿孔以及第十二穿孔之间,第二散热鳍片沿第三方向彼此分隔且沿第二方向分布于第四管道、第五管道以及第六管道之间,第四管道、第五管道以及第六管道配置以让工作介质流通于其中。在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六管道的数量多于第五管道的数量。在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水冷排与第二水冷排之间定义卸压空间。在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液冷式散热装置还包含两侧盖体。侧盖体分别连接水冷头模块与水箱模块的一侧以覆盖卸压空间,卸压空间位于侧盖体之间。在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水冷排与第二水冷排沿第一方向排列,侧盖体包含主盖体、两渐缩段以及两子盖体,主盖体沿第一方向连接于渐缩段之间,渐缩段连接于主盖体与对应的子盖体之间,主盖体之间定义第一距离,子盖体与对应的子盖体之间定义第二距离,第二距离大于第一距离。在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水冷排还包含多个第三散热鳍片。第三散热鳍片位置对应子盖体。在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二水冷排还包含多个第四散热鳍片。第四散热鳍片位置对应子盖体。在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动力模块位于第一水冷排与第二水冷排之间,且动力模块连通水箱模块或水冷头模块。在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导热单元包含导热板以及导热结构。导热板连接底座并具有吸热表面,吸热表面背对水箱模块,并配置以抵接热源。导热结构位于第一腔室内且连接于导热板。本专利技术上述实施方式至少具有以下优点:(1)在工作介质通过水冷头模块的吸热表面吸收到热源的热能后,工作介质会通过动力模块的驱动而流动于水冷头模块、第二水冷排、水箱模块以及第一水冷排之内,以于液冷式散热装置内形成流体循环,而工作介质在经过第一水冷排以及第二水冷排时分别被散热降温一次,因而能够大幅提升液冷式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2)由于子盖体与另一子盖体之间的第二距离,大于主盖体与另一主盖体之间的第一距离,因此,当气流从液冷式散热装置的外部进入并依序通过第二水冷排以及第一水冷排,气流会被位于主盖体与子盖体之间的渐缩段导引而增加气流的流速,进而有效提升散热效率。(3)当气流穿越第二水冷排时,气流会在第六管道、第五管道、第四管道以及第二散热鳍片之间产生流体阻力,然而,由于第一水冷排与第二水冷排之间定义卸压空间,因此,当气流穿越第二水冷排后而抵达卸压空间时,气流不再遇到流体阻力,而可继续流向第一水冷排。如此一来,气流先后流经第二水冷排以及第一水冷排的过程能够更顺畅,而在穿越液冷式散热装置时所产生的整体的流体阻力也可有效减少,从而有助液冷式散热装置发挥更佳的散热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示出依照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冷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n一水冷头模块,包含:/n一底座;/n一顶板,包含一第一子顶板、一第二子顶板以及一第三子顶板,该第一子顶板连接于该第二子顶板与该第三子顶板之间;/n一间隔结构,连接于该底座与该顶板之间,该第二子顶板、该第三子顶板、该间隔结构与该底座之间定义一第一腔室,该间隔结构与该第一子顶板之间定义一第二腔室以及一第三腔室,该第一腔室、该第二腔室以及该第三腔室彼此隔离;以及/n一导热单元,连接该底座,该导热单元至少部分位于该第一腔室内并至少部分暴露于该底座外,该导热单元配置以抵接一热源;/n一水箱模块;/n一第一水冷排,连接该顶板并连通于该水冷头模块与该水箱模块之间,该第二子顶板至少部分抵接该第一水冷排;/n一第二水冷排,连接该顶板并连通于该水冷头模块与该水箱模块之间,该第三子顶板至少部分抵接该第二水冷排;以及/n一动力模块,配置以驱动一工作介质通过该第一水冷排与该第二水冷排而流通于该水冷头模块与该水箱模块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1219 US 62/950,1461.一种液冷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水冷头模块,包含:
一底座;
一顶板,包含一第一子顶板、一第二子顶板以及一第三子顶板,该第一子顶板连接于该第二子顶板与该第三子顶板之间;
一间隔结构,连接于该底座与该顶板之间,该第二子顶板、该第三子顶板、该间隔结构与该底座之间定义一第一腔室,该间隔结构与该第一子顶板之间定义一第二腔室以及一第三腔室,该第一腔室、该第二腔室以及该第三腔室彼此隔离;以及
一导热单元,连接该底座,该导热单元至少部分位于该第一腔室内并至少部分暴露于该底座外,该导热单元配置以抵接一热源;
一水箱模块;
一第一水冷排,连接该顶板并连通于该水冷头模块与该水箱模块之间,该第二子顶板至少部分抵接该第一水冷排;
一第二水冷排,连接该顶板并连通于该水冷头模块与该水箱模块之间,该第三子顶板至少部分抵接该第二水冷排;以及
一动力模块,配置以驱动一工作介质通过该第一水冷排与该第二水冷排而流通于该水冷头模块与该水箱模块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间隔结构包含一间隔板、一第一间隔部、一第二间隔部以及一第三间隔部,该第一间隔部、该第二间隔部以及该第三间隔部分别连接该间隔板并配置以抵接该顶板,该第一间隔部与该第二间隔部之间定义该第二腔室,该第二间隔部与该第三间隔部之间定义该第三腔室。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子顶板具有多个第一穿孔、多个第二穿孔、多个第三穿孔以及多个第四穿孔,该第二间隔部位于所述第二穿孔与所述第三穿孔之间,所述第二穿孔位于所述第一穿孔与该第二间隔部之间,所述第三穿孔位于所述第四穿孔与该第二间隔部之间,该第二子顶板具有多个第五穿孔,所述第一穿孔位于所述第五穿孔与所述第二穿孔之间,该第三子顶板具有多个第六穿孔,所述第四穿孔位于所述第六穿孔与所述第三穿孔之间,该间隔结构位于所述第五穿孔与所述第六穿孔之间,所述第五穿孔与所述第六穿孔分别连通该第一腔室。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水箱模块包含:
一箱体,包含一底板、一壁板以及多个间隔件,该壁板围绕而连接该底板,所述间隔件分别连接该壁板与该底板,以定义彼此隔离的一第四腔室、一第五腔室、一第六腔室以及一第七腔室,该底板具有多个第七穿孔、多个第八穿孔、多个第九穿孔、多个第十穿孔、多个第十一穿孔以及多个第十二穿孔,所述第七穿孔与所述第八穿孔分别连通该第四腔室,所述第九穿孔连通该第五腔室,所述第十穿孔连通该第六腔室,所述第十一穿孔与所述第十二穿孔分别连通该第七腔室;以及
一盖体,配置以连接该壁板与所述间隔件,以密封该第四腔室、该第五腔室、该第六腔室以及该第七腔室。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底板具有一第一开口以及一第二开口,该第一开口连通该第五腔室,该第二开口连通该第六腔室,该动力模块包含:
一泵,连通该第一开口与该第二开口,以配置对该工作介质进行加压。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水冷排与该第二水冷排沿一第一方向排列,该第一水冷排包含多个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佑叶恬利林仁豪陈建安
申请(专利权)人:春鸿电子科技重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